石色添香
——石劲松绘画vs陈秋伟设计

2019-04-26 05:59陈秋伟长沙黄文雨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5期
关键词:劲松设计师艺术家

◆ 陈秋伟(长沙) 黄文雨(长沙)

研讨会现场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LILY文创空间

2019年1月9日下午2:30,在长沙天元纸业有限公司的友情支持下,来自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的17位专家学者马建成 、李少波 、郭敏 、陈新、吴荣光 、周功华、郁涛、谢颖、刘文海 、李岸、桂赛 、萧鑫、王佩之、唐平、萧彬 、石劲松 、陈秋伟汇聚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LILY文创空间,对陈秋伟的书籍作品《石劲松》的编辑与设计进行无主持的学术研讨,这是继2017年4月23日在长沙后湖国际艺术区郁涛工作室完成的“返璞归真——郁涛 '画书' vs陈秋伟 '做书' ”同类型研讨会。

第一部分 石劲松的绘画作品

1.易英 / 石劲松——隐匿的自我

现代山水总是面对两个难题,要么仿古,要么仿真,唯有个人的世界才能破解这两道难题。石劲松的山水别具一格,原因就在于此。

在他的画中,人物始终是自我的象征,但在个人图式的创造中,自我被隐藏起来,图式代替了自我,就是所谓个人风格和个人语言。

2.鲁虹 / 寻求精神的家园——我看石劲松的水墨画

在都市化与商业化的进程中,石劲松一直是将心中的山水当成人类的精神家园来处理的,于是,他的作品也与当下发生了关系。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接下来,他将“心中之象”变成了“手中之象”。在这里,“心中之象”乃是“以情化景”与“以观念化景”的产物,“手中之象”则是以笔墨处理“心中意象”的产物。

3.冀少峰 / 精神的守望——读石劲松的画

他试图以想象的方式作为精神救赎的工具,以图像的方式忘却,又以忘却的方式进行图像再造。他忘却的是都市异化的生活,但又能通过图像去一次次感知美好的记忆。石劲松在幻想中不仅游刃有余地实现了对人性的解剖,也完成了自我在水墨图像世界中的完形与再造。

4.陈子游 / 意想白云间——读劲松画作

当然,劲松画山水画,玩水墨并没有受制于某种程式,也没有一味地效仿古画,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我觉察,形式语言的个性化,在纸上图境里,在施墨过程中,更贴近我们这个时代,更关注当下艺术思想和人文方略。

偏蓝调的时节 68cm×136cm 水墨设色皮纸 2017

湘江北去 125cm×500cm 水墨宣纸 2017

黑眼睛、神秘园、鱼翔浅底、光 200cm×50cm 水墨设色宣纸 2017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210cm×175cm 水墨宣纸 2014

第二部分 陈秋伟的设计作品

1.出版信息

作者:石劲松;责任编辑:陈秋伟、任苗;书籍设计:陈秋伟;作品翻拍:李柏林;摄影:李万;设计助理:郑加文;出版发行: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市东二环一段622号);经销:湖南省新华书店;印刷:深圳华新彩印制版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 1/8;印张:41;版次:2017年8月第1版,2017年9月第1次印刷;定价:580.00元

2.材料工艺

封面用材TY-5009黑色裱3.0mm龙牌灰板;环衬为216克水瑟纸黑色;大勒口护封为275克出色映画纯白;内页为170克名仕映彩;腰封为0.4mm磨砂PVC。全部由长沙天元纸业有限公司提供。封面烫黑;护封烫亮银;护封上模切插口;腰封五色印刷;锁线胶装。

3.设计说明

在设计过程中以“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实现书籍的物化之美。从画家作品中提取的人物形象成为极少的设计元素,可以说摄取了画家作品的精华,委婉地提示了读者对画作的理解。以石色为全书色彩设计元素,谨慎使用并注意与作品在空间上的隔离。厚重基石感的封面设计由文艺腔、水墨味定义至“当代范”表达,腰封设计是亮点,0.4mm磨砂PVC五色印刷,护封上模切插口位设计,实现了腰封“腰”的实在意义。整体风格体现出内敛的雅致与含蓄的力度。

