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素养提升的策略

2019-05-29 11:24苏秀治
文理导航 2019年21期
关键词:好奇心发散思维数学核心素养

苏秀治

【摘 要】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开创性的思维,是一种激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开创新领域,研究新成果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发散思维,启迪学习方法,错题辨别分析,拓展应用五大方面谈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好奇心;发散思维;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学科需要发展的十个核心素养,即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思维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生天真,充满好奇心,正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大好时机,小学数学强调要培养孩子用数学意识与数学思想来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数学人文素养的提升。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极具开创性的思维,即激励学生在原基础上开创新领域,研究新成果。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素养的提升有一些感悟,下面我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养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学科整合,诱发好奇心,提升人文素养

亚里士多德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每一个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数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其好奇心,才能更好地提升数学素养。比如,把数学与语文整合起来,就是数感与语感的完美结合。

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千字文》:“大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学生们个个陶醉于诗歌中优美的旋律,深情地朗诵,当音乐停止后,学生回过神来,个个露出了惊奇的眼光,咦,数学课怎么读起诗歌了。我接着截取《千字文》中的前五个短句,问:同学们,诗歌中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你能发现吗?学生经过组内观察讨论了一会发现:共有5句,每句都有4个字,因此可以列成加法算式“4+4+4+4+4”,有些较聪明的同学,有了以前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他很快脱口而出算式5乘4。

这样把语文中的“结构美”“旋律美”和数学问题的情境完美结合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学生有了问题,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所以靳玉乐教授说:“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彼此关照、互相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

二、培养求异发散思维,养成思考习惯,促进思维创新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乐于求异的意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也跟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可能多地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十分吻合。因此,发散性思维中的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小学生年龄小,但想象力丰富,如果在他们刚接触数学的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他们养成发散性求異思维的良好习惯,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求异思维会得到不断发展,解决问题的技巧会不断创新,创造性思维素养就会得到不断提升。

教授六年上册“身高的情况”后,我先用课件显示小学生淘气所在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接着再出示某服装厂按身高每5cm一段来确定服装的型号。学生在弄清型号的意思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淘气班级进行身高数据整理。学生在整理并交流分享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

有的学生在原始数据上做不同的记号,比如不同的身高段分别用“▲、■、●和★”等不同的图形来表示;有的学生在原始数据上,不同的身高段分别用的序号“①②③④”来表示;有的学生用画“正”字法的方式来记录。方法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学生在分析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不同整理方法,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间取长补短,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在从求异、发散性向创新性推进,创造性思维素养得到提升。

三、加强实践操作,探索创新,提升数学再创造思维素养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手脑并用,最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有些知识换一种方式,创设一个不同的思维情境,自然而然会吸引学生再创造。

比如在二年级学生学完了1—9的乘法口诀后,

师:乘法口诀都会背了吗?

生:会。

师:哪些乘法口诀比较难记住呢?

生:数越大越难记住。

师:同学们,两个数都大于5的乘法口诀,外国人用两只手的手指就能算出来,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算的吗?(学生们都伸出了两只手,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大于5的乘法口诀很多,我们怎样来验证呢?

生:我们先找一个算式来试一试吧。

师:真棒,那我们先一起来试一下8×9,好吗?

学生们都伸出两只手,积极地在比划着、思考着。几分钟后,有的学生激动地喊着:“老师,老师,我知道了。”这个学生边说边表述:“8比5多3,左手伸3根手指;9比5多4,右手伸4根手指;用3+4的结果做十位;再将没有伸出的左手的2乘右手的1,结果做个位。因此8×9=72。”

学生的创造力真的是无法估量!我相信多年以后,这些学生中有的人即使忘记了乘法口诀,但对自己摆弄出的指头计算肯定记忆忧新,这就是数学再创造素养的神奇魅力。

四、设局试错,明辨是非,提升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有时故意出示一些错题,然后让学生找出错的原因,并订正过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而且在对比、辨别中也锻炼了思维。

比如,教完的六年上册第四单元“百分数”后,我设计了这样几道错的复习题,要求找出错的原因,并订正过来。

1.六(1)班男生人数占全班的55%人。

2.15%读作:百分之一五。

3.王阿姨加工了96个皮包,全部合格,合格率为96%。

4.六年级同学有106人参加体育测试,全部达标,达标率为106%。

5.3/7=42.9%

6.一件衣服打八折后卖120元,求便宜了多少元?列式为:120×(1-80%)。

上面错题中,1、2小题紧密结合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3、4小题是有关百分率的问题,5小题是分数化百分数,除不尽的应用约等号,6小题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学生在认真思考、相互讨论、对比辨别交流中,对百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了。

五、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素养

有句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提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学生形成数学素养的核心体现。

教学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拓展性题目。

“求捆扎圆木的周长”,我分别出示2根、3根和4根直径都是20厘米的圆木,要求用绳子把它们捆在一起并且要捆得牢固,问这样捆一圈至少要多少绳子?学生通过计算,讨论交流后发现:绕2根圆木一周的绳子可分为2条直线段部分和2个四分之一圆弧部分,而每条直线部分是圆的直径,即至少绳长=2d+2/4C。绕3根圆木一周的绳子可分为3条直线段部分和3个四分之一圆弧部分,而每条直线部分是圆的直径,即至少绳长=3d+3/4C。依此类推,最后同学间自己小结出捆扎n根圆木至少绳长的计算公式是nd+n/4C。

这样,教师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数学的魅力和价值,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素养。

总之,数学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數学课堂上的体现,主要是教会学生数学方法、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再创造等。数学教师应树立大数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好奇心发散思维数学核心素养
乐学· 自主·分享
新常态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之重
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浅谈如何做设计
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