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原文看卫气循行*

2019-04-26 08:59盖晓丽王德强
光明中医 2019年8期
关键词:夜行循行卫气

盖晓丽 王德强

卫者,为“水谷之悍气”[1],其性“慓疾滑利”[2],其循行规律比营气更为复杂,对于中医临床尤其是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深入挖掘。但后世对于营卫运行一直缺乏系统总结,对于卫气循行更是众说纷纭。《黄帝内经》中初步形成了营卫理论的雏形,详细记载了营气与卫气各自的循行特点,笔者基于《黄帝内经》中卫气循行的原文,归纳出卫气的循行规律,以期补充完善现有营卫理论,指导相关疾病如失眠的中医临床治疗[3],现简述如下。

1 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末,经脉之外

与营气的循行不同,卫气不循行于经脉之中,而行于经脉之外,《黄帝内经》中多篇都有论述。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卫气》中也说:“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而在《素问·痹论》中关于卫气的循行部位说的更加具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枢·邪客》亦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可见卫气循行于皮肤、分肉、四末,在经脉之外[4]。

2 循行时间:一日一夜五十周,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灵枢·卫气行》中指出:“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可见卫气是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于身,这与营气循行方式相同,也是营卫“五十周而复大会”的原因。如《灵枢·营卫生会》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点:“上焦出于胃上口……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除此之外,卫气与营气循行所不同的就是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特点。对此《黄帝内经》中多篇均有论述,如《灵枢·口问》中:“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还有《灵枢·卫气行》中:“卫气之行……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灵枢·营卫生会》中:“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以上两篇明确提出卫气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

3 具体循行顺序

昼行于阳经:始于目(睛明穴)——足手太阳——足手少阳—足手阳明——足少阴肾经——阴跷脉——复合于目。夜行于阴脏:从足少阴注于肾——心——肺——肝——脾——肾。

关于卫气的循行路径《灵枢·卫气行》讲的最为完整和详细:“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此处的“阳”与“阴”与后文互参可知为“阳经”和“阴脏”之义。《素灵微蕴·营卫解》也同意这一观点,“卫气者,不随营气,而自行于脉外,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即卫气一日一夜运行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夜间行于阴脏(五脏)二十五周,这在后文的具体论述中也得到证实。

之后又给出更为详细的循行流注特点:“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关于本段《类经·卫气运行之次》解释说:“此处‘太阳’‘少阳’‘阳明’,俱兼手足两经而言,阴分则单以足少阴经而言。”此段中明确提出昼日时卫气行于阴分,与之前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明显矛盾,关于这一点明代马莳早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中就给出了确切答案:“然卫气慓悍疾利,故日间虽当行于阳经,而又于漏下四刻之时,则入足少阴肾经。”《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皮肤分肉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者是也。故曰水下四刻,卫气在阴分,下文水下八刻、十二刻、十六刻、二十刻、二十四刻,皆曰在阴分者,俱指足少阴肾经而言也。然入于阴分,而日当为昼,故漏水下五刻之时,则又出于阳分,而在足手太阳经。”

由此可见,卫气昼日循行于阳经,始于足太阳经(目),按照足手太阳、足手少阳、足手阳明的顺序循行,后至足少阴肾经,此为一周。《类经·卫气运行之次》中这样解释:“然则无论昼夜皆不离于肾经者何也?盖人之所本,惟精与气。气为阳也,阳必生于阴,精为阴也,阴必生于阳。故营本属阴,必从肺而下行,卫本属阳,必从肾而上行。”这也是后世提出“卫出下焦”[7]的理论依据之一。

接着《灵枢·卫气行》给出了卫气“夜行于阴脏”[8]的具体路径:“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此言卫气夜行于阴(五脏),也始于足少阴经,按五脏相克的顺序经肾心肺肝脾,以周五脏,而复注于肾,此为一周。

4 讨论

卫气循行比营气复杂很多,与自然界昼夜节律相应,一昼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经,却又行于阴分,夜行于五脏,这种明显的时间节律是人体目之开合、寤寐节律的关键原因[9]。宋敏华等[10]挖掘《灵枢》营卫理论,从营卫运行与交会的角度辨证取穴结合多种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满意。左军等[11]总结不寐的病因、病机,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营卫失和型不寐,效果显著。因此掌握了卫气循行的昼夜节律性对于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12]。

猜你喜欢
夜行循行卫气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夜行侠联盟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微雨夜行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卫气:保护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草地夜行
督脉循行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