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弄堂民俗文化探析

2019-04-27 01:41吴星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长街弄堂衢州

摘 要:文章研究浙西弄堂地域民俗文化,梳理弄堂中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祭祀崇拜、商贸交往等活动,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为国家历史旅游名城增添文化内涵,从而阐述民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弄堂;民俗文化;地方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历史·延续——浙西弄堂文化遗存”(14NDFC001YB)阶段性成果。

衢州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上游,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距今六千年的葱洞遗址到东华山汉墓群,从姑蔑族的南迁到孔氏大宗的南渡,从绵延七百里的仙霞古道到连绵不绝的衢江水运,从两宋时期的群星荟萃到明清之际的天涯贾客,一处处史迹、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名人都在述说着衢州六千年的历史文明。衢州从雕刻建筑、饮食习惯到地方曲艺、民情风俗,均深受周边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对吴越文化、徽派文化以及福建的八闽文化和客家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兼容并蓄的基础之上,衢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衢州地方文化。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秀丽的山水、勤劳而智慧的劳动人民,孕育出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經过笔者这些年的文献查找和资料积累,现整理如下:

一、费家巷民俗文化拾遗

据民国《衢县·人物志四》第15页记载,费淳,字筠浦,钱塘人(今杭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早年随同祖父费士桂来到衢州,就读于三衢学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费淳任太原知府时,知民间因争水利诉讼多年未决,便按旧河道开渠,后民田灌溉受益,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建了一座“费公桥”。嘉庆三年(1798年),淮徐遭遇水灾,费淳治理淮河。嘉庆四年(1799年),费淳擢升为两江总督。嘉庆八年(1803年),费淳升任兵部尚书。由于黄河下游淤塞,入海不畅,水道注入洪泽湖,引发洪水并淹没大运河。费淳实地细勘,决定在张秋西岸加宽裹头,东岸加高长堤,进行分流,以保运河畅通,使经过张秋的梁运船畅通无阻。皇帝特下诏褒奖费淳。因立功,嘉庆十二年(1807年),费淳升迁至仁阁大学士,官居正一品。

“费淳故居”老宅坐北朝南,位于衢州市区南部,由上街向西延伸,长272米,宽4米,以清费淳之寓所得名。宅内有台门、大厅、主楼、厢房、花厅、内庭院和厨房几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现仅存主楼,总面积仅剩约900平方米。虽然这扇斑驳的木门几经岁月,现如今已没有了当时的气魄。同时,随着城市大力建设的拆修,“费淳故居”也难免受到一次次“洗礼”,但费家老宅积淀的厚重文化,正以一种静谧平和的姿态等待着历史的“积淀”(图1)。

二、天宁巷民俗文化拾遗

据民国《衢县·方舆志》“坊巷”第54页记载:“升平巷,自南街通金钟巷,中有双眼井,其南出为者染坊巷。”衢州乃佛教胜地,《衢州府志》记载的古代寺庙有三百多座,如九华禅寺、大中祥符寺、明果禅寺等,位于市区闹市区的天宁寺也是其中之一,如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

天宁寺之名有“祈天下太平安宁”的寓意,其原名“吉祥寺”,唐玄宗时改称“开元寺”,宋朝曾更名为“报恩光孝寺”,后赐名“天宁万寿禅寺”,直到1926年重建后,国民政府浙江省主席林森手书“天宁古禅寺”横额,始得今名。

天宁寺原有定光古佛殿、大雄宝殿、千佛阁以及禅房等建筑,到民国末年,面积约4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千佛阁,殿内大门的两边有持琵琶、手缠龙、执宝伞、仗宝剑四大天王。清人王业《燕在阁知新录》云:俗谓风调雨顺。仗宝剑者风也,执琵琶者调也,执宝伞者雨也,手缠龙者顺也。寺中心原有巨佛“千手观音”。

天宁寺在历史上曾开有类似于银行的机构。衢州金融业萌生较早,据出土文物考证,西汉初就有货币信用活动,北宋已设宝钞局,南宋时出现长生库。这是典当业的雏形。据《衢州市志》记载:“南宋时,衢州的天宁寺、祥符、南禅等寺庙,以其殷实的庙产,开设‘长生库,对生活遭受困难者以‘质物贷银等方式给予借贷。”清道光、咸丰年间,典当行和钱庄相继兴起。民国十一年(1922年),衢州有了第一家银行。

