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战略下贵州薄弱学校教育扶贫策略探究

2019-04-27 01:40余飞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1期
关键词:薄弱学校教育扶贫支教

余飞

摘要:教育扶贫是大扶贫战略的核心环节之一,高校教师的基层支教为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起到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在师范生培养上需要结合薄弱学校“特岗”招聘现状与需求,改进培养体系、夯实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由专业培养向全科培养理念转变,并构建“高校教师基层支教体系——薄弱学校教师职前培养体系——薄弱学校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地方高师顶岗实习体系”相互支撑的四维教育支教格局,以实现“全面改薄”目标,适应教育脱贫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大扶贫;教育扶贫;薄弱学校;支教;核心素养

大扶贫,是指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全力、全面帮助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1]

一、大扶贫战略与贵州教育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是脱贫的根本举措。[2]贵州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扶贫先扶志,通过教育资源向扶贫方向倾斜,是大扶贫的核心环节之一。教育是阻断贫困蔓延的最有效手段,是落实“造血自救”的有效手段,实施教育扶贫意义深远。[3]

二、贵州高校教师教育扶贫的现状

(一)贵州教育扶贫的政策保障

大扶貧要求市场协同与行业、社会扶贫结合,社会上的人才、技术等资源全面参与,高校位于教育行业的金字塔顶端,是社会高端人才与高水平教育资源的聚集高地,也是各类学校师资的摇篮,是教育扶贫的主要力量,在大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了黔人社通〔2017〕260号文件紧扣“大扶贫”战略,对于高校教师在职称晋升前开展基层服务有明确要求。各高校也在教师社会服务条例中加入了“支教”形式的社会服务,特别是体现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目标与“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宗旨的地方院校,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为主要职能与定位,其人才服务,提升各级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是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最主要领域。至此,贵州地方院校教育扶贫在制度上有了坚实保障。

(二)贵州教育扶贫的现状与问题

薄弱学校是教育扶贫的主要对象,贵州高校教师在薄弱学校支教主要为日常教学、教育教学讲座、示范课、指导薄弱学校课题申报与各级教师技能比赛等几个方面。

从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公布的“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学校名单,薄弱学校共有5308所(不包括一些薄弱学校在农村山区开办的教学点)[4]。由于数量庞大,开展扶贫支教的高校教师数量相对不足。从笔者走访调查的情况分析,部分邻近市区的薄弱学校软硬件资源尚可,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支教)的教学与讲座能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处于偏远乡镇的薄弱学校以及他们在农村山区开办的教学点位置偏远、规模小,学生仅几十人至几百人不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的仅五六个教师维持所有年级的教学运转;教师专业背景不合理,多为英语教育、体育教育、数学教育等学科教学专业,存在着普通教育学理论基础与教学技能薄弱、对某些科目教学理论与方法不熟悉的情况。由于一些学校教师缺乏艺术专业课程学习背景,笔者与团队成员开展的艺术核心素养培育教学讲座和示范课,短时间内对其教学产生的实质效果有限,教师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急缺小学教育、初等教育、艺术教育专业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扎实,能在薄弱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多门课程教学与实现全面核心素养培育的全科教师。少数薄弱学校领导存在官本位思想、教育观念落后,对当今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缺乏更高维度的视角与认知。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经验主义与感性认识层次,对教育原理、教学模式的学习与研究缺乏自觉,造成支教教师无所适从。扶贫支教力量不足、薄弱学校教师学科背景不合理是薄弱学校教育扶贫的主要问题。

2017年贵州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人数为8566人,2018年为8983人,专科学历具有相应学科类别的教师资格证即可报考初中与小学岗位,岗位需求巨大。然而,很多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从事其他工作,是教育资源与人才的巨大流失。应聘到特岗教师的一些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教授课程与所学专业不符,完全另起炉灶,前期学习积累难以为续。

三、贵州薄弱学校教育扶贫策略

(一)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策略——四年制与六年制师范教育结合

目前贵州地方高校四年制师范教育培养缺乏“全科”理念,注重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教育理论与技能,教育学学科意识尚未觉醒,毕业生难以适应教师岗位。针对特岗需求与生源质量现状,减少学科教育专业并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招生数量,实施小学教师全科培养理念与模式,能有效满足薄弱学校的特岗需求。

顾明远先生曾指出师范教育改革造成教师专业化水平停滞不前、师范教育体系被削弱的问题。湖南省于2010年率先启动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工作,培养模式具有生源质量优、长学制便于强化师范技能、年龄小可塑性强、学历层次高、优惠政策多五大优势,成功破解“就业”难题[5]。贵州省可以在这种模式上,将文化科目、艺术科目、体育与健康科目“三个领域选二、每个领域1-2门”的形式开展“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解决艺术教师缺乏、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的问题。毕业生学科背景丰富,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完备,能胜任多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满足小学教育需求。

(二)完善高校教师支教服务体系——轮岗制

政策仅要求职称参评教师义务支教2年,对不参评教师缺乏导向。支教服务体系长久持续开展,需要政府、高校共同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与政策相结合完善支教体系。如高校将支教教师课时计入全年课时量与工作量、对完成一定任务的支教教师免除高校教学任务并进行高聘,省、市财政对支教教师给予交通补助与其他补助倾斜等,并尝试对中青年与初、中级职称教师实施轮岗支教制度。

(三)地方高师顶岗实习体系——顶岗实习与教育实习整合

顶岗实习是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支教的有效有段。地方高师以特岗需求为导向,建立薄弱学校教育實习基地,制度上规定师范生在大四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全年进入薄弱学校集中实习。以薄弱学校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教育实习培养,高校支教教师形成指导团队,不仅指导薄弱学校的师生,还指导实习生,实现薄弱学校、高校(教育实习教学)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三方共赢。

(四)薄弱学校教师职后培养体系——启动教师“走出去”战略

薄弱学校接受高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的同时,还应主动“走出去”,努力培养“造血”功能。除国培计划外,市、区教研室与高校合作以教师核心素养理论为基础,教研员与高校教师以高校为基地开展“薄弱学校教师培训项目”。薄弱学校教师利用周末参加培训学习,着重解决教育理论薄弱与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研究的问题,并培养信息素养与自主发展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结语

贵州高校教师以支教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对薄弱学校进行教育扶贫,改革师范培养体系、完善支教服务体系、学生顶岗实习与高校教师支教相结合、薄弱学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实现“全面改薄”与教育脱贫目标、实施大扶贫战略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大生态与大扶贫在贵州碰撞出什么火花[EB/OL]. http://www.sohu.com/a/242988562_100191327,2018-7-24.

[2]刘大泯.贵州文化扶贫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8(08):17-20.

[3]付先全.当前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困境与破局[J].继续教育研究,2018(10):41-47.

[4]贵州省“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学校名单公示[EB/OL].贵州省教育厅(2015-10-10)http://www.gzsjyt.gov.cn/xwzx/tzgg/201712/t20171206_2924271.html

[5]李克勤,谢培松.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背景、特质及构建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15(02):42-48.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教育学”(黔教科研发〔2017〕85号)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铜仁学院梵净教育研究院)

猜你喜欢
薄弱学校教育扶贫支教
警惕功利性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
基于薄弱校学生的高考化学微专题复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