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宣传画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2019-05-10 05:38武莹莹
关键词:宣传画源域传统美德

李 雪,武莹莹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引言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近年来,为大力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关的宣传画到处可见:建筑工地的围栏上、广告牌上和墙壁上等。这些宣传画无不体现着节俭、勤奋、孝顺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弘扬了中华文明。该系列宣传画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喻,将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观地给民众呈现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感知、认同并践行。这类宣传画使用文字和具体的图画共同表达抽象的传统美德内涵,属于多模态话语。本研究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在 Forceville等学者建立的多模态隐喻理论框架内,以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简称“中国文明网”)上的35幅传统美德宣传画为语料,分析并探讨此类宣传画中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如何更有效地传达意义。

1 多模态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1]。可见,认知语言学将隐喻视为一种思维方式,但就其研究对象而言,认知隐喻研究大多仍局限于纯语言文本,对出现在声音、图像、手势等其他话语形式中的隐喻现象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及多媒体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语篇研究也呈现多模态趋势。1996年,Forceville在经典概念隐喻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告中的图像隐喻展开研究,并提出研究非语言隐喻的理论,即多模态隐喻理论。“模态”这一概念非常复杂,Forceville将其简要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2]22。多模态是相对于单模态而言的,多模态符号应该涵盖各类传递意义的媒介符号,故模态可宽泛界定为“依赖于感官的交际媒介符号系统”[3]2,比如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像、手势、声音、味道、触觉等。因此,从广义上说,多模态隐喻可以定义为由两种以上的模态共同参与构建的隐喻[4]。本文选取的就是多模态隐喻广义上的定义。

在交际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多模态隐喻研究关注模态本身和模态互动的价值和意义、隐喻和转喻的动态构建过程、隐喻的文体维度、隐喻的体验基础与文化基础等”[4]1。概括来说,多模态隐喻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本身的研究和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理论本身的研究主要是国内学者对多模态隐喻理论的引入、综述和评论,如赵秀凤、谢竞贤等人对 Forceville 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性评述[4][5]。赵秀凤在《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和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一文中,结合Forceville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最新发展和研究焦点,及其对语言研究的贡献,并阐述了目前多模态隐喻理论研究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4]。谢竞贤在《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 Charles Forceville 的隐喻研究》中,结合 Charles Forceville的理论,探讨了超语言环境下隐喻的特点,以及文本与非文本的相互关系[5]。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将多模态隐喻理论与不同的语类相结合,探究不同语类中多模态隐喻的特点,如广告、政治漫画、电影等。例如张辉和展伟伟在《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一文中,通过对“优品嘉人”“华威”等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分析,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在广告中的动态构建及二者在广告中的图文关系[6];潘艳艳在《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一文中,结合政治漫画的语类特点及其文本和社会语境,通过对两幅具体政治漫画中隐喻、转喻现象的分析,阐释了源域的文化内涵,说明了多模态隐喻构建过程中源域的选择和文化内涵对身份构建的重要性[7]。本文属于理论应用方面的研究,基于少有学者运用多模态隐喻分析宣传画这一语类,尝试对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宣传画的多模态现象进行分析,并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宣传画中的多模态隐喻

中国网络电视台主承制作的传统美德系列宣传画,运用文字和生动直观的图像从不同侧面凸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本文选取其中35幅作品作为研究语料。通过对35 幅宣传画的解读,发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容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隐喻呈现:实物隐喻、动/植物隐喻、人物隐喻和图形隐喻。本研究旨在通过识别这四类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考察其映射关系和相应模态的使用,以期发现多模态隐喻的运作机制及其在中华传统美德宣传画中的应用性特征。

2.1 实物隐喻

人类对物体的体验性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概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多是抽象的精神内涵,在宣传画中常常出现许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物,将抽象的传统美德内涵映射到人民大众常见的物体上,并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一些传统美德的内容。

图1

图2

如图1,图中呈现的是三位淳朴的劳动人民身挑担子满载而归的场景。担子装载着一整年的收成,象征着今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身上背着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希望,自己的未来,同时也是自己的责任。图中存在两个概念隐喻:“希望是担子”“希望是孩子”。源域由图画来表示,而目标域在文字中。图文结合,共同呈现出“丰收、希望”的动态。一年的丰收预示着人们未来一年的温饱,下一年充足饱满的种子,也是下一年的希望;而孩子则是自己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人们的背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象征着承载压力、承接责任、任劳任怨、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