天宁寺建筑中最珍贵的当属千手观音塑像,全称“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称“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等。菩萨面目慈祥,栩栩如生,面对信众,永远含笑。据说,众生遇难,只要念其名号,菩萨就会前往拯救。天宁寺观音阁于1982年被列为衢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天宁寺修葺一新并重塑了千手观音像。民国所建观音阁为多层楼阁建筑,通高16.9米,面积406.9平方米,特别是在采光、远瞻、近观等方面颇具特色。塑像高大宏伟,加上周围光线若明若暗,给人一种庄严、神秘之感。如果上二层还能仔细观看观音塑像的头部,并且面面可观,上三层,则可登高远眺衢州城。

天宁寺有许多轶事。唐代末年永明延寿禅师就是在这里著了一本流传千古的佛家经典《宗镜录》。宋朝景德年间,天宁寺又迎来了一位高僧——金华圣者,圆寂后被称为“定光古佛”,天宁寺还为他的漆布真身建造了古佛殿,可惜于咸丰年间被一场大火给毁了。清圣祖玄烨曾书“康熙宸翰”四字,寺内为之立碑,石碑高4尺,宽2尺(图2)。

三、蛟池街民俗文化拾遗

古时,蛟池街曾称“西长街”“茭池街”“蛟池塘”,位于市区南部,西起坊门街,东至上街接长竿街,长380余米,宽约8米。旧时,它与古城东隅的东长街即长竿街相呼应,是衢州城里的几条直线街道之一。清嘉庆《西安县志》记载,西长街有毕家巷、道贯巷等8条小巷,其中的一条叫“蛟池巷”,民国时,仍称“蛟池巷”。民国《衢县志·坊巷》云:“西长街,招贤坊东抵棋盘街口,中有四眼井、蛟池塘,西接衣锦坊、坊门街。”

蛟池街的名称大约经过这样的变化:元明时属长街,清初仍属长街,到清代中期与长竿街分称,长竿街称“东长街”,蛟池街称“西长街”。而在分称之时,则称过“茭池街”“蛟池塘”。后来,因街中有蛟池塘,所以以塘命名为“蛟池街”。当初,茭池街、蛟池塘的“茭”和“蛟”是并称还是有先后呢?应该是先称“茭池街”,后称“蛟池街”。最后《衢州地名志》采用了以祥瑞类的“蛟”代替以植物命名的“茭”。虽说是谐音,但从地名心理学的角度看,是值得研究的。

“茭”的一个意思是喂牲口的干草。大约当初蛟池塘这个位置,是沼泽或者是池塘,年代应该是宋代以前,因为从衢州建城史来看,那时,蛟池塘一带应该在城外或者城郊。“茭”的另一种意思是“茭白”。因池塘中长满了茭草,所以把它叫作“茭池”。后来,池塘边大约出现“衢州三怪”之一的鸭怪的传说,也就称之为“蛟池塘”了。

老蛟池塘诡秘而神奇。塘南古居斑驳的墙壁,有二层半楼那么高。朝塘的这一面墙,中间高两边低,上下各有两扇漆黑的大窗,仿佛有仙人注视着蛟池塘里四季的月明之夕,风雨之日。北面蛟池街边是一排木结构两层楼房,说是两层,楼上的高度只够人走动而已。各家各户窗边晾着的衣服,像一面面镇妖的令旗。一式陈旧的排门上,还张贴着隔年的门神,瞪着大眼睛监视着池塘里“鸭鬼”和“蛟龙”的一举一动。怪异无声的风高月夜,蛟池塘四周的氛围更加飘渺空灵。西面巷里的壁虎忽然从人的头顶上跃过,不时叫行人联想起一个个骇人的鬼怪故事(图3)。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弄堂民俗文化的探析,着重以“费家巷民俗”、“天宁巷民俗”和“蛟池街民俗”三个民俗文化为典型进行个案研究,从而在当下再现厚重的历史文化,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海鹏,臧宏.中国传统文化论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陈锡祥.衢州街巷拾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4]《衢州弄堂》编委会.衢州弄堂[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5]周志雄,刘小成,戴明桂.张村:宗祠圣地·状元故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6]陈凌广.浙西祠堂[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吴星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与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长街弄堂衢州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古朴的西长街:那么远,这么近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弄堂里
南歌子·整日尘霾锁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