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启示
——以博物馆产业为例

2019-04-29 02:07汪惠怡
视听 2019年4期
关键词:电话亭文化产业红色

□汪惠怡

博物馆记录着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与古老的智慧。作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博物馆产业发挥着展示历史文化、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作用,深厚的文化积淀也让其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国以其多元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为依托,大力发展博物馆产业,英国对文化IP的开发以及将文化符号日常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7年,以布莱尔为首相的英国政府提出了“新英国”构想,力图改变英国老工业帝国的陈旧形象,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为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英国文化产业主要以公益性为主的博物馆文化产业、市场性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表演艺术产业三个部分组成。英国充分利用本国历史文化资源,对其资源及产业链进行深度开发,形成了“英国名片”级别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符号。笔者认为,以上三类产业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莎士比亚品牌”“神探夏洛克IP”等文化名片中可略见一二。

从整体上来讲,英国文化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开发各地特色,打造本土文化品牌

英国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分为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各地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有一定的差异。首都伦敦是全球“创意城市”的代表,集电影、时装、设计、游戏、音乐等产业为一体,是综合发展的龙头。距伦敦100千米的牛津城则以教育为特色,开发文化旅游。英格兰西北部城市利物浦是甲壳虫摇滚乐团(The Beatles)的故乡,现在借此发展为英国音乐艺术的聚集地。伦敦以西180千米的斯特拉福特是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故乡,该地开发出各类莎士比亚品牌产品,如艺术表演、旅游等。苏格兰高原北部大峡谷的尼斯湖利用水怪神话故事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垂直深耕本地文化特色,是英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二)通过行政手段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环境,通过法律手段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政策的国家。1997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博物馆法案》,保障了用于博物馆维护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同时为大学的博物馆学系提供相应的经费。知识产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命脉,1996年英国颁布《广播电视法》《著作权法》以及《电影法》等法案①,保护创意的知识产权,为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重视对青少年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英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对学生开放;馆中还设有小学生作品展览专区,真正做到鼓励小孩子进行创作。

英国产业技能委员会 (Skills Quality Industry Authority of the UK)在大学为电影、电视、多媒体行业举办为期3年的人才再造工程,为从业人员提供电影摄制、编剧、动画、导演、录音等数十种专业的数百种课程,影视业66%、多媒体行业24%的从业者达到研究生水平②,这样的教育水平有效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创新潜能。

英国文化产业基本呈现平衡发展、全面发展的态势。其中,文化艺术业下属的博物馆分支的发展水平领先世界,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英国博物馆发展现状及作用

英国博物馆数量众多,分布集中,展品丰富;馆内也有很多衍生品售卖,如以博物馆中藏品为思路来源的文创产品。英国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具有文化教育、培养创造性的功能,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英国对待历史物件、文物的态度是重视保护,让其融入现代生活并为现代设计与创意提供思路。

(一)博物馆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参观人数多

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的评选,“世界十佳博物馆”排行榜中,英国有4家博物馆入选③。截至2017年年底,英国博物馆总共有2500家,其中获政府官方认证的1860家,国家级博物馆28家,大学中的博物馆有100家。43%的英国人④每年至少去一次博物馆或展览馆。英国主要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年访问量达到7100万人次。英国最受欢迎的十大景点中,有8个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位居榜首。

表1 英国各大博物馆建馆时间,可见其博物馆历史之悠久

(二)博物馆发挥了文化教育、培养创新创意作用,为民族的未来储备创作潜力

根据英国财政部规定,从2001年12月起,国立博物馆和美术馆取消门票,除临时性展览外,永久陈列品对公众免费开放。2005年10月,这种免费开放的政策又扩展到英国许多大学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免费开放的政策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可能。

博物馆被视为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参观博物馆是英国中小学教育的内容。历史课本上有“历史在我们身边”(History around)这一栏目,需要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来完成实践任务。学校会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博物馆,体验其中的项目。

博物馆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文化及创意教科书。一方面,博物馆在内部物件设计上体现了“文化创意完美融入,创意理念无处不在”的整体思路。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门口有一个圆形捐款箱,这个捐款箱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原理。当小朋友向其中投入一枚硬币时,硬币就会沿着内壁迅速滚动。在重力和向心力的双重作用下,硬币的圆形滚动轨迹会越来越小,滚动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最终掉入中心的小孔中。这成为孩子们进入博物馆后亲自体验的第一个科学原理。在体验中讲述科学,可以潜移默化地让参观者受到教育。

