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八
——字音的借读

2019-06-11 11:35刘子瑜刘宋川
长江学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平声仄仄字义

刘子瑜 刘宋川

(1.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2.湖北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壹 引言

我们已用七个专题讨论了唐诗中一字有平仄两读而义别、义同或义别与义同兼具的问题。所谓一字平仄义别,是指一字通常具有两类相关的义项(即本义和引申义或假借义,名词义和动词义、形容词义等),而在音读上分为相关(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平与上、平与去、平与入、平与上去等的分别,在诗体声律中则显示为平与仄的不同。各字两类义项的音读都是固定的,彼此并不相混,这就是本读。唐人在诗中自然是按照各字音义相一致的原则来使用的。在律体中则体现为准确无误地使用某字一义,同时又按照该义的本读来切合律句的平仄要求,以便吟诵叶律。可是我们发现也有例外:有时该字此义的本读恰巧与该字在律句中所处位置的平仄不合,因而违律。诗人于是别出心裁,用巧妙的办法来解决疑难:一方面在句中仍用该字原义,以求准确生动地表达诗意;另一方面在吟诵时弃用原义的本读,避免了违律,而临时采用该字另一类义项的音读(平仄与原义本读相反),以便吟诵合律。我们把一字某义在句中临时采用从他义借来以求表音合律的这个音读,称为借读。借读的基本前提是:该字必须具有平仄(上声或去声)两读而义别的音义关系,才能在律句中取用该字的A义,而借用该字B义的音读来符合平仄的要求。借读方法肇自律体完全成熟和大量运用的盛唐时期,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不约而同地相继在诗中运用了这一方法,而且中晚唐诗人也一直沿用,成为唐诗中用字采音方面的特有现象,值得诗律研究者重视。

前人对这一特有现象已有察觉。清代诗学家仇兆鳌在注释杜甫五律诗时,把“细草偏称坐,香醪懒再沽”一联的“称”字注为:“义从去声,读用平声。”意思是:“称”字有平去两读,平声义有“衡量物体轻重”等,去声义有“适合、符合、相当”等,此句中用去声义,但在此处要弃用去声读,而取用另一义项的平声读,以求合律。仇氏还用“义从平声,读用去声”的表述来解释此类字另一方面的借读。即在句中用该字平声义,因违律要弃用其本读平声,而取用他义的去声。如杜甫五律诗中“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的“要”字在此处表示平声义邀请,而用他义的去声读。仇氏的解释是允当可取的。不过仇氏也有误判。如“重”字义为重新、再,副词,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仇氏只取平声读。杜甫五律诗《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仇氏把“重”字注为:“义从平声,读从去声。”仇氏对杜诗“重”字这类音读的误注共有五处,我们不可不加以辨别。另一位诗学家沈德潜对王维五排诗“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一联作注时,指出:“〔乘〕叶平声。”意思是:“乘”字一义为车辆,读去声;另一义为乘坐,读平声。此处“乘”字用车辆义,而改用平声读,以便叶律。现代诗注家也沿用前人这类意思作注。如李白五律诗《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金性尧注曰:“中圣,中酒的隐语,中本读去声,这里因是近体诗,仍读平声。”王启新、毛治中在《唐诗三百首评注》中对此句的注释大意同此。

不过前人和今人只是对唐诗中少数常见字这类特殊音读予以随文作注,见解散落各处,观点也不尽一致,并未进行全面的考察,更未进行理论上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我们对唐诗中诸字某些义项临时取音的情况作了搜寻,并概括为唐诗字义在字音上的借读。现按诸字平上义别中的借读和平去义别中的借读两大类以及尚存的个别字音读的疑难来进行论析,计有“茸”“唯”“蔣”“長”“夭”“正”“興”“要”“調”“縫”“趣”“幷”“教”“相”“中”“占”“争”“乘”“濺”“稱”“燒”“判”等 22 字和“枇”“予”2字。

