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2019-04-28 23:50
侨园 2019年4期
关键词:抚顺秧歌满族

在清王朝的发祥地抚顺地区,流传着一种独具民族风韵的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它的表演火爆、矫健、粗犷、豪放,被誉为“辽东山区的烂漫之花”。

抚顺地秧歌历史悠久,据杨宾所撰的《柳边纪略》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另据该书卷五诗集中的《上元曲》第三首描述:“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由此可以推断,秧歌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在东北各地广泛流传,后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秧歌不断融入满族习俗,吸收了关内移民带来的中原民间舞蹈。

抚顺地秧歌又称“太平歌”,俗称“鞑子秧歌”“老鞑秧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装打扮的“鞑子官”和仅穿皮袄、斜挎串铃及各种生活和狩猎器具的“克里吐”(俗称“外鞑子”),其表演以一臂于前、一臂于后、大伸大展为主要特征,以上身晃动、下身屈、双脚交错、大起大落为基本动作,这些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之类满族原始状态的生产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鹰、虎、熊等动物的动作,其中多有传统舞蹈的元素。

抚顺地秧歌的舞蹈动律可概括为:“扬、蹲、盘、跺、摆、颤”。“扬”指双臂的动作,特点是幅度开阔、舒展奔放、大伸大展;“蹲”是男性下身半蹲动作,有“拉蹲步”“蹶达步”“七山步”“勒缰步”“蹲裆步”等基本姿势,造型稳健,便于转动;“盘”多指男性双手展开,上身左倾右拧,下身低蹲起伏,女性盘旋作势,眼看右下方,双肩耸动;“跺”是腿的动作,有“跺嗒步”“双脚跺步”“单脚跺步”“蹶达跺”等,有烘托气氛之用;“摆”指女性腰部、胯部的灵活摆动,有“大摆腰”“小摆腰”之分,增强舞姿的表现力和美感;“颤”有双肩的耸动、脚膝的踮踏、头部的摇晃、手持扇绢的摆颤,意在细微处表达内心的美感,使舞姿处于流动状态。

抚顺地秧歌是满族早期渔猎生活和八旗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伴奏音乐是在满族萨满跳神的打击乐形式上发展形成的,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中钹四件,采用民间祭祀跳神时所持抓鼓(或单鼓)的打法,以“老三点”的锣鼓点贯穿始终。后来,由于满汉杂居,抚顺地秧歌引进了唢呐及汉族秧歌的曲牌。鼓手也改为双棒打法,鼓点由简到繁,增强了抚顺地秧歌的感染力。

抚顺地秧歌的两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袁贵林、巴恒金,目前是两支最为活跃的秧歌队的会首。已年过半百的袁贵林,是抚顺八旗风秧歌艺术团团长,他自幼喜欢地秧歌,曾专门向满族秧歌艺人沈同超学习下装表演,逐渐形成粗犷豪放、矫健英武的表演风格。多年来,袁贵林积极致力于抚顺地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从2004年建团至今,已培育和发展地秧歌艺人50余人。而身为80后的代表性传承人巴恒金,则属于年轻的秧歌传承人,他出生在抚顺萨尔浒的一个满族村落,父亲会打鼓,大爷跳反串,从小耳濡目染的他5岁就学会了跳满族秧歌。巴恒金常年坚持扭秧歌,除了带队员,他还坚持到新宾当地的满族小学向小学生们传授抚顺地秧歌表演技艺。巴恒金说,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竭尽全力教更多的孩子學会本民族的舞蹈,让这项珍贵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让这朵绚烂的“烂漫之花”常开不败。

猜你喜欢
抚顺秧歌满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搭伙
我的家乡抚顺
抚顺工业遗产的历史形成和基本特征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