另一方面,21世纪以来,英国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静态陈列转变为动态的体验交流,关注观众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这种新的运营方式在我国故宫博物院中也有体现。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大屏幕放大、缩小、拆装文物,详细了解其构造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帮助观者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也使得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开发交互游戏、文创产品等衍生品,人为制造文物和博物馆的产业链。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利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呈现文物,使得博物馆在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时如虎添翼。参观者可以通过更加直观、可感的方式来认识文物、认识历史,“形式”让“内容”更好地被接受。依赖VR等数字媒体技术的动态交互,对我国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有参考意义。故宫博物院依靠数字媒体技术,全面仿照文物原样,设计出可交互的数字化产品。百姓也可以在博物馆的物理空间之外,学习历史,了解文化,进行创造性思考。

(三)注重集体记忆及文化的保护,让历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并产生经济效益

英国政府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对名人故居予以保护。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在伦敦圣詹姆斯花园31号居住的房子被挂上了由英国遗产委员会颁发的铸有“英国遗产”字样的蓝色圆牌。在伦敦,有文物保护作用的“蓝牌制度”已实行140多年,旨在纪念曾经居住在伦敦、对人类有贡献的世界名人,属于博物馆的变体。被挂上蓝牌的建筑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不得随意拆除或改建。

英国民众注重保护集体记忆,并积极改造历史物件,对其进行创新再造。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由设计师盖尔斯·吉尔伯特·斯科特设计的红色K8电话亭在英国很受欢迎,甚至和伦敦塔桥、大本钟一同成为伦敦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红色电话亭的使用率大大降低。英国电信公司曾想拆除这些电话亭,遭到民众的反对。这些电话亭被视为英国艺术的象征、英国历史文化的标志被保护起来。

红色电话亭作为一个设计元素,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思路。在2012年迎接伦敦奥运会的庆祝仪式暨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的庆祝仪式上,红色电话亭被设计师改装成各种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色电话亭成为一种文化IP,提到红色电话亭就会想到英国。这一英伦符号也从物质性中脱离出来,成为文化创意的载体:电话亭外形的咖啡屋、取款机、图书馆等随处可见。“英国标志”的文化内核没有改变,在有创意的改造下,“电话亭”发挥了更多的实用功能,也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收获了不少经济利益。

英国政府对众多反映工业革命历史的遗迹特别重视。博物馆意识强烈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工业遗迹旅游”,通过建立工业遗迹博物馆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⑤。在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竖立着一个高大的烟囱,这是由旧发电站改建而成的泰特现代艺术馆。它保留了发电站原有的结构和特色,改装成为展示世界现代艺术的博物馆。泰特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400万人次的参观者,是英国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将废弃遗迹改造为艺术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是我国可以借鉴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798艺术区的前身是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制造厂。2000年前后这些电子厂的技术人员逐渐外迁,厂子成为了空地。一些艺术家开始进入798厂,在原有的包豪斯风格之上进行艺术创作。随后众多艺术家开始入驻798艺术区,被废弃的工厂也成为了艺术园区。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⑥。让历史遗迹融入现代生活,798艺术园区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之一。艺术园区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从而带动了当地的文创产品、旅游、购物等消费,成为“改造遗迹激发创意”“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例证。

三、打造独具特色、价值突出的文化IP

文化IP的特质在于独创性、代表性和影响的广泛性。也就是说,文化IP的出现需要结合本国特色的创新,同时需要对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使之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文化。文化IP可以快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借助其较完整的产业链为该国文化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器物、虚拟人物、真实人物都是文化IP的素材,甚至颜色也可成为文化IP的雏形。如何生产出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文化IP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一)“中国红”与“英国红”:从威权主义到小而美的日常生活

“红”是中国人所崇拜、追捧的颜色,红色象征着喜庆、富贵,也象征着权力和权威。红色成为中国人的象征颜色无可厚非,毕竟春节全家团圆,贴春联、窗花时的喜庆与快乐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然而,当红色被滥用,或是从权力美学演变为威权主义的代名词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红色”是否是值得中国人继续推崇的文化IP。

所谓的“中国红”“华夏红”“中华红”“故宫红”其实是一组伪概念,在国际通用的孟赛尔颜色系统(美国)、奥斯特瓦尔德色标体系(德国)中并没有一种颜色叫做“中国红”。与其说“中国红”是一种独特的颜色,不如说它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绪以及对权力的崇拜与渴望。中国人对于“红色”似乎有一种盲目的崇拜,红色象征着权威与势力,并没有太多人探究红色背后的文化内核。