貳 唐诗中字音的借读

一、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别中的借读

一字平上两读(包括平上去三读)而义别类型中的借读要分为两小类:一类是该字的平声义项用于律诗中,因所在律句中的位置要求仄声,需弃用本读平声,而借用另一类义项的本读上声来以上归仄,以求合律。另一类是该字的上声义项用在律句中,因律句的位置要求平声,需弃用本读上声,而借用他义的平声读来叶律。这两小类借读共有5字,下面分类讨论。

(一)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别,或一字平上去三读而义别,其中平声义在律句中有时不用本读,而借用另一义的上声读,以便叶律。有“茸”“唯”“蔣”“長”4字。

1.茸

A、《广韵》而容切,平声锺韵日母(简称平锺日,后面用简称),今读róng。义为:草初生柔细的样子。又指草初生的细芽。又“茸茸”,柔细浓密的样子。B、《集韵》乳勇切,上肿日,今读r ng。词语“茸闒”“闒茸”,意为微贱,愚钝。“茸”字平上义别,唐诗中偶有平声义借用上声读。例如:

(1)垂杨拂岸草茸茸,绣户帘前花影重。(韩翃/陈羽/朱湾《宴杨驸马山池》,七律)

(2)吐节茸犹嫩,通条泽稍均。(刘遵古《御沟新柳》,五排)

(3)阘茸复埃尘,难亲复易亲。(贯休《赠李祐道人》,五律)

(4)菶茸何年植,间关几日吟。(周渭《赋得花发上林》,五排)例(1)“茸茸”形容春草柔细浓密的样子,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中,读平声。例(2)“茸”字指柳芽,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三字,平声。例(3)“闒茸”意指身份微贱,“茸”字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中,用本读上声,按律式归仄。例(4)“菶茸”是叠韵联绵词,茂密的样子。“茸”字本应读平声,此处因律式“仄仄平平仄”第二字要求仄声,“茸”字要借读上声,才能以上归仄。

2.唯

A、《广韵》以水切,上旨以(喻四),今读w i。B、《广韵》以追切,平脂喻四。今读wéi。“唯”字义为:表示答应的词,上声。又独、只,副词,通“惟”,平声。唐诗中“唯”字平声义偶有借用上声读。例如:

(1)唯余剑锋在,耿耿气成虹。(卢照邻《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五排)

(2)谔谔能昌唯唯亡,亦由匡正得贤良。(周昙《(赵简子)再吟》,七绝)

(3)山林唯幽静,行住不妨禅。(李嘉祐《送弘志上人归湖州》,五律)

例(1)“唯”字义为只,用在“平平仄平仄”律式的第一字,平声。例(2)“唯唯”意思是唯唯诺诺,形容一味答应顺从,“唯”字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五、六两字,以上声归仄。前二例“唯”字各用本读合律。例(3)“唯”字与例(1)同义,本应读平声,但是用在“平平仄平仄”律式的第三字,需借读上声以归仄。

3.蔣(蒋)

A、《广韵》即良切,平阳精,旧读 ji ng。B、《广韵》即两切,上养精,今读ji ng。“蒋”字义为:植物名,即菰,俗名茭白,平声。周代诸侯国名,又表示姓氏,上声。唐诗中平声义有时借用上声读。例如:

(1)应怜蒋生径,秋露满蓬蒿。(钱起《秋夜寄袁中丞王员外》,五律)

(2)自经梅雨长垂耳,乍食菰蒋欲折腰。(元稹《哀病骢呈致用》,七排)

(3)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五,七绝)

例(1)“蒋”字表示姓。“蒋生”指东汉的蒋诩,任兖州刺史,有廉名,后称病免官,隐居乡里,于舍前竹下辟三径,与故人游。后以“蒋生径”称隐者所居之处。“蒋”字用在“平平仄平仄”律式第三字,以上声归仄。例(2)“菰蒋”的“蒋”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四字,读平声。前二例“蒋”字各用本读合律。例(3)“蒋牙”即菰芽(“牙”通“芽”),“蒋”字本读平声,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六字,需借读上声。

4.長(长)

A、《广韵》直良切,平阳澄,今读 cháng。义为:两端距离大,与“短”相对,形容词;长久,形容词。B、《广韵》知丈切,上养知,今读zh ng。义为:年纪较大,与“幼”相对,形容词;首领,名词;生长,成长,动词。C、《广韵》直亮切,去漾澄,今读zhàng。义为:多余。“长”字三读义别,其中平声义偶尔借用上声读。例如:

(1)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李峤《中秋月二首》之一,五绝)

(2)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白居易《销暑》,五律)

(3)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七绝)

(4)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姚合《送邢郎中赴太原》,五律)

例(1)“长”字义为生长,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二字,是以上声归仄。例(2)“长”字义为多余,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四字,以去声归仄。例(3)“长城”的“长”义为距离大,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六字,读平声。前三例各用本读合律。例(4)“长”字依义也应读平声,但是用在“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四字,只能借读上声(以上声归仄)。

(二)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别,其中上声义偶尔借读另一类义项的平声。有“夭”字。

A、《广韵》於乔切,平宵影,今读 y o。义为:草木茂盛,美艳,形容词。夭夭:美盛貌,和舒貌,叠音词。B、《广韵》於兆切,上小影,旧读y o,今读y o。义为:夭折,短命早死,动词。夭矫:屈申貌,叠韵联绵词。例如:

(1)桃夭李艳清明近,惆怅当年意尽违。(罗邺《东归》,七律)

(2)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五十韵》,五排)

(3)孔穷缘底事,颜夭有何辜。(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五排)

(4)药销美禄应夭折,医过芳辰定鬼憎。(皮日休《卧病感春寄鲁望》,七律)

例(1)“夭”字义为美艳,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字,平声。例(2)“夭矫”的“夭”字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第四字,以上声归仄。例(3)“夭”字义为短命早死,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字,以上声归仄。前三例各用本读合律。例(4)“夭”字与例(3)同义,也应读上声,但是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六字,需借读平声。值得注意的是,“夭矫”“夭折”的“夭”字在唐代本读上声,今已改读平声,我们切不可把唐诗中此义的借读平声看作唐代的本读。

二、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或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兼义别中的借读

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或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兼义别类型中的借读分为三小类,共有17字。下面分类讨论。

(一)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或义同兼义别,其中该字的单读平声义偶尔用于律体中仄声位置,因不合律,需弃用本读平声,而借用其另一类义项的去声读来归仄,以求叶律。计有9字,即:正、興、要、調、縫、趣、并、教、相。

1.正

A、《广韵》之盛切,去劲章(照三),今读zhèng。义为:端正、公正,形容词;使正,即纠正,动词。B、《广韵》诸盈切,平清照三,今读zh ng。义为:通常指农历(夏历)每年第一个月(其中“殷正”相当于夏历十二月,秦正相当于夏历十月),名词。例如: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五律)

(2)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杜甫《宾至》,五律)

(3)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杜甫《元日示宗武》,五排)

(4)岁时当正月,甲子入初寒。(高适《同群公十月宴李太守宅》,五律)例(1)“正”字意义是(风向)端正,例(2)“正”字义为使正,即调理端正,分别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二字,“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字,都以去声归仄。例(3)“正月”的“正”字在律式“仄仄平平仄”中读平声。前三例“正”字都是用本读合律。例(4)“正月”是指秦正,即夏历十月;“正”字本读也是平声,用在律式“平平平仄仄”第四字,需借去声读来归仄。

2.興(兴)

A、《广韵》虚陵切,平蒸晓,今读x ng。义为:起、起来,产生、发动、创立,兴旺、昌盛,动词。B、《广韵》许应切,去证晓,今读xìng。义为:兴趣、兴致,名词。例如:

(1)昏旦倦兴寝,端忧力尚微。(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五律)

(2)剡色依然好,兴衰未可量。(殷尧藩《陆丞相故宅》,五律)

(3)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李白《送贺宾客归越》,七绝)

(4)吴兴耆旧尽,空见白蘋洲。(张籍《霅溪西亭晚望》,五律)

(5)师逢吴兴守,相拌住禅扃。(刘禹锡《赠别约师》,五律)

前二例“兴”字义为起来、兴盛,用在“仄仄仄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四和第一字,都读平声。例(3)“兴”字义为兴趣,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六字,以去声归仄。后二例“吴兴”为唐代郡名(“兴”字意义应是兴盛),例(4)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中,读平声,属本读;例(5)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中,属仄声,是借读去声(以去归仄)。

