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调查分析

2019-05-22 09:26王海光张丽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

王海光 张丽

摘 要:文章以攀枝花学院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应然状态做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

知识价值观是指实践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由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3部分构成,分别回答“为什么要学习知识”“怎样获取知识”和“什么知识有价值,有何价值”的问题。知识价值观在大学生价值观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研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揭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实然形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1]。本文从调查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出发,分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应然状态做尝试性探讨。

1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调查

1.1 调查的实施

1.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攀枝花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部分。我们对攀枝花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一至大四所有在校学生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抽取计算机相关专业大一至大四每个年级各两名学生作为深度访谈对象。

1.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中,我们依据知识价值目标、知识价值手段和知识价值评价等3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知识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制定完成后首先进行了小范围内的试调查,对试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征求试调查对象意见,然后据此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整。正式的问卷投放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 000份,基本覆盖了攀枝花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所有在校学生,最后回收998份,其中有效回收974份,有效回收率为97.4%,符合问卷调查要求。此外,抽取大四获得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女生、大四未达到毕业要求的男生、大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男生、大三挂科较多的男生、大二学科竞赛获奖的女生、大二旷课较多的男生、大一学习兴趣浓厚的男生、大一游戏成瘾的男生各一名,并在征求其意愿后进行了深度访谈。

1.2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专业大學生的知识价值目标具有明显的个体功利性特点。当被问及“上大学为什么要获取知识”时,90.3%的人选择“为了以后找份好工作”,76.9%的人选择了“为了提高学历”,65.7%的人选择了“为了提升综合素质”,68.3%选择了“为了出人头地”,56.3%的选择了“为了满足求知欲”,而只有12.9%的人选择了“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社会和他人”。由此可见,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知识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更多考虑知识的个体价值,而忽视其社会价值,缺乏社会责任和担当。

调查也发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价值手段呈现出单一和被动的特点。当被问及“你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知识”时,83.9%的人选择“老师的讲授”,78.4%的人选择“教材的学习”,19.5%的人选择“自主课外阅读”,36.7%的人选择“自主课外实践”,28.6%的人选择“自主网络学习”。这表明,大多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依然过多依赖于教师和教材,自主的、网络的、实践的学习方式还远远不够。在当今时代,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67.4%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为4~6 h,11.8%的被调查对象甚至达到了每天上网7~9 h,但69.9%的被调查对象却表示基本不会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同时,57.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课后基本不会自主学习,72.6%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主动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和见解。

调查还发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评价具有较为突出的实用性倾向。当被问及“你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有没有价值”时,59.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大部分知识基本没有用”,9.7%的人选择了“大部分知识完全没有用”。通过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评价所学知识有用与否的标准即为所学知识是否实用。当被问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时,74.8%的人选择了“科学知识”,只有5.6%的人选择“人文知识”,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科学知识比人文知识更精确、更客观也更实用。

2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1 个人本位的知识价值目标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得到好文凭等个人的升迁性社会流动,过于关注大学所学知识能够带来的薪资福利水平、职位高低、发展空间大小等个人价值的实现,相对忽视知识的社会价值与其自身的社会责任,其知识价值目标取向是个人本位的。他们未能认识到知识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相互统一的,知识只有首先具备了社会价值,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某种需要,才可能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满足个人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也是统一的,因此,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个人本位的知识价值目标取向是近显性、浅表化的,严重限制了其发展的长远化和深层性。

2.2 单一被动的知识价值手段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主要还是教材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授,学习模式仍停留在老师上课讲授教材上的案例,课下自己练习或者做作业,多数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知识,不会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和兴趣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更不会对老师讲授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其知识价值手段是单一的、被动的,这与“互联网+”时代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要求严重不符。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知识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迅猛,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早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进程,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多样化、系统化、紧跟时代步伐的自主学习,才能保证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性。

2.3 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知识价值评价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所学的科学知识,比如计算机编程语言、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数理基础知识是确定客观理性且有用的,而像国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这样的人文知识没有多大用处,甚至有人认为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是浪费时间。他们认为科学知识远比人文知识有价值,因为科学知识更实用。这表明,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评价是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他们更在乎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人文知识在培养人的德道修养、精神品格、情感体验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限制其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化[2]。

3 理论归因

3.1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价值认同缺失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转型发展进程中,在这一过程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处于不同步状态,由此带来的多元价值理念和多重文化心理相互交织,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使他们对现代社会文化价值的认同缺失,导致他们上大学获取知识的目的远离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深层目标,而停留在为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做准备的浅层化、功利化状态,以结果为导向的实用主义知识价值观倾向明显。

3.2 高等教育在提供知识与催生价值之间的失调

我国高等教育始终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引导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知识的工具价值,注重对大学生应用性知识的教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鼓励和扶持理工类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价值、逻辑和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有过度科学化的趋势,偏离了高等教育育人为本的初衷,由此也造成高等教育在提供知识与催生价值之间难以实现协调。大学生对知识本身的价值认识不足,难以产生价值认同、价值信仰和文化自信,催生了大学生的利己主义倾向。

3.3 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播与评价逻辑缺陷

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更多是从知识传播而非大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传播效率,用知识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很少关注大学生的知识需求、学习兴趣和知识对大学生产生的作用,更不会以大学生及其学习效果作为知识的评价标准。在这种知识传播与评价逻辑下,大学生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度得不到保障,不再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参与主体,而仅仅成为知识的具象载体,对知识的获取也只限于对知识结果的被迫习得层面,而不能进行知识生产与应用过程的有意义探究。

3.4 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

高考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一直被认为是通向大学的“独木桥”,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和意义。老师、家长和学生均以考试分数为指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均被过度分数化、指标化,学习是为了考试,学习的过程即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考试分数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即为毕业后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在长期的应付考试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学习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学习方式单一,学习目的功利现实。因而,多数大学生将获取知识视为实现自身升迁性社会流动的手段,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外显作用和功利价值,而忽视了知识在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提升、自我个性的实现、人的综合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知识的认知价值和发展价值未得到大学生应有的关注[3]。

4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应然状态

4.1 注重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之间的融合与共生

获取知识的过程既是一种有用的活动,也是一种高尚的活动,既能使人完善,也可以使人舒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既要重视专业知识、显性知识又要关注通识知识、隐性知识,有效平衡知识的确定性与灵活性、应用性与价值性,促进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之间的融合与共生,并以此推动知识的创新与增值[4]。

4.2 实现知识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得益彰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在选择获取知识时,应该有效把握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容與协同关系,注重知识的创新与传承、通识与专业之间的平衡,关注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和谐统一。

4.3 不仅关注当下,更应着眼于未来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不应局限于当下的个体层面,而应具备国际化、全球化的格局和前瞻性的视野,不仅从有助于个人的就业、升学等升迁性社会流动的角度,而且从国家的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进行知识的选择与获取,心系人类共同命运,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追求知识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毛天欣,张进辅.大学生知识价值观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19-123.

[2]尹天子.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现状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36-40.

[3]魏星星.“互联网+”时代的知识观及其对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8(18):120-121.

[4]周志强,亓晶.从纯粹到实用: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漂移”与审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实倾向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8(3):91-96.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