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策略

2019-04-26 10:06岳唤唤
教育界·下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品德矫正

岳唤唤

【摘要】学生无论是在生理年龄还是心理年龄上都尚不成熟,既容易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也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误导。一些学生表现出了不良的道德行为,但是由于他们身心发展还不稳定,可塑性大。因此,对学生们已经存在的不良的道德进行矫正,促进学生不良的品质的转化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紧迫的。

【关键词】品德;不良品德;矫正

一、学生的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诸因素的缩影,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1)家庭教育方式错误,正确引导不够。部分家长错误的行为示范,有的家长作风不正,存在着行为放纵、吃喝嫖赌、行为粗鲁、恶俗口头用语较多等行为,给子女树起了坏榜样,甚至有的家长利用职务之便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

(2)对子女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双方在孩子的教育上观念不一致,存在一方严厉、一方袒护的做法,在孩子的观念引导上出现混乱,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

(3)家庭结构不健全,导致子女缺失健全的家庭教育。一般来说,民主与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只能得到父母一方的教育。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受到父母的冷落和嫌弃,在没有健全家庭的同时又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这很容易致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管教方式不当。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有些家庭采用溺爱的方式教育子女,父母或者家中的长辈对孩子百依百顺,长此以往导致孩子养成任性的性格,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如任性、自私、骄横、懒惰、粗暴、贪婪等。长期娇宠、溺爱还会使学生形成极端的“自我中心”,任何事情只围绕个人角度开展,孩子宜人性差。这样,在个人利益、需要不能满足时,他们可能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去追求和满足。有的家长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把子女视为管制的对象,对于子女的不当行为采用暴力手段惩罚,加剧亲子关系矛盾,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逆反心理。

2.学校原因。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久远的。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水平,学校不仅在办学理念及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差异,学校中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素质也有着差异。由于学校工作的失误,会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学校工作中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只关注学生成绩 ,忽视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下,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许多学校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优质的生源,单纯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对部分学生贴上“学习差,素质低”的标签。甚至对这些学生的行为采取忽視的方式,任其自由发展 ,这就使得学生的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

(2)学校教育中 ,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现在多数学校为了教育更加高效,采取分班教学。分班教学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但是对于被分配到普通班或者整体水平处于下游班级的同学,在内心形成低人一等的潜意识,由此,在个人道德行为方面的约束力减弱,易养成不良品德。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存在失范。在学校中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评价标准不正确往往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好学生的成绩与科任教师的绩效和教学水平挂钩,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向成绩较好的倾斜。这种做法会成绩较差的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成绩好就代表素质好”,对教师的做法甚至素质产生反抗。

3.社会原因。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拉关系走后门、投机倒把、损公肥私等不良的风气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例如,社会上部分人员鼓吹“一切向金钱看齐”“金钱万能论”的观点,使得部分同学以金钱作为衡量事物和身边人员的标准,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得到钱财物品,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例如盗窃损坏校园公共物品,损公肥私;捡到遗失物品据为己有等。有句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同样的道理,经常做看似微小的错误行为,会致使学生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目前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宣扬凶杀、暴力、色情以及报刊、录像的行为。现代网络不断进步,几乎每一名大学生都有一部手机,有些学生的道德错误就是由于受到这些不良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而发生的。因此,消除这些影响十分必要。

(二)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观原因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综合作用的结果。某一方面和多个方面的不足导致学生形成不良的道德习惯。

在“知”的方面,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一些学生缺失必要的道德教育,没有准确掌握道德理论知识。例如有些学生错误地将考场舞弊行为定位为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考场舞弊已经被纳入刑法处罚条例之中。在“情”的方面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一定的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如有些学生缺乏同情心,有些学生具有报复心理、逆反心理等。在“行”方面,学生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有些学生经常说脏话,长时间养成不良的习惯,有些学生习惯采用暴力手段解决纠纷。

二、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培养深厚的师生、生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建立或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部分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经常受到学生的嘲笑与孤立、教师的不公平对待,他们一般比较敏感。有时把老师的善良愿望误认为是对他们的吹毛求疵,把学校的教育看成是对他的“镇压”。要消除学生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教师应该耐心诚恳地对待学生,要看到学生各自的长处、闪光点,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要寄予他们希望。在工作方法上,特别注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点名批评,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问题分别给予帮助。当发现学生已经产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对教师、同学和学校产生依恋的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情感上开始变化而引起态度的转变。只有师生间的关系好转,互相信任,才能有效地矫正不良的道德行为。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保护、利用、恢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一个人为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护自己在群体中的声誉,推动自己积极向上、克服缺点的一种内心力量。教师应当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与学生交谈时的语言措辞。可以通过言语或者其他方式来维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感激等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正确引导学生。集体荣誉感是根据集体的要求和利益来行动,以保持和维护集体荣誉中的一种深刻的社会情感,也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强大力量。

(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是非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是品德不良学生犯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就必须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晓之以理,道德教育,用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加以教育,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观念,使学生能自觉地纠正错误,坚持正确行为。

(四)锻炼道德意志,增强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社会有着许许多多的外界干扰因素。在一个时期内,适当地控制外部条件,避开某些直接的诱因。家长和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他们不断增强与错误行为作斗争的决心与信心。家长与教师可以有意識地创造条件,使正确的动机和行为得到不断巩固,使错误的行为得到克服。

(五)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针对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的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醒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了认识,认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害性,在思想上开始产生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学生在换了新的环境时,往往希望自己有一个新的起点。教师与家长应当抓住时机,及时给予教育和鼓励,积极促进这种转化,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肯定、支持,就使正确的行动由于不断强化而巩固起来。教育者也不要怕反复,反复是常见的现象。坚持反复抓,抓反复。

(六)正确运用奖惩

有些具有逆反心理和不良品德的学生较为敏感,在学生没有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之前,不但不能惩罚,即使轻微的批评都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家长或教师在做出惩罚之前应充分考虑惩罚的教育效果。采取惩罚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性质、恶劣的影响以及错误的根源,从而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决心改正。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琦,刘儒徳.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32.

[4]王述先.对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探索[J].学周刊(C),2012(02):103.

[5]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品德矫正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统帅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