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对降低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研究

2019-05-10 02:26陆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颅脑下肢血栓

陆珍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临沂 276004)

颅脑损伤是指在外力强大作用下,头部软组织损伤以及颅骨骨折病情。患者多伴有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长期卧床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高。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危害患者肢体功能正常运行,也有可能导致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造成肺栓塞引发猝死[1]。因此,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文以2017年2月—2018年2月为研究时段,主要分析强化护理对降低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8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n=64)与对照组(n=64)。对照组64例,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2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02±8.97)岁;GCS 昏迷评 4~11 分,平均评分(7.42±1.58)分。 观察组 64 例,男性 30 例,女性34 例,年龄 23~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13±9.20)岁;GCS 昏迷评 4~11 分,平均评分(7.42±1.58)分。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平时生活中予以健康指导。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具体为:指导患者进行强度康复训练,对患者双下肢各部分肌肉实施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逐日逐次加大运动量、运动强度、力度,强化双下肢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弹力袜等强化护理措施,在手术治疗结束后3 d给予患者下肢戴弹力袜,按照由小至大方式逐渐增加弹力袜压力,大腿处至脚踝处压力逐渐上升,其中小腿处压力适中,维持在17 mmHg。根据患者舒适度以及病情所需合理调整体位,当患者处于仰卧、俯卧、侧卧时实施不同体位护理,充分缓解患者身体疲劳。以上两组患者均连续实施护理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主要不良事件有肺栓塞、下肢肿胀、下肢静脉血栓等。(2)两组患者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值0~100分,非常满意:≥90分;80≤满意≤89分;不满意<80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描述方式为(±s),两样本计量资料的检验方法为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下肢肿胀4.69%、下肢静脉血栓1.5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5.63%、10.94%,详见表 1。

表1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

观察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对比[(±s),cm/s]

表2 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对比[(±s),cm/s]

组别腘静脉 股静脉观察组(n=6 4)对照组(n=6 4)t值P值2 5.8 7±4.3 6 1 8.2 1±4.0 8 1 0.2 6 2 0.0 0 0 1 8.5 2±3.0 5 1 3.4 9±3.1 2 9.2 2 3 0.0 0 0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情况为非常满意35例 (54.69%)、满意 27 例(42.19%)、不 满 意 2 例 (3.13%),满 意 度 为96.88%; 对 照 组 为 25 例 (39.06%)、 满 意 30 例(46.88%)、不满意 9 例(14.06%),满意度为 85.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3,P=0.027)。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属于颅脑外伤术后常见并发症,往往病情较为危急。其致病机制为:外力作用导致脑部发生原发性损伤,引发脑部神经功能障碍,且术后治疗中长时间卧床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液粘稠度逐渐增高,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2]。患者常见临床表现有双下肢疼痛、肿胀、意识障碍、昏迷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手术治疗基础上配合相应护理服务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尽最大可能避免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文将强化护理应用于行颅内损伤治疗患者中。在患者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依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制订后续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承受程度逐渐增加双下肢运动量。结果表明,除肺栓塞外,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强化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静脉栓塞、下肢肿胀的发生。在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患者穿戴弹力袜,协助患者更换不同体位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降低血液粘稠度,使血管保持通畅。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腘静脉、股静脉血液流速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强化护理可通过反复肢体训练促进患者双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血块阻塞静脉。此外,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普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产生危害等健康知识,使患者意识到强化护理干预的重要性,依从性提高,配合饮食干预、环境干预等,针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3-5],形成专业化、综合化护理服务。故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为85.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施强化护理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强化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颅脑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在老年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