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旋切术+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

2019-05-10 02:26李军韩燕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皮下血肿下肢

李军 ,韩燕

(1.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 255311;2.淄博市周村区韩燕门诊,山东淄博 255300)

下肢静脉曲张在临床具有一定的发病率,是由于下肢浅静脉瓣膜闭合功能障碍,使得静脉血液淤滞,进而诱发静脉壁扩张并伴有不规则扭曲。我们的下肢分部较多血管,下肢静脉包括深、浅静脉、交通经脉以及肌静脉[1]。在下肢静脉血管中存在较多瓣膜,瓣膜通常向心脏方向单开放,这样保证了下肢静脉全部血液的单向回流,若瓣膜出现闭合不全,就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临床主要症状为下肢沉重、酸痛,如症状严重小腿会出现溃疡或是浅静脉炎[2]。通常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是大隐静脉曲张,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小隐静脉曲张。为改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疗效,该院以2016年9月—2018年9月为研究时段,对透光旋切术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进行了区分,通过对比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了解到透光旋切术的优势以及传统手术的不足之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静脉曲张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男女患者比例为 1:1;年龄阶段为25~73岁,中位数年龄为(42.1±5.79)岁。 根据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进行透光旋切术治疗,参照组行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常规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证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下肢存在明显的静脉曲张,并且通过B超检查显示瓣膜功能障碍,存在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了解并同意参与研究的患者[3]。

排除标准:耐受力较低的患者;存在严重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参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进行治疗,主要内容为:使用高位结扎以及分段剥脱术,在术前通过造影的方式对静脉曲张的部位进行标记,对患者进行腰部麻醉后,协助患者采取平卧姿势,以股动脉内侧、自腹股沟韧带向下处作为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将筋膜剪断,并且将大隐静脉分离开,将静脉分支后,进行结扎和切断操作[4]。将大隐静脉结扎,结扎点取距离股静脉0.5 cm处,沿着静脉将静脉剥离器向下推进,在皮肤的另一端再作一切口,将静脉显露,上下分别结扎血管,并在结扎线之间将静脉切断,并且抽出静脉和剥离器,进行这一操作时需同时进行止血操作,之后将腹股沟切口缝合[5]。分段将病变的静脉切除并将切口缝合,包扎需仔细,避免切口出现出血的情况[6]。

实验组患者则接受透光旋切术进行治疗,让患者保持站立的姿势,使得静脉能够曲张到最大程度,并将静脉曲张的范围标记出来[7]。进行麻醉后,在患者腹股沟区域做小切口,并进行常规的高位结扎以及大隐静脉剥落的操作,使用Trivex静脉切除系统对患者进行操作,在膝盖内侧做一个约0.5 cm的小切口,将内光源探头插入至静脉曲张的区域,在高压下注射入生理盐水,这样有利于形成旋切的空间,在皮下置入旋切导头和照明棒,在旋切时能够清晰地看到曲张的静脉。再做一切口,在此切口处插入刨吸器,对存在曲张的静脉逐个进行切除[8]。再使用麻醉肿胀液将残留的积血冲洗干净并吸出,并反复进行一次上述操作,将皮下的淤血彻底清除干净,使用棉垫对下肢进行包裹,并用自黏式弹力绷带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手术完毕。

1.3 评定标准

对比实验组和参照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手术的时间、切口的数量、切口的长度、术后下床时间、静脉曲张残留率、皮下血肿率以及感觉麻木率。

1.4 统计方法

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100例静脉曲张患者的相关对比数据进行校正,对手术的时间、切口的数量、切口的长度、术后下床时间进行t检验,并通过(±s)的形式对对比结果进行表示;静脉曲张残留率、皮下血肿率以及感觉麻木率的对比进行χ2检验,并通过百分率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手术期间收集的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临床相关对比数据均占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校正下与参照组进行对比,数据均证明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对比情况请看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手术的时间(m i n)切口的数量(个)切口的长度(c m)术后下床时间(h)实验组(n=5 0)参照组(n=5 0)t值P值4 8.2±1.9 7 9.3±2.6 6 8.2 8 9 8 0.0 0 0 0 3.2±1.7 6.1±2.2 7.3 7 5 5 0.0 0 0 0 5.8±0.3 1 0.4±0.2 9 0.2 1 3 4 0.0 0 0 0 2 4.7±0.9 4 1.5±0.3 1 2 5.2 1 9 8 0.0 0 0 0

根据结果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均存在静脉曲张残留的情况,实验组共计2例患者存在静脉曲张残留的情况,残留率为4%;参照组则共计10例患者,残留率为20%,实验组患者不仅数据优于参照组,并且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2例皮下血肿和2例感觉麻木的情况,皮下血肿率和感觉麻木率均为4%;参照组出现3例皮下血肿,2例感觉麻木的情况,皮下血肿率和感觉麻木率分别为6%和4%,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血管类疾病,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在临床主要分为两种治疗方式,传统手术治疗以及微创治疗,而微创治疗的方式又包括腔内激光治疗、腔内射频消融、导管电凝术以及透光旋切术等。根据临床对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方式研究的相关文献显示,透光旋切术近年来有明显的发展,根据国内外的报道显示,透光旋切术适用于下肢深静脉通畅的所有曲张静脉疾病。在没有下肢肿胀疾病史的前提下,如下肢存在静脉曲张同时小腿皮肤出现溃疡、皮炎、色素沉着、出血的情况,通过静脉相关检查显示深静脉通畅,则该类患者均可选用透光旋切术进行治疗。

该文通过对100例下肢静脉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微创旋切术的优点,与传统手术相比其优势较为明显,首先手术的时间相对较短,切口数量较少,长度也较短,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使得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时间较早,其次其残留率小,使得治疗更为彻底,并且安全性较高,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所以在该次研究中,患者的皮下血肿率和感觉麻木率的发生率均较低。

皮下血肿是透光旋切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院参照多个学者的研究报告发现发病率均有所不同,该文皮下血肿发生率为4%,通过该次研究发现,进行相关操作能够有效避免皮下血肿的情况:进行彻底的旋切,残留的曲张的静脉会引发出血,因而术前标记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建议使用油性笔进行标记,可避免标记点消失导致发生残留曲张静脉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旋切面积过大而引起的出血,是旋切不完全,残留的曲张静脉较为容易引发出血;旋切操作结束后,使用麻醉肿胀液进行充分的冲洗,将肿胀液保留数分钟,之后通过挤压的方式将液体排干净;对患者进行加压包扎,使用棉垫将进行手术的患肢包裹住,然后使用自粘式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注意不要留薄弱区,72 h后再更换药物;如患者出血皮下血肿的情况,可对患者进行后外线照射治疗,并配合使用有活血成分的中药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透光旋切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与传统手术相比其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更为明显,预后效果也更为显著,在促进患者恢复、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切口等方面比起传统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故而建议临床可广泛采用该种手段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使得患者能够尽早痊愈。

猜你喜欢
皮下血肿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