4.编辑思路

一本配合特定展览的展示艺术家基本创作路径的作品集——成长型路标式的画册;能立起来,有一定厚度;文本精练,有可读性,梳理艺术家在一个重要创作阶段的学术思考;低调、有品质,所有视觉设计元素的谨慎介入。

第三部分 自由讨论

陈秋伟

湖南设计艺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兼副秘书长

(湖南美术出版社)

我从大学调入出版社工作近15年,其中担任编辑部主任有六七年,一直从事中小学美术教材编辑工作,也做过一段时间大学美术教材,主持完成的图书出版有300多种。我在美术社,工作的主要职责不是设计,而是内容编辑,在编辑和设计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是我要继续努力的。近几年在为几位艺术家完成图书出版工作后,我希望“为艺术家做书”能成为自己在书籍设计上的一个特点,同时作为自己编辑职业生涯的一个研究课题,2016年完成的第一回研讨是郁涛老师的图书,今天是“为艺术家做书”这个主题的第二回研讨——石劲松的图书,我期待来自绘画、设计、理论、技术、材料、文创等各领域专家的研讨,为中国书籍设计的现场提供一个研究案例。

石劲松在他40多岁这个年龄,要举办一个比较有规模的个人作品展,他能够信任我这个老同学,让我担任他的书的责任编辑与书籍设计是我的荣幸。《石劲松》画册从2017年5月开始有出版意向到完成出版近3个月时间,过程中经过我们两人反复讨论,做一本可以立起来的画册是必要的,我们很快就明确了“公路旁的路碑”这个概念,以“成长型路标式画册”这个定位来展开我们的编辑与设计工作,这本书245mm×310mm×40mm的尺度设计与内容取舍是密切关联的。我从石劲松作品中得到启示,在设计过程中以“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努力实现书籍的物化之美。石劲松的早期作品以及为不同阶段创作所做的各种实验探索,丰富而有趣,还有一批小品在本次展览中不是主体,未来我倒是建议结集出版。我认为“为艺术家做书”最重要的是定位清晰,读懂艺术家及其作品,熟悉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关注艺术家在社会及特定群体中的评价,同时注意在美术史的线索中找到序列感,在特定的时间段合理地使用经费预算做一本合适的书。

我与石劲松、郁涛等艺术家一同做书的过程非常有收获,大家为一个目标辛勤劳动,共同度过了一段创作时光,我也收获了好的设计作品,为情义而设计的内驱力是出好作品的重要原因。

李少波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石劲松的作品中人物占的尺度并不大,非常小,确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传统国画山水当中,把现代的人物形象融入进去,体现了石劲松艺术创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或者说他是自己的一个追求。陈秋伟对石劲松绘画作品的把握、理解,包括在设计上提炼关键词汇等都做得特别好的,而恰恰对我们的启示可能也在于此。

他们两个人多年的同学之情,在事业上的互相帮衬,他们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另外我觉得秋伟自己的创作实际上是很有想法的,这两年他非常活跃,非常大地跨界,从设计到艺术,然后又在协会里面承担了很多具体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好,在学术上也有着自己的追求。

现在的书籍设计不再是出版社主导,很多书籍的设计是交给专门的工作室来承担的,整体来看还是促进了书籍设计的品质提高。而出版社这个体系当中怎么样运用好自己的一批设计师,本身就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也可能是中国书籍设计往前发展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出版社里面,陈秋伟不是专职设计,他是一个编辑,但没有忘记自己的设计师追求,而这个追求与他的编辑本职工作结合得特别好。我觉得陈秋伟现在的这种尝试也好,或者是他对自己身份的再设定也好,都是可圈可点的。