3.要

A、《广韵》於霄切,平宵影,今读 y o。义为:人的腰,名词,此义后作“腰”;引申为半路拦截,邀约、邀请,求取、要胁,动词。B、《广韵》於笑切,去笑影,今读yào。义为:要领、关键,名词;重要、显要,形容词;需要、想要,动词。例如:

(1)念我要多疾,开炉药许分。(刘得仁《题吴先生山居》,五律)

(2)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杜甫《寒食》,五律)

(3)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郭震《野井》,七绝)

(4)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杜甫《发白马潭》,五律)

例(1)、例(2)“要”字义为腰、邀约,都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三字,读平声。例(3)“要路”意思是重要的道路,“要”字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六字,以去声归仄。前三例“要”字都凭本读合律。例(4)“要”字与例(2)同义,本读为平声。仇兆鳌注为:“义从平声,读用去声。”即“要”字按此句律式仄声的需要,只能借用去声以归仄。

4.調(调)

A、《广韵》徒聊切,平萧定,今读 tiáo。义为:调和、协调,调试、演奏,调教、训练(野兽),调戏、嘲弄,动词。B、《广韵》徒吊切,去啸定,今读 diào。义为:调动、调迁,征调,动词;乐律、腔调,才情、才调,名词。例如:

(1)穆生时泛醴,邹子或调琴。(李峤《刘侍读见和山邸十篇……》,五排)

(2)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五排)

(3)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五律)

(4)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元稹《会真诗三十韵》,五排)

例(1)“调”字意思是调试、演奏,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四字,读平声。例(2)“调笑”原意是戏谑取笑,此指唐曲名;“调”字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三字,也读平声。例(3)“调”字义为曲调,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五字,以去声归仄。前三例“调”字都凭本读合律。例(4)“戏调”即调戏挑逗,“调”字与例(2)义同,本应读平声,但是为“仄仄平平仄”律式第二字仄声所限定,需借读去声以归仄。

5.縫(缝)

A、《广韵》符容切,平锺奉,今读 féng。B、《广韵》扶用切,去用奉,今读fèng。“缝”字义为:用针线缝合,弥合、补合,动词,平声;缝合之处,空隙,名词,去声。例如:

(1)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衣。(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五律)

(2)桂阴生野菌,石缝结寒澌。(郑巢《题崔行先石室别墅》,五律)

(3)闺夕绮窗闭,佳人罢缝衣。(孟浩然《寒夜》,五律)

例(1)“缝”字意思是用针线缝合,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四字,读平声。例(2)“缝”字义为缝隙,用在律式的第二字,以去声归仄。前二例“缝”字凭本读合律。例(3)“缝”字与例(1)同义,用在“平平仄仄平”律式第四字,需要借读去声来归仄。

6.趣

(1)岂曰趣名者,年年待命通。(刘得仁《晚步曲江因谒慈恩寺恭上人》,五律)

(2)从道趣时身计拙,如非所好肯开襟。(李咸用《寄所知》,七律)

(3)独钓春江上,春江引趣长。(戴叔伦《春江独钓》,五律)

(4)万法元无著,一心唯趣禅。(颜真卿《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准五律)

(5)风雅先生去一麾,过庭才子趣归期。(陆龟蒙《送羊振文先辈往桂阳归觐》,七律)例(1)“趣”字义为奔向、追求,例(2)“趣时”意思是追赶当前时势,以便符合时势要求;两例“趣”字在律式中都读平声。例(3)“趣”字义为情趣、趣味,在律式中以去声归仄。前三例“趣”字都凭本读合律。例(4)“趣禅”意思是参禅向佛,“趣”字意义与例(1)相同,例(5)“趣”字意义也是趋向、奔往,这两例的“趣”字用在律式中都是以去声归仄,属平声义的借读。

