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训实效性思考

2019-05-11 01:15代保明
师道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教材培训教材

代保明

2016年秋,部编版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各地开始使用。两年多来,有关这三科教材的培训如雨后春笋,特别是寒暑假,各地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举不胜举。不少地方,整个暑假都在组织培训活动,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但就我个人所见,这样的培训,参培老师似乎并不欢迎,心不在焉者不是少数。原因所在,是培训设计者、组织者完成任务式的安排使得培训成为了“假大空”的活动。就当下一些地方组织的培训看,不同程度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原声传递。新教材培训一般分为几级,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区(县)级,这几级培训并非教材编写者顶层设计意图简单的、直接的传递,不是传达圣旨般的照本宣科,而应该是普通教师学习新教材,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好新教材的培训。各级培训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效,必定要“因人施培”,因为培训的对象不一样,一个培训内容和方案不可能满足不同参培教师的需求。

参与国家培训的一般都是各省(市)级别的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学科骨干、带头人,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只要稍加点拨,他们就能心领神会,并融会贯通。参加省市级培训的一般都是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他们不仅需要对新教材的理论认知,更需要对新教材的实践感知。可是,目前不少地方各级培训用的都是一个PPT,都是在国家级培训中拷贝的,几乎没有添加或删减,仅仅解释PPT上的内容就了事。这样的原声传递死板僵硬,几乎都是对上级培训者的复制,听得参培教师昏昏欲睡。因为,在很多时候,培训者所传达的那些内容,老师们早就通过其他媒体获得,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二是仅仅立足认知。就参培教师而言,要完成认知这个学习任务相对容易。只要把新教材编写的背景、体例和使用等内容发给教师,即使培训者不讲,老师们自己也能看懂。故而,这样大规模地集中培训,如果仅为了达成认知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就认知学习而言,老师们是有底气的。老师们参与培训,更想学习的是教学实践操作:怎样把新教材的理念、思想转变成教学行动。可是,当下很少看到这样的培训,更多的是从新的教材体系、编写体例、文本筛选、练习设计、章节设置等作条分缕析。一句话,培训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仅是让培训老师初步认识这套教材。这就造成期望落差:一线教师已经懂了的,培训专家反复讲;一线教师想学习的,培训专家却很少提到。那么,这样只讲“是什么”而不说“怎么办”的培训,只能是浅表、低效甚至无效的培训。

三是不问对象。绝大多数的区县级培训都是分学科培训,这个学科的老师们集中在一起上大课,至于这些老师年龄、学历、职称上的差别一概不管。于是,有些参培教师明显吃不饱,只好干其他事情;有些教师听不懂,不知台上老师在讲些什么;有些教师刚参加工作,原来的教材什么样都没有见过,对新教材“新”在哪里更是没有概念。这样的培训没有针对性,没有考虑到参培者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层次,在需要因人制宜的地方却实行“一刀切”,怎么可能受到参培教师的欢迎?

四是方式老套。各级各类新教材培训,几乎都是讲座式培训,培训专家满堂灌,参培教师没有融入课堂、与专家交流沟通的机会,更没有当场实践的机会,除了侧耳倾听,还是侧耳倾听。教学技术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在培训中引导参培老师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能够调动教师深度参与课堂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目前许多学科新教材培训,仍就是培训专家完全把控课堂时间,一讲到底。这种独角戏大大降低了参培教师的培训热情。培训老师没有参与意识,就很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思维就很容易停滞,思维一停滞,培训专家只能是对牛弹琴。这样的培训能有什么效果?

尽管很少有名师是靠培训“培”出来的,但对广大普通一线教师而言,职后培训学习,是专业发展的必然需求,特别是在教材更新频次加快、课程标准修订频繁的背景下,教师培训自有其必要性。因此,培训的实效性怎样达成,如何激发参培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客观地评价教师培训的成效,诸如此类的问题,亟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重点关注。为了让教师培训不再是“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不再是“混”继续教育学分,教育培训组织机构必须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其一,区分学情,分层培训。此处所言的学情,是培训教师的学情,是参培教师专业基础、专业素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生活阅历的总和。要满足不同层次参培教师的需要,必须要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开课。培训专家如果面对高级教师、中级教师都是一个讲稿,那就只能是走马观花似的泛泛而谈,参培教师不可能有实在的收获。对高级教师群体,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培训,对他们的定位,应该是学校新教材教学实践的开拓者。再有,一般而言高级教师具备厚实的专业积淀、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学科阅读解码器,消化理解力很强,对他们的培训应该少而精。对中级教师而言,他们的学情相对较弱,教学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对新教材编写理念、思想的把握不够精准,因而培训内容要尽量详尽,培训的进度要适当放缓。这部分老师,不仅需要更新观念,认识新教材的特点,更需要了解的是怎样把新教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因而,对这部分教师培训,侧重点应该立足教学实践。

其二,立足教学,关注实际。新教材培训的立足点应该是老师的教学实践而不仅是教材认知,有了认知而不能转化为教学行动,这样的认知价值又在哪里呢?培训中必不可少的,是真实的课堂呈现,围绕课堂实践做解剖,再结合新课程理念作分析。这样的培训有血有肉,有理论有实践,看得见摸得着,老师们一定会非常欢迎。而许多在假期进行的新教材培训,根本没有参培者现场观摩课堂的环节,理论无法联系实际,以致不少教师始终有飘在空中的感觉。怎样立足教学,怎样关注实际,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其三,立足参与,活动多样。高效的培训,一定有参培教师的多样、深度参与,一定有参培教师与主讲教师的精彩互动。一是可以提问献疑。主办方可以在举办讲座前在一定范围征詢意见,鼓励一线教师们多提问,从而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切实为一线教师解疑释惑。二是可以合作共生。主讲者可以安排小组讨论环节,许多的理念、思想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参培者都可以消化。如果教师在讨论中出现了“愤”“悱”的境遇,那将是最大的收益。三是可以作业交流。参培教师需有强烈的作业意识,因为作业训练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能力化。培训作业不应该是培训小结的废话式文本,而应该是在新教材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案设计,甚至是教学实践的呈现。四是可以现场参与。如今在教育领域,参与式培训早已不是陌生事物。培训专家可以打破自上而下的培训结构,使参培教师成为培训项目的实施者之一,让每个参培人员都有参与交流及分享的机会,自己则扮演组织者、启发者的角色,甚至放手由参培教师主讲,让整个培训过程生动活泼,兴趣盎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实现参培教师与主讲专家的互动更非难事,关键是培训方有没有这样的安排,主讲者有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胆略。

随着初中三科教材的全国通用,以及高中各科教材的重新编写,教材培训还将热闹几年。要让新教材培训收到实效,让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就必须重新设计新教材培训模式。转变培训方式,优化培训策略,加强培训实效的督导评价,培训组织机构责无旁贷。

猜你喜欢
新教材培训教材
教材精读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会议·培训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