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国声乐”流派提法的思考

2019-04-28 23:50郝苗
侨园 2019年4期
关键词:唱法歌唱家声乐

近年来,“中国声乐”“中国美声”“中国民声”等唱法、提法和概念被业内人士反复提及。虽然在不同层面上存在诸多争议,但大家的初衷是一致的,就是如何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声作品更好地呈现在世界舞台上,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流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宝库中蕴含着无尽的音乐财富,没有人能否认中国数辈音乐家取得的艺术成就和精深造诣。然而,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今非昔比的同时,我们的音乐成就却与大国地位不相匹配,在世界音乐之林中,特别是声乐方面至今未能拥有一席之地。因而,近年来业界同仁围绕“要不要建立中国声乐流派、为何建立、怎样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议。

由于笔者从事声乐演唱及教学工作,也想就“中国声乐”相关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如何看待“中国声乐”这一提法

关于“中国声乐”这样的提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赞成的人认为很有必要,时不我待。而反对的观点主要出于以下视角:其一,从演唱角度讲,如果存在一个“中国声乐”,那不属于这个声乐的演唱者们如何算?如果每一个中国歌唱家都算“中国声乐”中的一员,把已有的一切演唱方法、声种都涵盖其中,又如何划分呢?又有谁能代表“中国声乐”这一流派。其二,从理论角度讲,要创建“中国声乐”这一演唱上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歌声文献、理论体系等。

对此,笔者想先阐述一下自己对“中国声乐”这一概念的理解。

1.  什么是“中国声乐”。中国声乐这一概念应该是相对于其他国家声乐流派而言的,如俄罗斯声乐、意大利声乐、德国声乐等等,当属中国音乐中的一个分支。

谈到任何一个声乐流派,应有自己的形成沿革、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等要素,中国声乐也不例外。中国声乐不仅仅是一种唱法,或是用某种唱法演绎中国作品。这些仅仅是她所涵盖的部分内容,或者说是外化的皮囊。中国声乐要想走得出去、立得住,当有自己的灵魂,有不可替代的内在骨骼;须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饱含中国独特韵味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家。

因为中国声乐按着目前约定俗成的划分,有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等,而民族唱法中还涵盖各个民族自己的特质唱法。

2.  是否要建立“中国声乐”。笔者认为该问题可以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从目标和方向上,很有意义。中国音乐要想走向世界,音乐家们需要充分了解国内外音乐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明确大的方向和创作思路,从而使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在全世界获得影响力。与此同时,社会、国家、人民为音乐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天赋和才能,精诚合作,创作出里程碑式的作品。另一方面,从范畴和界定上,不必过急。如果中国乐派的建设更多纠缠在纯理论的层面,去定义和界定一些概念、范畴,则意义不大。不如潜心创作出一批可以在世界舞台争锋的音乐作品,真到那时,中国乐派的概念、风格、代表人物、作品等一系列问题会不说自明,那时再总结也为时不晚。

上述观点,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出发点和着眼点不同。创建这样的声乐流派是要放眼未来还是总结过去?是要扬中国音乐之志,还是争个人荣辱之名?中国音乐在世界乐坛尚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之前,应把注意力放在创作思路、培养模式和实现手段上,去探讨一些前瞻性、指导性、方向性的见解,而不是将过多注意力集中在概念性、界定性的内容上。如果要总结理论、建册成史,何不待到中国音乐成功步入世界音乐领先地位的那一天,彼时就算我们自己不总结不归类,国外的理论家和媒体也会帮我们划分和总结中国的声乐流派。那是全体中国音乐人的骄傲!

二、如何让“中国声乐”走向世界

关于这一问题,可以看看我们的近邻——俄罗斯声乐在国际上崛起的历程。19世纪的俄罗斯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作曲家和代表作品,如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柴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等等,这些经典音乐作品不仅给当时的俄罗斯歌唱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当代俄罗斯歌唱家走向世界的阶梯。时下当红的俄罗斯女高音歌唱家安娜·奈瑞贝科是在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的带领下,最初凭借一系列俄罗斯歌剧登上美國舞台,后经过多年努力磨练,成为美国大都会最受瞩目的歌唱家之一。由此可见,有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这样的作曲家及其作品,有了捷杰耶夫这样的领军音乐家、伯乐,有了安娜·奈瑞贝科这样的优质歌唱人才,俄罗斯声乐能够在当代走到世界音乐前列,几乎是一种必然。下面,具体来说:

1.  要有经典的声乐作品。好的中国声乐作品可以通过恰当的题材、体裁、主题,讲出中国的道。作品中有历史的厚重,有中华民族的韵味和情怀,有中国人包容、勤勉、和善的性格特质和价值观。

没有好的作品,就没有根基,没有依托。一直以来,我们不缺好的歌唱家,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获奖的歌唱家,如梁宁、迪里拜尔、范竞马、袁晨野、田浩江等,但他们只能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包括歌剧、艺术歌曲、安魂曲、交响乐中的声乐部分等等。因为中国作品在国际舞台上没有一席之地。如今的情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中国优秀歌唱家依然辈出,却仍然鲜有叫得响的、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频繁演出的中国声乐作品。

