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

2019-05-13 06:31
图书馆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网络平台素养

(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北 黄石 435002)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ILI)起源于文献检索课。自1984年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以来,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以图书馆员为主讲人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30多年来,ILI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理论层面,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ILI的模式等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一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逐渐从独立课程教学如培训讲座、学分课程等,走向合作化、混合式教学,如嵌入式信息素养课程,翻转课堂,形式上也由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走向MOOC、SPOC课堂等。

但是在普通地方院校,信息素养课程起步较晚,加上图书馆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专业特色的差异,ILI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果“空降式”地照搬其他高校先进教学模式,忽略“本土”差异,必然会导致ILI课程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地方院校只有在分析“本土”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利用ILI的先进理念,ILI课程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1 地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普遍现状

1.1 多以独立课程方式授课

一方面,图书馆员独立主讲的ILI课程延续“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检索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过于单调,缺少互动性,学生只能停留在表层的知识学习层面,难以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真正掌握,导致教学效果毫无起色。另一方面,课程与学生专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结合学生的学科背景开展深入的教学实践,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课程之后,仍然无法深入掌握信息检索的相关知识,使ILI的针对性和深入性受到制约。

1.2 图书馆师资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普通地方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日常业务类工作,特别是与书刊编目、借阅和参考咨询等读者服务相关的岗位工作,由于专业馆员短缺,根本无力开展深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ILI。

从人员结构看,地方高校图书馆员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很少,具备学科背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更少,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以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018年5月统计数据为例,其人员结构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7.4%,其中具备学科背景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2人(见表1)。因为全校ILI涉及各个学科专业,教授信息素养课程的馆员最好为学科馆员,不仅掌握图书馆学的基础知识,还具备特定的学科背景。很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开展学科馆员的想法,但大多因为胜任者少难以实施。师资力量薄弱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素养课程的瓶颈,是制约地方高校ILI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1 湖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人员结构表

1.3 难以得到专业教师的配合

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要想开设模块嵌入式的课中教学,提高其实践性,最好得到院系专业教师的支持和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和调度,院系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因为在模块嵌入式的课中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但要设计合适的课题任务,还要检查学生通过文献信息检索对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任务重,所占课时量却很小,劳动收入少,这导致专业教师大多不愿意参与图书馆主导的信息素养课程。

2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在某一课题任务中,学习者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仅仅作为知识建构的帮助者而存在。换言之,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主动探索的学习,是锻炼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学习。目前,较为热门的“SPOC”和“翻转”课堂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但各自也存在不足之处。“SPOC”虽然是小规模的网络课堂,其限制性准入的特点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但其像“MOOC”一样,是纯粹的网络平台自主学习,难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和评价;“翻转”课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SPOC”课堂的不足,但对于学生的自制力、主动学习性要求极高,不能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要求,尤其在学生自觉性相对较低的普通本科院校收效更差。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是以各学科专业教师为课程主讲人,图书馆员为辅助,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在反思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SPOC”和“翻转”课堂三者不足的基础上,吸取它们各自的优点,通过对学习形态进行有机整合,融合“面对面教学”“在线学习”“实践”和“拓展学习”从而形成的“四元一体”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见图1。“面对面教学”由各院系专业教师讲授,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开展内容灵活新颖的个性化教学,并布置与专业相关的检索课题任务,有效避免“SPOC”课堂中对学生学习过程难以有效监管的同时,借鉴其通过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信息检索的兴趣。“在线学习”和“实践”借鉴了“翻转”课堂的“课前和课中”两种学习形态的优势,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网络平台中观看视频并通过在线讨论或第三方聊天工具等互动形式学习知识,并通过课题检索让学生及时巩固已学知识,不仅锻炼了学生信息检索和分析利用能力,还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以此激活知识、提升信息素养能力。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学习者共同进步的需求,融入了“拓展学习”,由图书馆员根据网络平台中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重点讲解学习者在课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难题。

图1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3 模式应用效果评估

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于2016年开始应用于湖北理工学院开设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中。

3.1 实施过程

湖北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即“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大三学生开课。整个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面对面教学”环节的个性化理论部分占4个学时,采用课堂教学形态,由每个学科指定一名专业教师主讲。个性化理论部分结束后由专业教师布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题任务,这些课题任务往往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进展,可以直接通过信息检索与利用来完成;中间的网络平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部分占22个课时,随后的拓展学习部分占2个学时。图书馆员通过观察和总结学生在线学习和提问的情况,以大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知识讲座。最后,专业教师花4个学时来讲授科技论文的规范格式及答疑和提交课程论文。

表2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3.2 效果调查与对比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参与课程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模式效果调查。从学生的专业背景,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主讲人、课堂时间安排、互动情况、学习收获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入手,设计出《关于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为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与湖北理工学院同处一个城市的另一所地方高校──湖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两所高校本科在校生均约有2万人,招生专业也基本相同,均包含文、理、艺术三类学生。湖北师范大学的“文献检索”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主要讲授常规数据库的检索方法、技巧及科技论文写作,授课目的与湖北理工学院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相同,但其采用的是传统的由图书馆员独立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两所高校各具代表性,可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2018年6月初,在两所高校的文、理、艺术三类学科均各随意抽查5个班,通过班长向本班学生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最终,在两所学校各发放了纸质调查问卷450份,湖北理工学院回收有效问卷438份;湖北师范大学回收有效问卷425份,如表3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两校共有80%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学模式。湖北理工学院64%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文献检索课程是满意的,62%的学生认为该校采取的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合作化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互动性良好,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激发了他们对知识主动探索的兴趣、掌握了专业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技巧、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还能对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有所了解;而接受图书馆员独立授课教学模式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仅42%,该校63%的学生认为其课堂单调沉闷,学科联系不紧密,缺少与学科相关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学习仅了解了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表层知识,没有深度掌握信息检索与利用的技巧。

表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参与课程的教师一致认为,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学模式,通过人力和资源的合理搭配利用,不仅突破了图书馆员单一的专业背景局限,解决了图书馆与院系合作难的瓶颈问题,更易以学生专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情境性教学,使信息素养课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结 语

基于网络平台的合作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是在充分认识到普通地方高校开展ILI的条件局限性的基础上,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优势和图书馆员的信息资源服务优势,基于网络平台搭建的四元一体的混合教学模式。这种ILI模式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限的人才和资源条件下,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图书馆与院系老师的紧密配合,不仅解决了图书馆师资力量短缺的瓶颈问题,更促使学生通过与学科紧密相连的信息检索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其信息素养综合能力,为日后的专业学习、科研创新、论文写作等能力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以适应大数据和多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网络平台素养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员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网络平台服务商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研究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浅析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