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2019-05-13 10:25邓泽燕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毛泽东理想信念理想

邓泽燕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和集中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处于核心地位。“三观”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问题。青年时期是人生成长及日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的一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青年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关系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追求和未来选择等方面都有着极大影响。深入探讨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并加以利用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去,可以对学生人格的正确塑造和“三观”的正确引领,发挥一定的教育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根据2014年教育部开展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结果来看,广大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突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模糊不清

如清华大学“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调研中发现,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慢慢走向趋同”的观点分别有49.1%和47.9%的被调查者选择“同意”,对“共产主义必然会实现”持否定态度或认识模糊的同学在人数比例上分别达到了24.3%和12.9%;

(二)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趋于现实,呈现功利化

西南科技大学学工部的杨其其老师在《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中显示,当被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排位在前面的依次是:“理想的爱情、家庭、幸福的生活”(31.7%),“体面的工作、成功的事业”(26.55%),“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18.99%)。比例非常少的则是“回报社会,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4.23%),“维护世界和平,消灭剥削和压迫”(1.63%)。而比例最低的则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1.56%)。这些数据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只是局限于个人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而缺乏更远大的社会理想。

(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易受环境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各种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腐蚀着大学生们的心灵。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调研中,在面对“你对最初所定下的理想信念是否改变过?”这一问题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改变过”。大学生在坚持并实现个人理想信念时,常常会因为遇到各种困难产生退缩畏避情绪,同时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西方社会经济的发达、物质生活的丰富、文化的开放性、娱乐产业的发达容易影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对中国传统的、先进的有益于中国发展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抱有怀疑或者持否定态度,而作出不切实际的、不理性的价值判断。

二、青年毛泽东自我实现论的内容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伟人的产生绝非偶然,不仅与他所具备的知识有关,还与他崇高理想、远大抱负等主观精神世界有关。“自我实现”论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新黑格尔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归国上课时,曾把“自我实现”论作为专题,同时融入中国某些传统伦理思想,中西结合,取舍发挥,对青年毛泽东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在成长过程中耳闻目睹了列强瓜分、民不聊生的惨痛事实,在读了《盛世危言》和《列强瓜分之危险》之类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书之后,毛泽东救国救民的思想开始萌芽。他在离开韶山前往东山学堂求学时,曾立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远大理想。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常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与同学共勉。他認为青年个人应当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青年一代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胸怀天下、救国救民的精神一直贯穿于青年毛泽东的生活和求学过程中,正是在这种伟大情怀推动下,他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最后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一代伟人。

(二)树立远大志向,追求真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的重要环节。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青年毛泽东,也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在1917年毛泽东写给黎锦熙的信中,他论述道:“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之谓也。……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真理,即终身无志。”他将立志与真理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只有探求到了“大本大源”,才算得到“真理”,从而确立志向。十月革命的发生,使毛泽东找到了长期以来上下求索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且立下坚定的志向,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来改造世界和中国。

(三)积极锻炼身体,磨练意志

加强意志的修炼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体育锻炼,在勤奋实践中不仅获得强健的体魄,还有人格的意志。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认为锻炼身体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中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与天斗,其乐无穷。他经常挑战高难度,翻越韶峰、历险滴水洞、徒步至昭山;野游露宿,于荒野之处挑战黑暗和孤独;不管风吹浪打,坚持游泳健身;坚持冷水浴,几十年如一日。这种战天斗地、持之以恒的昂扬激情,体现了毛泽东的意志、胆识与勇气。

三、青年毛泽东自我实现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有志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呈现出新的特征,显现出了新的问题。青年毛泽东的自我实现论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理想信念教育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关心国家安危,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一直贯穿于青年毛泽东的生活与求学过程。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思想是支持青年毛泽东不断奋进的重要因素,即个人通过不断的修炼与积淀形成内在的涵养和操守,并且将自己修养所得外化为一种“修身以安百姓”的实践,积极创造社会价值,最终实现治国安邦。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历了中国内忧外患、人民水深火热的痛苦历程,深深地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从而萌发了救国救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个人理想信念虽然具有个体独特性,但不能脱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针对很多大学生在追求理想信念过程中呈现出功利化、世俗化趋势,出现信仰危机等情况,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具体到现阶段,就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结合,实事求是地分析解决问题,突出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理想信念教育要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理想

青年时期是塑造人的思想性格、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自觉地将个人的读书学习与国家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在当时的青年大学生中,很多人读书目的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毛泽东则认为青年人都应该“高尚其理想”,只有为救国救民而读书,才算是真正的志向。

今天,我们很多的青年人较多地关注个人的成长方面,过度地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缺乏对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热爱和责任意识。没有心系天下百姓的胸怀,便也谈不上崇高的理想。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抱负,把个人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求个人奋斗与贡献的最佳结合点。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不应该只关注于自己的个人世界,而应该像青年毛泽东一样,放眼天下,为改变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努力。

(三)理想信念教育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实现自我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成功经验。青年毛泽东在学习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论知识时,没有忘记积极投身社会实践。1918年,毛泽东创建新民学会,研究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学说,同时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组织各类反帝反封建斗争;在革命运动中,为了扩大宣传,提高群众觉悟,青年毛泽东创办了五四时期进步刊物中思想性、进步性最突出的刊物之一:《湘江评论》;积极加入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开办免费夜校,主动为老百姓办实事。

针对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層次较低的问题,可以组织参观革命圣地,访问英雄劳模,到基层进行劳动锻炼,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等等活动,唤醒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热爱;针对学生理想信念趋于现实,呈现功利化的问题,多组织学生到专业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开阔学习和思考的眼界,感受国家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和专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去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才干、奉献社会,对于增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开发榜样人物作为优秀教育资源

毛泽东在求学时期,阅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并被书本里面的英雄人物所作出的杰出事迹深深鼓舞,认为“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毛泽东在阅读英雄人物的历史故事中,体会到了英雄人物的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感,同时结合思考当时国家落后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现实,逐渐树立了改造国家和社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在求学的过程中,不断完成自我、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从而不断地实现他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人生理想。

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我们可以开发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榜样人物的故事作为优秀教育资源,通过挖掘人物的成长成才规律,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组织参观榜样人物的事迹展览、采访调研榜样人物、组织观看榜样人物的影像资料、组织榜样人物的事迹分享会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熏陶,用榜样的成长事迹和高尚品德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会,促进自我反思,并逐渐内化形成个人的理想信念。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针对部分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可以邀请成功校友或者校外人士、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经验交流,通过分享他们的人生故事、理想追求、奋斗历程,启发学生意识到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总之,引导学生以英雄人物作为榜样或偶像,能促使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正确树立较为强烈的改造国家和社会的理想和愿望,使之未来志向更加高远,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2] 杨其其.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教研究,2007年第3期.

[3] 王彦利.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D].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7.

猜你喜欢
毛泽东理想信念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