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三大难

2019-06-01 01:29郓城县程屯镇政府陈金魁
农业知识 2019年9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生态农村

文/ 郓城县程屯镇政府 陈金魁

难点一:乡村凋敝根源复杂

乡村凋敝,也被描述为农村空心化,指人口外出、产业空虚、农村落败等一系列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大量社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撂荒等,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幸福感提升的“伤口”。

欲求乡村振兴,首先要找出乡村凋敝的根源。一个村庄的衰落基于各种因素,如交通不便、饮水困难、没有学校、缺乏产业等,归纳起来就是资源贫乏。当地群众为了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不得不“人往高处走”。近年来,全国各地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设,也是伴随着资源的调配而发生的,“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环境下,乡村凋敝与城乡资源的巨大差异密切相关。以教育资源分布为例,不少地方在农村地区长期推行“撤点并校”,大量散布在乡村的学校被撤除。这种方式固然便利了教育管理,但给乡村文化的传承带来了致命伤害。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资源并不仅限于基础设施领域,还包括制度、体制、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重庆万盛区凉风村党支部书记李明会说,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

难点二:片面追求城镇化率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的做法应当摒弃。要结合我国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认识到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在农村,多采取措施在农村地区发力,提升农村地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硬实力方面,基础设施仍是农村发展最大短板。不少村庄依旧存在道路不通,农产品无法创造价值的状况。物流梗阻现象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农业”战略的实效。此外,水利的影响因素仍不容忽视,不少地区依旧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一些地方安全饮水尚存困难,造成了大量农民外出谋生。住房方面,国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让不少农民住上了新房,但由于投入资金总量有限,惠及人口受限,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只有乡村的基础设施改善了,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才愿意流动到农村。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有规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从而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软实力方面,产业、人才、技术、文化、意识等需要全面加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足够的利润作保障。长期以来,农业效益低下,导致土地撂荒、劳动力流失等问题,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走现代农业道路,提升农业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及其品质,让农业产生效益。当前,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的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但如何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现代农业的广度仍有待破解。

难点三:妥善处理两组关系

眼下,“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转化为切实的景象。一些基层干部表示,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妥善处理两组关系:

一是优先发展与兼顾公平的关系。有的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不是全盘考虑、统筹推进,而是将资源往个别乡村聚集而忽视了其他村庄。这样容易出成绩,但与全面小康以及均衡化发展要求不符,也会引发社会不公。

二是基础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受访基层干部普遍认为,不能狭义地理解乡村振兴概念。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环境变好了也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应当因地制宜,一些生态脆弱、生态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区域,基础建设应当让位于生态保护,并通过生态搬迁等方式,在保障村民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的振兴。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