对书籍设计,编辑与设计师的理解有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说,《石劲松》这本书交给我来做,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因为我再去了解石劲松,跟陈秋伟了解的石劲松不是一样的,那么谁了解得多一点呢?我相信是陈秋伟了解得多一点。石劲松在跟我的交流过程当中,我相信他的主观意识跟我的主观意识之间的这种对冲,有一个可能是设计得好看一些,但是石劲松他自己不满意。出版社外的设计师往往把书籍设计当成一个业务来做,而出版社具有编辑经验的设计师做书籍设计,具备一个天然的优势:他对于这个书的内容取舍,包括整个出版过程的这种把控,可能远远要优于一个外面请来的设计师所从事的这个设计。我也是第一次参加“为艺术家做书”这个专题的研讨,我觉得这样的专题研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石劲松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水墨)艺委会主任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陈秋伟有一个项目——为艺术家做书,他的想法是为艺术家做完一本书之后,认真地做一个总结与自我反思,所以才会有今天这个比较严肃的学术活动。第一场那个郁涛老师图书的研讨会做得非常好,当然这个活动主要是对陈秋伟所做的这本书的一个评价,而不是对我的一个艺术作品的评价,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为我们这本书提出好的建议。

我和陈秋伟是大学同学,多年的交情,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我们做书时的配合就很默契。我的展览要出一本书,我跟他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几乎天天待在一起,我没有过多干预陈秋伟的工作,他能够自由的去完成一件作品,并不像甲方乙方关系的一个设计业务,他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关于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陈秋伟他一开始是想把它做成一本最美的书,最好看的书,在设计和装帧、平面构成上面他都花了很长时间去做了一些样本。我的观点是做书当然要好看,但是光好看是不行的,尤其是给艺术家做书,把学术上的东西做得比较深入,我们在这一点上的讨论比较多。

这本书出版也有一两年了,整体风格上来讲还是比较朴实的,但是在内容上面还是有很多需要补充的。我现在觉得在前期的准备上,文本、草图等素材太少了一点,如果我们还要做下一本书的话,我们可能对自己有更多的要求。

马建成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陈秋伟从事出版设计工作十几年,应该也做了几百本书,这两年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他有学术的高度、立场与观点了,在学术上面对出版设计进行一系列的梳理,相对来说“为艺术家做书”会是将来他的个人品牌的发展方向。

他做艺术家的书,因为他本身也是艺术家,搞版画,在艺术的理解上与设计师就不太一样,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做艺术家的书是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去读这个人,读懂这个人以后,把这个人的立场观点、为人处世与人生历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以后,再以此入手来做他的书,这让我们感觉到拿到这本书,读书如读人,把艺术家的历程、艺术片段读清楚,这个是难能可贵的。通过秋伟设计的这本书,我们能够把人读懂,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的,这也可能是陈秋伟最好的风格,那你自己的设计风格怎么形成呢?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是不同的,那怎么在设计过程中,在你的设计作品的精神、文化层面上形成一种自己的设计风格?

陈 新

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设计委员会原主任

(湖南人民出版社)

我比陈秋伟的编辑年份长一点,做的书稍微多一点,可能多两倍。陈秋伟说给艺术家做书,其实早两天我就推荐了一个艺术家给他,马上要做第三本,但可能不会有这么顺利,因为陈秋伟与石劲松他俩这种艺术家和编辑的沟通,确实难得。这也就是说给艺术家做书不同于给普通人做书。在此之前我跟周功华老师做过一本书,也很顺利,因为大家都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怎么去表达。

关于秋伟的这本书,上次一起去四川美院做交流的时候,大概也觉得这种艺术家的书,能给它很多的定位,这个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现在的书就是一个文创产品了,不能老是停留在以前书籍的改编上,其实很多的是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特别是从日本回来,看了日本的书籍,极简、极普通,没有那么多的像我们现在很多图书设计的堆砌和花式。秋伟这本书,让我感觉最好的就是没有堆砌,极简但又看到了设计功力,这件书籍设计作品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人物的一种延迟展现。

周功华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主任、美术学博士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设计和我们学习美术理论上的方法论很相似,秋伟他除了自己的个人的天分以外,关键是他直接切入了艺术设计的主要核心层面上了。