红色处于“被滥用”的状态,中国大陆地区有时也会出现以红色为代表的政治恶俗。好大喜全,世博会中国馆通体的红色,红剧场满眼的红框架,这样的建筑随处可见。当红色沦为权势的象征,文化内涵就几乎消失殆尽了。

喜庆、团圆的颜色基调更多只是在节日中体现,从颜色本身抽出来,并没有太多可供二次创新的要素。也就是说,红色的意义是单一化、扁平化的,停留在视觉层面,可以直接利用的实用价值较少。由此我们可以说,红色对于中国来说并不能成为一种文化IP。

对于“英国红”,事实上并没有英国红这个概念,这里代指红色的英国元素。前文提及的红色电话亭是英国的特色,红色电话亭也被称为伦敦的一座座小型博物馆。红色电话亭已经脱离了本身的通信作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不断改造、创新,以其他的实用功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红色在英国的街面上比较常见,随处可见红色的公交车、红色的邮筒、红色的电话亭改造物。这些小而美、不张扬的实体具有实用功能,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红色元素及红色电话亭带着英国人的传统与历史,可以称为英国的文化IP。

(二)从文化名人扩展到文化名片

名人故居是博物馆的最新形式之一。以名人作为切入点,可以将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牵引出来。文化名人的出现是需要历史和时间的沉淀的,文化名人并不会横空出世。莎士比亚因其在戏剧和语言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成为英国的文化名人。莎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莎翁故居周边地区戏剧院、文化旅游的发展,形成了地区的名人文化。这种文化影响力在有效的经营模式下,具有了文化产业的性质,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莎翁戏剧产业在英国本土乃至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深入教育、演艺、文化甚至外交等各个领域。莎翁戏剧或许已经从文化IP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

湖北省潜江市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的行动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曹禺故里行”的链状品牌效应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或可为当地文化产业大增收入。在看到喜人成就的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以曹禺先生为标志的名人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到全球。政策、教育是必要的保障,或许我们的心态也非常重要:不能好大喜功、急于求成地做一些表面工作。让曹禺文化深入中小学课堂,让中国人民增强对曹禺戏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完成。从文化本身入手来开发文化产业才是正道。

(三)增强独创性,最大程度地延长产业链,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范围

J.K.罗琳的作品《哈利·波特》系列已经成为现象级的英国文化IP。不同规模的哈利·波特主题博物馆也建设得有声有色。伦敦火车站中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就是很好的例证。将博物馆的形式融入到现代生活细节中,是发挥博物馆效能、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的极好方式。

2002年,《哈利·波特》已经被翻译为60多种语言,售出3亿多册。电影、玩具、服饰、首饰等衍生品形成了完整的“哈利·波特产业链”,产业链中的每一环都可以通过哈利·波特这一文化IP获得极大的经济收益。据2005年美国《福布斯》杂志估价,“哈利·波特”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⑦。

《哈利·波特》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文化产业中,也体现在现实生活的旅游业中。书中设置了王国十字车站“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这个地点,该地点位于第九站台和第十站台之间,在书中是一个通向未来的大门。《哈利·波特》吸引了不少人来英国旅行,这些游客也慕名来过国王十字车站拍照。车站专门设立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供游客拍照,“站台”旁边也有哈利·波特周边产品的零售店。

像《哈利·波特》这样的文化IP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推动了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英国的文化IP还有《神探夏洛克》《唐顿庄园》等。这些文化IP都具有独创性与独特性,与以往的文学作品不雷同。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局限于文化领域,线下的体验场馆、博物馆十分常见,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十分可观。它们的影响也具有世界性,很直观的是,北京有一些开派对的商业化场所就是以唐顿庄园为环境背景的。英国文化产业的力量影响到了中国百姓的娱乐生活。

当文化IP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不仅具有历史感的博物馆产业分支会得到巨大的发展,相关的旅游产业、服务业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总体来讲,英国文化产业重视文化内容、强调创意创新、注重人才培养。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保障帮助英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英国在博物馆产业方面的成就可谓是世界领先,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注释:

①毕佳,龙志超.英国文化产业[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230.

②④陈美华,陈东有.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66,63.

③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全球博物馆发展现状分析欧美博物馆占绝大多数且排名靠前[EB/OL].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619-c2ed88cc.html.

⑤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07.

⑥知更社区.全球10大艺术区,798算一个[EB/OL].http://www.sohu.com/a/251150777_656536.

⑦刘明阳.“哈利·波特”的成功因素分析及启示[J].出版广角,2016(05):66.

猜你喜欢
电话亭文化产业红色
红色是什么
坏掉的8号电话亭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狐狸电话亭
会“变身”的韩国电话亭
雨中的电话亭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