图2描绘了两个孩子将自己的钱财放入写有“爱心”的容器里面,是用人们珍爱的具体的“钱财”来比喻抽象的“爱心”,存在着“爱心是财富”的隐喻。该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为:钱财(珍贵)→爱心。钱财对于人们来说是宝贵的,人们可以积累一分一厘的钱财以获得更多的财富,蕴涵着目标域“爱心”是极其珍贵的,也是可以积累和培养的,形象地突出了文字中“仁爱”这一精神内涵。由此可见,将抽象的传统美德映射到人类具体能够感受到的物体上,能够使民众更直观地感知到传统美德的内涵。

2.2 动/植物隐喻

在传统美德系列宣传画中,动、植物隐喻也相当多。就动物隐喻来说,根据目标域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勤劳”“劳动”为目标域,源域主要是牛。牛与我国早期劳动人民的劳作息息相关。在古代没有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情况下,劳动人民耕地全靠牛,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牛”在人们心中有着扎实、勤恳、坚韧的良好形象。图3中的图画描绘了人们牵着牛日出而作的动态场景,表现出一幅劳动人民朴实勤劳去耕种的景象。且文字“辛勤劳作 一生吉祥”又精确道出了图画的目标域“勤劳”的精神,传达了“勤劳的中国人民就是辛勤耕作的牛”这一隐喻。因此,运用牛的形象不仅直观地呈现出“勤劳”这一传统美德,也将辛勤比作的牛广大劳动人民,同时鼓励所有的民众保持勤劳的精神。这类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为:牛(长年耕地劳作)→勤劳、勤恳的美德/辛勤的劳动人民。

另一类动物隐喻主要是以中国人“和”的精神为目标域,以鹅为源域。“鹅”的中文读音与“和”“合”相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鹅来象征和平、和气、合作。图4中图像中的鹅为源域,文字点出目标域。与此同时,图中显示的是一位劳动者将鹅群从池塘往回赶的情景,其中也包含着植物隐喻。塘中“荷”谐音也为“和”“合”。荷花颜色纯净,清香雅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且“莲”也谐音“连”“联”,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将荷花视为和平、和谐、团结合作等的象征,也用荷花的高洁品质来隐喻品德高尚的人。故这类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可表征为:鹅(与“和”“合”读音相似)→和平、和谐、合作;荷(谐音“和”“合”;又名“莲”谐音“连”“联”)→和平、和谐、合作、高洁品质的有德者。

图3

图4

除了动物之外,宣传画中还出现了许多植物图像。植物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用人们熟知的植物形象比喻抽象的传统美德内涵,可以让民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除了上文提到的荷花,宣传画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以梅兰竹菊为源域,映射到清高品德者这一目标域上,以此向民众展示高尚品德的精神内涵。梅花迎寒而开,绽放于百花凋零之后,它忍耐严寒、不与群芳争列,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故历来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高洁傲岸的品格;兰花色淡香清,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在寒冬中屹立不倒,它挺拔坚韧,又空心、有节,它正直、谦逊,潇洒处世,是高雅之士的象征;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人们常用其形容恬淡高洁、不趋炎附势的品格[8]。在我国,梅兰竹菊以其清雅高洁的品质,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已经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象征。在中国文人墨客的眼中,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负载着一片真情,花草木石都脱离了原有的意义,成为感物喻志的象征。图5、图6都以画中的梅兰竹菊为源域,用文字点出目标域“有德者”,构建出“有德者是梅兰竹菊”这一隐喻,存在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为:梅兰竹菊(品德高尚的象征)→有德者。用自然植物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情操和文化内涵注入其中,让人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能让世人感知、接受且认同这种品德内涵,从而激励人们学习这样的品德,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

由此可见,动/植物隐喻中常常选取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形象作为源域,这样能够有效激发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每种源域的选择,不仅基于人们的体验认知,也基于人们的文化认知。於宁认为,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既是身体的又是文化的,二者的互动催生了概念隐喻[9];性的,又是文化性的[10]27。文化认知作为多模态隐喻一个重要的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11],而中华传统美德本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宣传画的方式进行宣传,必然会运用大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隐喻。