为艺术家做书就是为艺术家画一张肖像一样,气质都在书里体现,用四个字来讲,这个设计做到了“石色添香”。从局部的语义符号里生长出丰富的意义,现代学科上来说是图像的方法论,这些作品怎么直观的表现主题也是很重要的。石劲松的水墨,怎么去定位,国画的概念很容易形成,这本书的品质定位都是从画中来。石色在中国画里是传统的颜料,石劲松对山水画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他打开了第四个空间,就是色彩的运用。之前要么是不用色彩,要么就是一片红一片绿,盖住了墨色,关于色彩植入,现代山水画里,色彩在我们空间留白里植入了一个空间层次,已经使自然的山水变成了舞台的山水,像舞台的帘布可以有好多道。对于我们绘画本身的理解,这个石色在书里是石色和墨色之间的空间关系。

这个书的腰封性质,也是当代都市水墨定位,是都市化的符号,具有时代的意义,将自我放进了自然山水之中,借鉴了色彩、符号的生活化的情境性,藏着隐匿的自我;既有传统的沉重的墨,也有传统的石色。但是这个石色在这里发生了变化,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加上这种银灰色符号设计,这个作品它就具有了当代性。

从郁涛的那本书的设计观念的改造到这个设计,陈秋伟的这两本书的设计都是非常成功的,设计也一定是服务当代视觉,要把前瞻性表现出来。

谢 颖

湖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设计委员会主任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书籍设计从最高级的角度上来说,应该是编辑设计,编辑设计在于前期的介入,前期对内容的介入,这一点也只有陈秋伟在美术出版社这个位置上,为艺术家做书,和石劲松老师这样的关系基础上,能够完完全全地做到这一点,这个是很不容易的。

这本书整体上的呈现,对图片上色调的把握,秋伟对一些不适合的图片删减,表现了他具备很强的编辑功底,这是秋伟跟我们普通的书籍设计师不同的一个地方,尤其是他用PVC这种材质把石老师那种很有风格特点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来做在这本书上,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从设计的形式感开始考虑,想做成什么样,但是我觉得平面的形式感会枯竭,那么如何把题材延续下去,就是去寻找书籍本身的精神特色和与众不同的地方。从未来的角度上来说,我希望秋伟能够发掘更多的每一位艺术家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地表现他,尽可能地去放大这些东西,然后才可能越做越精彩。

吴荣光

湖南省工笔画学会主席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听大家刚才谈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的,著书也好,做个展也好,特别地慌张,有些人可能不断地做个展,不断地在出书,我那么多年也没做个个展,也没著过一次书,像这样的跟一个设计家来交流做书,从我内心上来讲,很紧张。因为你要将很多画,还有很多内心的东西,包括生活的很多细节的方方面面都要展示给设计师,这对有些人来讲,他没有心理障碍,他很愿意的去跟设计师展示这些东西,但是有些人他是不愿意将这些展示给别人的。如果在某些方面,设计师给你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你将这些方面展示出来,但是这在有些画家看来,可能是一个障碍,他不愿意将某些隐私和某些方面的东西在书里面公布,因此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挺紧张的事情。

郁 涛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主任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现如今的很多画册就是图片的简单集中,没有把艺术家的思考综合起来变成一个独立的第二作品。为艺术家做书,编辑能力很重要,这关系到能不能把艺术家的思想整体表达出来,让书变成艺术家作品的延伸,平时舍不得丢的。为艺术家做书不仅仅是装帧的概念,而是艺术家作品的延伸,人们带走图书好比带走了作品,带走了感受。如何做到,这里涉及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有些艺术家谈自己的作品可能也谈不到深层次的东西,而我们看石劲松老师的这本书,陈秋伟在视觉上的挖掘还是挺多的,也挖掘得非常好,作为一个成熟的设计师,这也是应当具备的素质。设计师有意识得去了解艺术家的背后的观念,变成这个设计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因子。