2.  要有大放异彩的歌唱家。这样的歌唱家不仅歌唱技巧纯熟精湛,在表演、形象、身韵等各个方面都能够行云流水。既唱功好,综合能力强,又有鲜明的特点。

每一个成熟的歌唱家都有自己的演唱体系。对于唱法而言,融合的程度和角度很重要。歌唱发声的科学性既是根本也是前提。演唱时务必保证发声的科学性,否则对演唱者本身无益,同时也很难在国际上被接受和认可。美声唱法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规格,不可在唱法上过分强调个性。相比于其他唱法,美声作品音域更宽,演唱难度更大,对音色的要求也更严格。演唱者一旦偏离了科学性的尺度,不仅很难驾驭作品,使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得不到完满体现,同时还会对演唱者嗓音器官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我们可以在韵味上、语言上多下功夫,而对于发声方法上的改变要慎之又慎,否则得不偿失。谁不尊重客观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不是为了世界性而世界性,一味求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是为了民族性而民族性,偏执一隅、孤芳自赏,而是在保证唱法科学的前提下,根据作品和风格,大胆加入中国的韵和味。

3.  要有恰当的呈现手段。中国的民族特色很适合借助视觉手段呈现在舞台上。好的导演团队、舞美团队可以利用合理的结构布局、舞美设计、演员体态等,勾勒出中国的美,使中国特色的视觉元素在舞台呈现上发挥到极致。

另外在形式上,除了歌剧、音乐剧,合唱、独唱作品,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戏曲中借鉴。比如短小精悍、矛盾冲突集中的折子戏形式等等。舞美设计以及演员的造型、身形体态、步态,也可以融入中国戏曲的元素,体现出中国特色。

中国歌声作品、演唱方法、呈现形式等,虽然是几个不同的侧面,但其实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融合比例,各部分合成在一起时,也要有恰到好处的宏观配比。而这一切的核心是人才:音乐创作人才,声乐表演人才,导演、指挥人才等。

简而言之,能够让中国声乐跻进世界音乐之林的作品,一定是从整体出发,在科学性、世界性的前提下,一笔笔去镌刻具有中国自己国度风情的歌声作品。

三、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把握中国韵味

声乐学习是漫长又艰辛的过程,每位老师在教学和育人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要让学生做到既功底扎实又兼容并蓄,既严谨准确又能体现不同作品的风格,绝非一日之功,是多年来科学训练和悉心培养的结果。具体到教学实践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1.  打牢基本功,使唱法尽可能科学、语言尽可能准确。无论是哪种唱法,建立科学的歌唱运动体系和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基础。老老实实把声音问题解决好,踏踏实实积累曲目,才能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语言方面也要精益求精。中国声乐作品也可以用非中文来演唱,例如:谭盾的歌剧《茶》就是英文来演唱中国故事,在国外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对一个歌者而言,无论用哪种语言来演唱,都必须尽可能做到准确、地道。谁若在基本功上走捷径,日后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

2.  把握中国韵,从风格和细节上展现中国元素。要想准确的体现中国风格,要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美学意境。

中国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如同唐诗宋词一样,字面虽浅,含义甚深。能否从这类作品中让听者感受到歌者对静、淡、远、玄等方面的感悟,都属于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范围。所以,当在演唱带有中国传统歌声曲目前(或类似古曲风格的歌曲时),就应该从传统的音乐语境入手,贴近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空、散、含、离、虚等文化志趣(“空”是指歌声所表达出的一种空灵倾向;“散”是指歌声结构发展的脉络,如同散文的写法,形散意不散;“含”是指歌聲风格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气韵;“离”是指歌声本身的独特个性;“虚”是指对歌声要从虚、实,强、弱,表情幅度等方面的变换入手),才能让一些中国体裁的歌声体现出从“有限中见无限”,又从“无限中回归有限”的美学意境【1】。

3.  活用教学法,用恰当的手段传授和启发。声乐是一门抽象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从示范教学法、理论教学法到感觉教学法、生理教学法等等,声乐教师一直在尝试各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声乐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今,由于科技飞速进步,声乐教学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们可以通过透视手段、动画手段,从医学角度、生理学角度去解析歌唱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借助心理学知识,对歌唱注意力分配及身体各器官协调方面进行掌控和调节。声乐教学已经逐步进展到可以借助数据性、可视性的手段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辅助和矫正。这是时代的进步,是好事,需要声乐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认知以便与时俱进。但凡事不可极端,过于强调理论或过度依赖现代科技手段,无论从学习还是教学方面,都会走向歧途,陷入混乱。

传统的示范与模仿以及感觉教学法的相关手段,在声乐教学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民歌、戏曲中的一些行腔方式经常是带有某种即兴成分,且每一遍都不太一样。其中的唱法有时看似平常、简单的一个装饰性小弯儿(即歌声某句节点上的一个小弯、滑音,或句尾一个甩腔、哭腔、苦调,节奏上的一个移位,气口上的一个滞后等),在韵味上都是很难模仿的,而这样的演唱形式在传统音乐中是极为普遍的歌声现象。此时传统教学中的口传心授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能将这些风格元素充分掌握并合理运用,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极佳艺术效果。

这个时代很浮躁,这个圈子更浮躁,因而需要教学者和学习者都沉下心来,细心锤炼打磨,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学艺之路实难,有时要学会延迟回报,才能够收获更多。

综上所述,“中国声乐”不仅是概念或范畴,而是一个目标,是全体中国音乐人的共同期待和愿景。中国是文化大国,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积淀去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道路上,面对国内外音乐发展态势,我们要用智慧的眼光去创造和判断,用清晰的头脑和理性的思路去大胆开拓。中国音乐人任重道远,“中国声乐”未来可期。

注释:

注1:胡净波著《张千一歌剧音乐创作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12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郝苗,声乐博士,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唱法歌唱家声乐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树叶都是歌唱家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长不大的调皮蛋歌唱家
草丛里的歌唱家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浅谈民族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