图5

图6

2.3 人物隐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传承下来的精华,那么在其宣传画中就少不了人物,且基于隐喻的体验性认知,宣传画中存在不少的人物隐喻。图7通过泥人张彩塑的形式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名军人和两名医护人员在瓦砾废墟中救治一名孩子。通过图画上方的小字“那一刻,地裂山崩,那一刻,动魄惊心;与生命赛跑的节奏,谱写了大爱中国和声”,可以看出,描绘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情形,在最危难的时刻,军人和医护人员们挺身而出。军人保卫国家,突出爱国精神;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传递仁爱、大爱;军人和医护人员共同救治伤者,隐喻奉献爱心和人们互相关爱的情感。同时使用转喻,以汶川地震这一众所周知的典型事件,代表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所有危难和难题;用典型的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代表所有在祖国和人民处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们,不仅表现出人们之间的互帮互爱,更体现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之情,运用多种模态共同呈现出“大爱中国”的精神内涵。图8描绘了一幅农民正在劳动的火热场景。同样先使用转喻,以个体代整体,用劳动人民代指所有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也以农民劳动的一个次事件代表人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学习和工作活动,再以人民劳动的场景隐喻中国人民热爱劳动、辛勤、勤劳的品质。图上方的“劳动最美的旋律”使整张图更具有动态,仿佛看到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这样图文结合,运用多模态隐喻及转喻,将热爱劳动的精神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图7、图8存在从源域到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分别为:医护人员(救死扶伤)→大爱,军人(保家卫国)→爱国精神,医护人员和军人共同救治伤患→互爱、博爱、仁心;农民(劳作活动)→热爱劳动。

图7

图8

2.4 图形隐喻

在宣传画中,利用图形有时候可以更直观地表现出中华美德的精神内涵。其中,运用最多的当属圆圈隐喻。对中国人来说,圆圈象征着太阳、统一、归一、整体和美满,圆圈首尾相连,象征圆润和谐,因此在宣传中华美德的图画中圆圈常隐喻“和”这一内涵。这类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为:圆圈(首尾相连的圆形)→圆满、和谐。图9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剪纸塑造的圆,传达出了和谐统一的象征意义。图上方的红色大写的“和”点明了这一目标域,国家和谐,则“国运昌”。剪纸圆圈中还放有生长茂盛的荷花,“荷”谐音“和”,同时运用植物隐喻,映射目标域“和”。图中用人民大众熟知的传统剪纸工艺以及荷花,向大众传递出社会和谐统一,国家繁荣昌盛的理念。与圆圈隐喻不同的是, 图10运用心形隐喻,心形喻意人的心脏,而心在隐喻中意为人的感觉、感受、感情。一支支蜡烛摆成心形,蜡烛的烛光是温暖的,喻意人的爱也是温暖的。图十有两个隐喻表征,图形隐喻和实物隐喻,其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关系分别为:心形(形似心脏)→心脏(蕴含感情)→爱;蜡烛(烛光温暖)→爱。由此可以看出,有时在同一幅宣传画中,存在多个多模态隐喻,共同表征目标域,使其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认同这种道德观。

图9

图10

结语

本文将中华传统美德系列宣传画作为研究对象,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依据,分析宣传画中的多模态隐喻,探究其中蕴含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中华传统美德宣传画中主要存在四种隐喻类型:实物隐喻、动/植物隐喻、人物隐喻和图形隐喻。通过对这四类隐喻的分析可知,隐喻源域由图画单一模态呈现或图文模态共同呈现,目标域主要用文字模态呈现,且图中源域的选择大都是基于人们所熟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事物,需要人们用文化认知来解读其丰富的文化含义。相对于纯文字的宣讲,宣传画用文字和图画两种模态,共同构建了动态生动的隐喻,图文并茂、容易理解,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

[3]赵秀凤.多模态隐喻构建的整合模型——以政治漫画为例[J].外语研究,2013(5):1-8.

[4]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

[5]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5):49-52.

[6]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 外语研究,2011(1):16-23.

[7]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 外语研究,2011(1):11-15.

[8]王静.梅兰竹菊[M].合肥:黄山书社,2015.

[9]Yu N.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anifes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A case study [C] // 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9:119-143.

[10]Forceville C.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C] //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9:19-42.

[11]官科.“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56-161.

猜你喜欢
宣传画源域传统美德
身边的传统美德
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画(一)
2021年中国医师节宣传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2019 年“中国医师节”宣传画
做人美德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