第二个问题是艺术家做一本书很不容易,动辄七八万以上,石劲松老师这个书可能要二十几万,艺术家就比较关注和重视,就会有自己的诉求,甚至会非常具体,具体到这本书的大小、尺寸、装订方式等。所以艺术家的这种诉求,我觉得代表了这本书的一个主体之一,因为设计师也是一个主体,怎么去平衡这两者,也是挺难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以前的设计师只是把信息有序化,设计师能不能把艺术家的东西在有序化的基础上结合前面两个问题,做出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是挺难的。陈秋伟可能会比一般纯粹做设计的人来讲有很多的优势。我与陈秋伟在一起做书的过程中,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我们在一起编一个东西,编辑的意义在为艺术家做书里面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或者说这个设计师具有编辑的能力回过头来才能解决好前面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不是设计师自己凭空想象,它需要跟艺术家交流后去斟酌平衡,包括对他作品的认知,和对他观念的认同度,这都牵涉到情感等影响因素。艺术家提供的东西也是有限的,除了提供图片,艺术家和设计师要一起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我个人偏向于文献型,可读且有研究的价值。

从视觉上来说,这本书我更想定义为这是一本有颜值的书,有格调的书,也是一本有态度的书。

刘文海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陈设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有颜值,我们这个时代就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所以劲松做作品、秋伟做设计都很强调颜值。这个画册每一个细节都很有颜值,尤其最后我们看到的劲松的生活照片,都是重新拍摄的,包括使用比例都思考比较多,贴近读者视觉的角度选取他们可能会喜欢的照片。

有格调,这个是内在的东西,可能要通过形式,或者视觉上的一些东西来最后体现精神层面的东西。格调对于石劲松,他一开始也说了他让秋伟做这本书对他没有什么限定,其实他心里有很多的限定。石劲松是一个低调的人,有意见也不说,秋伟因为太熟悉石劲松了,他读得懂石劲松的眼神与表情。两个人都追求完美,也会有不确定的冲突,但是他们有一个小团队——大学同学7人微信群,大家都会帮忙出谋划策,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看这本书的出版。

有态度,不管是从艺术家还是设计师来说,他们两个相互认可、帮助,他们俩交流的时候都是惜字如金,但每次都抓住要点,设计师和艺术家能够这样子,是一种缘分,不可复制。有些画册一般不会买,大多都是送的,送了也可能放在书架,也不会去看,但这本书做出来很有态度,走心。

劲松的那个画展做完以后,我就感觉他缺少了一种后续的东西,书在传统意义上说不仅仅是一本书了,而是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结合的产物,如果能在后续市场和社会上连续地发声的话,可以将我们传统的书的概念进一步延伸下去,将艺术家的作品进一步延伸下去,去做一些衍生产品。

李 岸

湖南省非遗促进会副会长

访时光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

我跟秋伟已经是20多年的同学了,我知道他对做书对自己是很有要求的。我们几个大学同学有一个内部微信群,我也参与了这本书的出版,提过一些建议。我认为作为一位做书人是有社会责任的,联系到这几年的非遗项目来说,我觉得秋伟可以适当地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工作。湖南省的非遗多达八千多项,这些内容大都是通过图片和文字来留存的,由石刻、壁画、竹简、帛、纸等这些媒介来承载,纸质书在其中又占有极大的比重,所以书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秋伟做的几本书在编辑上可读性强,设计上也是有温度有质感的,具备很高的文

郭 敏

湖南长沙天元艺术纸业公司总经理

《石劲松》这本书出来有一年多了,现在看来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变形变色等情况,证明选材是得当的。这款内文纸张是名仕映彩,是经过很多工艺处理的一款中性纸,适合长时间保存的。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做得都非常棒,在我们公司是作为一个样板性质的书来推荐给我们公司的客户,很多客户都觉得非常好。我们也需要这样高品质的书,为客户选择材料提供了直接的参照,这也是我们公司近几年的纸质品里面做得非常好的一本书。

萧 鑫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湖南且艺庄艺术中心董事长

为艺术家做书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也是我们陈秋伟老师的一个IP,我觉得从文创思维的角度可以深挖,而且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特的符号。纸质书要提炼,就是要有精髓,这个书和艺术家内心非常地吻合,能打动人,我看到这个书以后有购买的欲望,看得出在视觉的表现形式上花了很多精力。我觉得可以用一些文创的思维来把这个艺术家出书的IP好好地深入下去,同时通过这个纸质书的这些东西来传播,因为电子书有它的优点,纸质书也有它优点,我们可以把纸质书的优点更加放大挖掘出来,为艺术家做书最终能让更多的消费者、阅读者最快速地去了解艺术家,这种形式我们都应该去思考,用文创的思维来快速地把纸质书的优势和表现手法推广到市场上来。

