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输出”的高校教师

2019-05-13 10:25白建侠吴延红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输出成果转化学习习惯

白建侠 吴延红

摘 要:针对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无法做到坚持学习,成果不显著的现象,文章从高校教师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创新性的教学态度,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给出如何做一名有“输出”的高校教师。只有一名有“输出”的教师,才能真正对社会有价值,给学生传递开放的知识,让学生的路走得开阔,走得遥远,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输出;学习习惯;成果转化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赞美,更是对教师肩负责任的深刻诠释。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数据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一方面,这些新鲜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它们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在高等学校这样一个人才输出的地方,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因为这些信息的作用逐渐削弱了学习的能力,改掉了学习的习惯,丧失了科研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担得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才能受得起这样美好的赞美,而想要承担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责任,至少应该是一名有“输出”的教师。目前,部分高校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意识越来越淡,教学过程[1][2]中无法接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4],致使无法将更多有价值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如果想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四点:

一、活到老,学到老——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俗话说:“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一个没有知识的老师,如果想教出好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作为老师,必须要保证自己掌握丰富的知识,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各种前沿知识,现代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信息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是一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有学习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学习能力会逐渐减弱,因为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些教师已经无法做到坚持学习,觉得每年教的科目都一样,只要利用原来的一些知识就可以应付教学工作,无需再继续学习。孰不知这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俗话讲“活到老,学到老”,要知道每天的世界是不同的,每天的知识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即使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涵义,社会需要教师补充知识,学生更需要教师更新知识,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思维,以更好地教书育人。

第二,高校教师要勇于接受新事物。面对“大数据”、“智能化”、“全信息”这些新的事物,教师要勇于面对,勇于探索新知,将这些新的事物融入自己的课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举一反三——创新性的教学态度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在现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国家发展就很受到很大的限制。高校作为一个输出人才的地方,一定要把精力放在创新上。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创新的教学态度。教学最忌讳的就是把知识点的讲授放在这个知识点本身,学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包含的各个知识点,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都会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挖掘跟每个知识点相关联的横向和纵向的知识。以做到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同时做到举一反三,甚至可以举一反n,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比如在讲Fourier变换的时候,首先给出学生Fourier变换的公式,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与Fourier积分的关系,观察Fourier变换公式的本质是将一个信号从时域变到频域,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其他一些积分变换的方法,以让学生在掌握其公式和内涵外,还要简单介绍它与其他课程的相互关系,如果这门课或这个知识点对后续课程学习有大作用的话,还需要以大作业或者小论文形式给出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不仅仅学会知识点,还对知识的外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教师要把知识讲成开放性的。我们都非常喜欢一些教授的课堂,因为教授的课堂信息量非常大,有时一个知识点可以拓展到各个领域,学生会觉得在这样的课堂上,大脑会受到各种知识的冲击,学生走出课堂时会有一种被各种知识围绕的满足感。作为青年教师,由于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不够丰富,课堂的内容有时候会很受限制,我们应该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向其他同级别的院校请教,听取他们成功的教学经验,并在平时没课的时候多做科研和教研,学习数学各领域的前言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一些前沿性课题供学生参考研究。这样在他们思考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这样的知识结构会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开放。

三、十万个为什么——充满活力的科研转化能力

高等学校是一个人才输出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科研基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应该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能力也是一项必须的事情。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输入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学到了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理念,那么,在点滴的学习中,如何将这些学到的新知进行成果转化,也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一项工作。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奉献社会,贡献聪明才智。做好教科研工作,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将自己的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思、总结、剖析,得出解决方法并应用与教学实际,然后在运用的时候研究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与教学,这样的教研过程对于教师来讲是非常好的输出过程,可以输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后可以将整个过程中的心得形成文章、课题,以作为教师对社会一种很好形式的“输出”。二是要做好自己专业的后续研究,不能因为教学工作的压力而丢掉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时刻关注自己专业的前沿动态,潜心研究,在专业领域做出自己的成绩,贡献自身的力量。顺应自身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专业,做一些科研项目,以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并可以将研究成果贡献与社会。

四、无穷小中的无穷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小的时候,父母和老师经常以“水滴石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故事教育孩子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恒心,切记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慢慢的成长,静心思考,能够真正将坚持做到底的最后留下几人呢?要想真正做到适时“输出”,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屏蔽外界的干扰因素。五彩缤纷的生活,各种形式的电子产品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可否认高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捷,可对于“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来讲,将过多的时间用在玩手机上,势必会减少自己的备课、学习和科研的时间。手机不仅对学生形成了很大的诱惑力,对教师也同样形成了一定的诱惑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坚定意志,不为外界环境所吸引,要在教学工作中将学到的好的知识慢慢积累,课后认真思考,以为后面的科研工作打下堅实的基础。

注重平时的点滴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课后反思,将反思后的心得一一记录,经过一段时间要将所有的心得进行汇总,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就应该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应通过搜集相关文件资料,学习与之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学习,为申报教研项目或者完成教研论文准备素材,打下基础。同时也要拿出时间放在自身的专业研究和积累上,要时刻关注前沿动态,让研究的过程持续化,把研究过程中得出的小的结论进行汇总。

五、结语

在当代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必须要重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要真正能够将学生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输送给社会,做一名真正有“输出”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凌.如何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

[3] 郭晓丽,王向东.高等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之浅见[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6):761-763.

[4] 袁春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36-136.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XX18002),山东华宇工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与新工科研究项目“面向新工科的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体系构建”( 编号: 2018XGK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输出成果转化学习习惯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