7.并

A、《广韵》府盈切,《集韵》卑盈切,平清帮,今读b ng。B、《广韵》卑政切,去劲帮,今读bìng。义为;合并、兼并,同时具有,动词;一并、共同,副词。诸义有平去两读(平声为常读)。又并州,三国至初唐所设置,地域以今山西太原市为中心,唐诗中多指太原;此“并”字只读平声,“并”字具有平去义同兼平声一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其中单读平声义偶尔借读去声来叶律。例如:

(1)式宴歌锺合,陈筵绮绣并。(李绅《到宣武三十韵》,五排)

(2)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元稹《度门寺》,五排)

(3)少年流落在并州,裘脱文君取次游。(薛能《并州》,七律)

(4)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姚合《送邢郎中赴太原》,五律)

前二例“并”字义为合,用在“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五和第三字,一平一去(以去归仄),显示平去义同。后二例“并州”的“并”字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平仄”律式的第六和第三字,一平一仄。此仄声实为去声,属于平声义的借读。

8.教

A、《广韵》古肴切,《集韵》居肴切,平肴见,今读ji o。B、《广韵》古孝切,《集韵》居效切,去效见,今读jiào。义为:传授知识或技能,动词,有平去两读;令、使、让,动词,平声;教育、教导,告诉,动词;文告,宗教,名词;此动、名义都读去声。“教”字具有平去义同和平去义别的音义关系。其中“令、使、让”义只有平声一读,在唐诗中偶尔借读去声。例如:

(1)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七绝)

(2)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王建《霓裳词十首》之五,七绝)

(3)迹为无心隐,名因立教传。(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五排)

(4)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七绝)

(5)草浓延蝶舞,花密教莺啼。(罗隐《早登新安县楼》,五律)

前二例“教”字义为传授,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三和第二字,一平一去(以去声归仄),显示平去义同。例(3)“教”字义为宗教,此指佛教,用在“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四字,以去声归仄。例(4)“教”字意思是使、让,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二字,平声,与例(3)显示平去义别。例(5)“教”字与例(4)同义,用在“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三字,以去声归仄,属平声义的借读。

9.相

A、《广韵》息亮切,去漾心,今读 xiàng。B、《广韵》息良切,平阳心,旧读xing。义为:仔细看、审察,动词,有平去两读(去声为常读)。辅助、帮助,动词;相貌,宰相,主持典礼的人,名词,去声。互相,或单指动作受事者,副词,平声。“相”字具有平去义同兼平去义别的音义关系,其中单读平声的义项偶尔借用去声读。例如:

(1)地偏多育蛊,风恶好相鲸。(宋之问《入泷州江》,五排)

(2)相马知何限,登龙反自疑。(高适《奉酬睢阳路太守见赠之作》,五排)

(3)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五律)

(4)多病却疑天与便,自愚潜喜众相欺。(李咸用《和友人喜相遇十首》之四,七律)

(5)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二,七绝)

前二例“相”字义为仔细看,用在“仄仄仄平平”和“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四和第一字,一平一去(以去声归仄)。例(3)“相”字义为宰相,去声。例(4)、例(5)“相”字是副词,表示单指动作的受事者(我),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律式的第六和第五字,一平一去(以去归仄);平声属本读,去声属平声义的借读,《全唐诗》注此为入声,失据。

(二)一字平去义别,或一字平去义同兼去声一读义别,其中单读去声的义项偶尔用在律式中的平声位置,因平仄不合,需弃用本读去声,而借用他义的平声来叶律。计有“中”“占”“爭”“乘”“濺”“稱”燒”等7字。

1.中

A、《广韵》陟弓切,平东知,今读 zh ng。B、《广韵》陟仲切,去送知,今读zhòng。义为:里面、中间、中央,半,方位名词,平声;射中目标,符合,适应,遭受,动词,去声。其中去声义“遭受”偶尔借用他义的平声来叶律。例如:

(1)魏武中流处,轩皇问道回。(张九龄《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五排)

(2)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杜甫《雷》,五律)

(3)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白居易《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七律)

(4)北阙上书冲雪早,西陵中酒趁潮迟。(方干《送王霖赴举》,七律)

(5)林花落处频中酒,海燕飞时独倚楼。(戴叔伦《寄司空曙》,七律)

(6)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五律)