王佩之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文化创意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湖南农业大学产品设计系主任、博士

我觉得秋伟老师最近几年学术上在做减法,聚焦给艺术家做书,近期做的这两本书是付出了巨大心血来完成的,从视觉设计艺术本身来讲,做得非常到位,有学术高度。首先,我觉得为艺术家做书是最难做的,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不同想法和作品性格,因为他的作品也代表了他自己的精神追求,但艺术家的书做出来也是最有意义的,陈秋伟老师应该尽快整理出一套系统的方法论,让更多的设计师来学习。其次,为艺术家做书,在商业传播上我想到一些新话题,我大胆想象能不能把艺术家作品梳理后聚焦为一句话,变成一句Slogan,来打造一个IP,把艺术家的思想及作品的精神融入这一句话里面,那么这个IP传播出来的话就会更有意思。我认同刘文海老师提到的:石劲松老师的作品是可以转化为一些衍生产品的,或者说作品是可以落到市场上各个环节,这样可以更多元化地传播艺术作品,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桂 赛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湖南智名堂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

看到这本书,当时觉得做得非常漂亮,做得很到位。不看石劲松这个人,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品牌呈现得已经很好了;当我看到石劲松老师本人以后,这本书给我原来带来的感受包括书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对真正意义上的视觉传达的角度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这本书的设计与作品是很匹配石劲松这个人的气质与形象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认为一本书、一个设计能够完整地在一个点上,完整地呈现出一个艺术家的个人品牌的主张和价值,就已经做到很高的境界了。其次是,为艺术家做书这个概念的提出,让我觉得陈秋伟老师就是一个为艺术家做书的设计家,这在营销传播学中是个人与机构的定位问题,也是竞争力需求的问题,不是社会消费需求的问题。你提出这个概念与定位,就能让社会大众迅速感知你就是为艺术家做书的人,人们的选择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当然这个品牌的树立也需要更长时间的传播与推广,从《石劲松》图书到画展的松果团文化衫开发,我认为为艺术家做书能够有更多的延伸方向。

唐 平

湖南三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我主要是做高清扫描、图片调色、艺术作品高清复制的工作。石老师书中的200多幅作品均由本人负责印刷前期的印前图片调色校色。大家提到的作品的美颜,但是在我这里并不是美颜,而是还原作品原本的色彩。石老师书中的作品差不多以水墨山水画为主,站在我们印刷角度上看,这种中性灰颜色在印刷中是很难还原的,因为中性灰色在印刷过程中只要哪一个墨色稍微重一点点颜色就会偏离很多。因此我们在前期调色的时候采用了针对水墨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注重墨韵,墨分焦、浓、重、淡、轻的特点,采取GCR(灰成分替代)调色工艺去还原作品,让后期印刷就能有所保证。

萧 彬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公共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陈秋伟老师为艺术家做的这些书抓住了每位老师的特点,他并不是纯粹以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思考的,因为陈秋伟老师自己也从事版画艺术创作,我认为他是用艺术家的心态来设计书的。跟我们年轻艺术家聊天的时候,他总是在说大家一起玩,其实不是玩,他会融入艺术家的性格里面去,所以他就和传统的设计师为客户做设计有着不一样的角度,所以陈老师从这个方面入手,就相当于国际品牌愿意找艺术家来做设计,因为艺术家的思维和设计师的思维是有一定的区别,艺术家他能迸发出一些灵感,还能出现一些偶然性的东西,这些偶然性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把控可能就出彩了。

结束语

书籍形态的改变,阅读方式的改变都落实到了设计为艺术家个性而服务,不随波逐流,选择自己的定位,从艺术家、设计家角度来说,就是找到自我,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找到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开悟,用眼睛去看你的合作者——艺术家。

猜你喜欢
劲松设计师艺术家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推荐一个设计师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digital valve control servo system based on CMAC-PID control method①
余劲松
阅读理解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