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小说教学中合理预设与生成的策略探究

2019-05-08 03:25周梓秀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周梓秀

摘要: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说教学更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部分。新课标提出的“以生为本”教育观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通过合理预设使课堂有序,通过动态生成使学生获得新知。本文就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以创造一个更加动态充实的小说教学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预设;生成学习;小说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大重点,小说教学更是占了半壁江山。小说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水平和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有助于学生思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自新课标发布以来,教学当中更加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也由此要求教师平衡阅读教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忽视“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轻视课堂的生成。

语文课堂上应当要进行有效的“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这也要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知识的重组,关注学生的生成学习,才能形成师生的对话,在对话中抽丝剥茧,领悟真谛。在课堂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当以机械传授知识来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应当以一连串的提问来消殆学生的主动性。而将生成学习理论用于小说阅读教学当中,将会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困境有所启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下文将会就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教学策略,使小说教学的课堂更加动态充实。

一、善授者授之有度——合理有效预设,营造丰实课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当被忽略,尤其对于有深刻内涵的小说作品,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理解小说中的情节,形成他们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华南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认为一节好课有五个要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这五个要求很好地给教学提出了建议。其中丰实表示课堂的生成性,它诠释了课堂上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可以使教学更具有计划性和逻辑性,但同时也会使课堂封闭和沉闷,如果加入学生动态和开放的理解,课堂内容将会更加丰富,理解也会更具有时代性,不至于陈旧呆板。这种既有信息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叶澜教授特别注重师生共创课堂,认为“学生在课堂的不同表现,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因此,教师要有捕捉课堂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研究学生。”

例如袁卫星老师《祝福》的教学过程,开门见山,在通读全文之后,他提出了预设的问题“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一问题紧扣主题,也能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文章的分析也就由此问题而变得深入透彻。有的学生提出祥林嫂自杀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这一看法自然是欠缺深入思考的,在讨论过程中也即刻被其他学生提出异议指正了。袁老师在课堂中只扮演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并没有过多干涉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而是在发生偏差和稍有欠缺的时候进行拨正。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生成性内容,彼此交流会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可见,合理适度的预设可以促进课堂的生成,教师通过预设更能提供给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创生出更多深层次的理解。袁老师的这堂课符合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五点,称得上是一节优秀成功的课。

二、善问者如攻坚木——关注问题设计,逐步引导学习

一个优秀的课堂应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来组织教学,教师也应当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应当像砍劈一块坚硬的木头一样,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但刀刀入木。这就要求教师合理预設课堂,重视问题的设计,由问题才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生成更多内容。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由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结合学生生成的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再次提问逐步进行主题的挖掘。当然,提问不是毫无目的的,应当提出能够引发讨论和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一直提出一些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变得倦怠麻木,课堂也会毫无生成内容,变得沉闷呆板。教师应该提出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背景和人物形象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挖掘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问,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从小说的逻辑出发,情节设计的环环紧扣,人物形象的刻画入骨,这些问题都可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问题的提出到分析问题、结合资料、讨论交流到解决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善导者以导促学——创设学习情境,引导生成理解

在小说教学过程中,因为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时代背景,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生成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多向性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情境会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唤醒学生的经验,可以提供给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合作讨论。我们所说的真实情境,不是指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生的,而是强调情境要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发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小说的叙事性可以让小说阅读教学过程根据小说三要素来创设情境。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模拟风雪交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教师提出的“林冲性格前后的变化”这一问题,由此可以推理林冲行为的前因后果,将故事的发展梳理清晰,加深对小说故事情节的理解。再如教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之后,邀请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将整个课堂置于小说的故事背景之中。学生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表演时需要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表演中要表现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状态,自然也会对小说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地给予引导,结合写作背景对学生进行点播指导。表演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建议,分析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并指出哪些表达或表演体现出这种性格特点。

四、善答者如剥茧丝——评价多样多元,促进二次生成

上文我们提到小说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根据学生生成内容进行下一次提问,在提问之后,对于学生参与应答的评价反馈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通过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同时也可以厘清教学思路,促进二次生成,适时准确的评价语言将会使教学如抽丝剥茧,形成一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堂的评价要注意两点。一是多样性,多样性即是指评价语言的丰富、准确和有指导性。评价的多样性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及其教学机智,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代替学生回答,而是应当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得到更多感悟。二是多元化,多元化即是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在课堂上,可以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互问互答,小组比赛问答,对象的多元化可以激发更多思想的碰撞,可以生成更多想法,教学过程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生成学习理论对于小说教学的环节设计和实施有指导作用,对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和教师的教学策略都能够提供具体的理论依据。在生成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课堂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以生成新知的一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建构和重组经验的创造性过程,也应当是师生与文本积极的对话交流,课堂有新知,师生有共鸣。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如地运用生成学习理论,更富有生成性,才会营造更丰实有意义的课堂,让学生思维更开阔,让教学更富活力。

参考文献:

[1]田莉,李攀峰.生成学习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5-6.

[2]苏宁琪.课堂教学应追寻预设的完美和生成的精彩[J].学周刊,2018(31):87-88.

[3]张彩娥.阅读教学中的有效预设与有效生成[J].文学教育(上),2018(12):128.

[4]叶澜.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5):3-13.

[5]吴含荃.小说教学内容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7(06):20-21.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语文教学
例说小说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