例(1)“中流”意为水流的中央,例(2)“中宵”意为半夜,两例“中”字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三字,读平声。例(3)“中第”意为符合科举考式标准,“中”字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五字,以去声归仄。例(4)“中酒”意为遭受酒毒而醉,“中”字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三字,以去声归仄。“中”字以上用法显示平去义别。例(5)“中酒”的“中”字与例(4)同义,本读去声,但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第六字,需读平声,属借读。例(6)“中圣”意思同“中酒”,“中”字本读去声,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四字,也需借读平声。

2.占

A、《广韵》职廉切,平盐章(照三),今读zh n。义为:用龟甲或蓍草占卜,预测、估计,动词。B、《广韵》章艳切,去艳照三,今读zhàn。义为:口授,又据有、占有,动词,后作“佔”。“占”字去声义“据有、占有”偶尔借用平声读。例如:

(1)愁占蓍草终难决,病对椒花倍自怜。(刘长卿《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七律)

(2)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孟浩然《田家元日》,五律)

(3)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张谓《官舍早梅》,五律)

(4)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七绝)

例(1)“占”字义为占卜,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二字,读平声。例(2)“占”字义为预测,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三字,也读平声。例(3)“占”字义为占据、占有,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四字,以本读去声归仄。以上三例显示“占”字平去义别。例(4)“占”字与例(3)义同,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七字,需借读平声。

3.爭(争)

A、《广韵》侧茎切,平耕照二,今读zh ng。义为:争夺、争斗,竞争、争抢,辩论,动词;怎么,表反问的代词。B、《集韵》侧迸切,去诤照二,今读zhèng。义为:规谏、谏诤,动词,后作“諍”(诤)。“争”字去声义偶尔借用平声读。例如:

(1)废邑狐狸语,空村虎豹争。(杜甫《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五排)

(2)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李嘉祐《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五律)

(3)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题峡中石上》,七绝)

(4)廷争酬造化,朴直乞江湖。(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五排)前三例“争”字意义依次是争斗、竞争、怎么,用在“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中,都读平声。例(4)“廷争”意思是在朝廷上向皇帝极力规谏。“争”字本读去声,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二字,需借读平声。仇兆鳌注曰:“义从去声,读用平声。”这是正确的。

4.乘

A、《广韵》食陵切,平蒸床三,今读chéng。义为:驾、乘坐,登、凭借,趁、升,动词。B、《广韵》实证切,去证床三,今读shèng。义为:车辆,又指马,名词;又表示车辆的单位,名量词。“乘”字去声义“车辆”偶尔借读平声。例如:

(1)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之二,七绝)

(2)惨淡风云会,乘时各有人。(杜甫《谒先主庙》,五排)

(3)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刘禹锡《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七律)

(4)万乘度荒陇,一顾凜生风。(张九龄《奉和圣制过王濬墓》,五排)

(5)玉乘迎大客,金节送诸侯。(王维《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五排)

(6)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杜甫《巴山》,五律)

前二例“乘”字义为乘坐、趁,在律式中都读平声。后四例“乘”字同义,都表示车辆,名词;词语“万乘”“玉乘”“乘舆”都指代皇帝,其中例(3)“乘”字用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二字,以本读去声归仄。而例(4)、例(5)、例(6)“乘”字用在“仄平仄平仄”拗律第二字和“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正律的第二、第一字,都读平声,属去声义的借读。

5.濺(溅)

A、《广韵》子贱切,去线精,今读 jiàn。义为:液体迸射,动词。B、《广韵》则前切,平先精,今读ji n。义为:“溅溅”,叠音词,水疾流貌,又流水声。“溅”字去声义“迸射”偶尔借读平声。例如:

(1)映沙晴漾漾,出涧夜溅溅。(刘长卿《安州道中经浐水有怀》,五律)

(2)溪草落溅溅,鱼飞入稻田。(法振《陈九溪中草堂》,五律)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五律)

(4)翦渡归来风正急,水溅鞍帕嫩鹅儿。(李馀《寒食》,七绝)

(5)濯锦桃花水,溅裙杜若洲。(李商隐《拟意》,五排)

