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拉”住的手重新举起来

2019-05-20 03:06孙秀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评价同学老师

孙秀霞

课堂上,举手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资源,能引发更多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可慢慢地我们发现举手随着年级的变化出现了不同情况: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低年级孩子那一只只小手却总会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地冒出来,有的甚至着急地喊着“老师,我!我!”生怕被叫不到,可到了高年级,举手的凤毛麟角,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全班无一人举手的尴尬。因此研究高年级孩子不爱举手的原因,并据此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被“拉”住的手重新举起来,有重要意义。

一、原因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我了解到高年级学生不爱举手的原因是多元化的,但主要包括教师原因和自身原因两方面。

1.教师方面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对所有学生都提问相同的问题,而不考虑实际的学情,难免会出现难度较大的现象。有的老师在提问题时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问题很简单,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很短,学生还没弄明白,教师便着急让同学们举手回答了;而教师不到位的评价,也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实,现在已经很少有老师批评学生回答错问题了,因此也就不怎么存在回答问题时有恐惧心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渴望,当他们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时,内心都期待老师认真的评价,而当学生的回答偏离答案时,老师则不断地叫其他同学回答,直到听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但对之前几个同学的回答却不做任何评价。学生的内心便形成落差,仿佛是遭到了一种无言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便不愿再回答问题。有的评价则是简简单单地说“好”“很好”“不错”,令学生食之无味,慢慢也就失去了踊跃举手的兴趣。

2.学生方面

学生心理发生着微妙变化。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也不断地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自尊心也日趋强烈,有的顾虑自己的回答不够准确,觉得丢脸,更怕招来同学们的嘲笑和老师的不满;有的则是追求完美,除非有十成的把握,才会精彩亮相,自己不确定的绝不冒险;有的同学属于从众心理,当大多数同学都不举手时,他也选择沉默,甚至会担心同学们会说自己爱出风头之类的,怕被同学们排挤;也有的是“耍小聪明”的惰性心理,他觉得不需要自己煞费苦心的思考,教师最终都会给出答案;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存在逆反心理,尤其和老师之间有误会的同学,他们喜欢跟老师对着干,老师要是着急让同学们回答他反而不举手,还会因为课堂上的冷场而暗自得意;当然也有个别同学游离于课堂之外,课堂上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与他无关……

二、解决措施

1.营造安全的氛围

试想如果我们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又怎么会当课堂上的沉默者?首先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班风,让同学们认识到回答问题的重要性,能正确对待他人的回答,消除同学们怕被嘲笑的忧虑。从教师角度而言,要给予孩子们热情的鼓励,经常把鼓励性话语挂在嘴边,帮助学生克服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当学生回答出问题时,要及时地给出真诚的评价,要在情感上肯定他们、保护他们。对于错误的回答,教师要不失时机以此为契机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感受到这次错误的答案恰恰带给了自己进步。而对于那些非常出色的表现,教师可以慷慨地表扬,尤其是那些举手越来越勇敢、思路越来越清晰的学生,夸张的认可又何尝不可?

2.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事实证明,那些过于简单,没有价值的问题,激不起孩子回答问题的欲望,而难度太大的问题,又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抛开自我为中心,不以自己的认知来判断问题的难易,而应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自己的问题有梯度,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3.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

既然抛出了问题,就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克扣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真的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教师要一点点分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出答案,即使再難,也不要放弃努力而直接给学生答案。

一个个原因“拉”住了高年级学生们举起的手,这不是年龄的错,也不是年龄增长带来的祸,如果教师能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相信那一双双沉重的手一定会重新高举。

猜你喜欢
评价同学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