例(1)“溅溅”表示流水声,例(2)“溅溅”由形容水疾流貌转为指代疾流的水;两例的“溅溅”在律式中都读平声。例(3)“溅”字义为(泪水)迸射,用在“平平平仄仄”律式的第四字,以本读去声归仄。后二例“溅”字与例(3)同义,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二和第一字,需弃用本读去声,而借用平声读来叶律。

6.稱(称)

A、《广韵》处陵切,平蒸穿三,今读ch ng。义为:衡量物体的轻重,举、推举,称扬、称颂,叫、叫作,动词。B、《广韵》昌孕切,去证穿三,旧读chèng。义为:衡量物体重量的器具,名词。今又读chèn,义为:适合、符合、相当,动词。“称”字去声义偶尔借用平声读。例如:

(1)魏国君王称象处,晋家蕃邸化龙初。(李乂《享龙池乐第八章》,七律)

(2)自知顽叟更何能,唯学雕虫谬见称。(杨巨源《酬崔博士》,七律)

(3)词人求作称,天子许和羹。(刘得仁《上翰林丁学士》,五排)

(4)缠臂绣纶巾,貂裘窄称身。(司空曙《观猎骑》,五律)

(5)细草偏称坐,香醪懒再酤。(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饮》,五律)

例(1)“称”字义为衡量物体重量,用在律式中读平声。例(2)“称”字义为称扬,用在律式中也读平声。例(3)“称”字指秤,用在律式中读去声(以去归仄)。例(4)、例(5)“称”字意思都是符合、适合,在前例“平平仄仄平”律式中用本读去声,在后例“仄仄平平仄”律式中用平声,属于去声义借用平声读。

7.燒(烧)

A、《广韵》式招切,平宵审三,今读sh o。B、《广韵》失照切,去笑审三,旧读shào。义为:燃烧、焚烧,烘烤、照耀,又指放火烧野草以肥田,动词;诸义平去两读。转指野火,名词,只读去声。“烧”字具有平去义同兼去声一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其中单读去声的义项偶尔借用平声读。例如:

(1)牢落新烧栈,苍茫旧筑坛。(杜甫《王命》,五律)

(2)渔舟胶冻浦,猎火烧寒原。(王维《酬虞部苏员外过蓝田别业……》,五律)

(3)贳酒宜城近,烧田梦泽深。(戴叔伦《汉南鱼方评事》,五律)

(4)蓝坞寒先烧,禾堂晚并舂。(许浑《岁暮……题峡山寺四首》之四,五排)

(5)寒林远路驿,晚烧过荒陂。(张籍《留别江陵王少府》,五律)

(6)渔滬拥寒溜,畬田落远烧。(戴叔伦《留别道州李使君圻》,五律)

例(1)(2)“烧”字义为焚烧,用在“仄仄平平仄”和“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四和第三字,一平一去(以去声归仄)。例(3)(4)“烧”字意思是放火烧野草以肥田,用在律式中也是一平一去。例(5)(6)“烧”字义指野火,用在“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二和第五字,一去一平。此平声属去声义的借读。

(三)一字平去义别,唐诗中平声义偶用去声读,去声义又偶用平声读,形成两类义项互借音读的特殊现象,只有一个“判”字。

A、《广韵》普半切,去换滂,今读 pàn。义为:剖分,引申为分离,区分,评判、判断,动词。B、《广韵》普官切,平桓滂,旧读p n。《广韵》、《集韵》此音收“拌”字,未收“判”。义为:舍得,豁出去,动词。唐诗中此义多用“判”字,用“拌”字只有一例。“判”字平去义别,平声义是“拌”的通假。“判”字去声义偶尔借用平声读,平声义又偶尔借用去声读。例如:

(1)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阎朝隐《奉和登骊山应制》,五绝)

(2)可怜病判案,何似醉吟诗。(白居易《诏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咏所怀》,五排)

(3)岂藉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饮醉如泥。(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七律)

(4)穷达都判了,休闲镊白髭。(许棠《写怀》,五律)

(5)亦知自惜难判割,犹胜横根引出栏。(王建《乞竹》,七绝)

(6)已判猿催鬓先白,几重滩濑在秋天。(陈陶《上建溪》,七律)

例(1)“判”字义为剖分,用在“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五字,以本读去声归仄。例(2)“判”字义为评判、判决,意指官员批阅公文,处理政务,用在“仄平仄仄仄”律式的第四字,也是以本读去声归仄。例(3)“判”字表示舍得、豁出去,用在“平平仄仄仄平平”律式的第二字,用本读平声。例(4)“判”字与例(3)同义,在律式中也读平声。例(5)“判割”意为分割,用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律式的第六字,需读平声,属去声义的借读。例(6)“判”字义为舍得,用在“仄仄平平仄平仄”律式的第二字,属仄声,需以去声归仄,属平声义的借读。

叁 唐诗字音借读问题存疑

上文我们对具有平上或平去两读而义别的22个单字在唐诗律体中的借读问题进行了论证,所得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尚有2字的借读存在疑问,值得探讨。

1.枇

A、《广韵》房脂切,《集韵》频脂切,平脂并,今读pí。注义:枇杷,果木,冬花夏熟。B、《广韵》卑履切,上旨帮,旧读b。义为:古代祭祀时用的大木匙。C、《广韵》毗至切,去至并,旧读bì。义为:篦子。据此,“枇”字有平上去三读而义别。唐诗中只用于“枇杷”一词,共有8例,其中读平声有7例,表示仄声有1例。例举如下:

(1)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杜甫《田舍》,五律)

(2)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谿野枇杷。(白居易《山枇杷》,七律)

例(1)“枇杷”的“枇”字用在“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一字,必读平声。例(2)“枇”字用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律式的第六字,必用仄声,无疑属于借读。由于唐诗中尚未发现“枇”字上声义或去声义的用例,因此无法断定此处是借用上声读还是去声读,只能存疑,以待新发现。

2.予

(1)逐客寒前夜,元戎予厚衣。(贾岛《谢令狐绹相公赐衣九事》,五律)

(2)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孟浩然《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五律)

(3)十年江海隔,离恨子知予。(包佶《岭下卧疾寄刘长卿员外》,五排)

(4)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张柬之《大堤曲》,五古)例(1)“予”字义为赐予,用在“平平仄仄平”律式第三字,是以上声归仄。例(2)、例(3)“予”字义为“我”,分别作主语和宾语,用在“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律式第三和第四字,都读平声。例(4)“予”字也指“我”,作宾语,用在五古诗的句尾作韵脚,同“女、炬、许”三字相押韵,都属上声语韵字。

由此看来,“予”字表示“我”,读平声,属本读;而读上声是否属借读,还是另有所本,需作考察分析。

唐诗中表示“我”的“予”字用作主语、定语时,全都读平声,用作宾语如“起予”“徯予”“跂予”“知予”“问予”等词语中的“予”字也全都读平声,只有6例“愁予”中作宾语的“予”字全以上声在五古诗中押韵。表示“我”义的“予”字并不具有平上两读,唐诗“愁予”的“予”读上声大概源自前人。《诗经》中“予”字押韵11例,其中给予义5例(如《干旄》:“彼姝者子,何以予之”),第一人称义6例(如《正月》:“载输尔载,将伯助予”),都以鱼部上声字押韵。《楚辞》中“予”字用韵9次,都表示第一人称,以鱼部上声字押韵。其中《湘夫人》第一节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韵脚字是鱼部上声字“渚”“予”“下”。从西晋至隋,人称代词“予”在诗中押韵共有6例。其中西晋至梁共有5例,“予”字都以上声语韵字押韵;隋朝有1例,“予”字以平声鱼韵字押韵(杨广《赐牛弘诗》:“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予。”韵脚字是“书”“予”“虚”“初”“居”)。人称代词“予”前期是读上声,隋唐时已转读平声,这说明《广韵》把“予”字的“我”和“给予”二义按平上义别作注,是有依据的,而唐人单把“愁予”的“予”字又按上声来押韵,并非唐时的实际音读,大概是仿用《诗经》《楚辞》的上声读。如果这也算借读,那是借读上古的上声读。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还有待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平声仄仄字义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行唐方言平声调值分析
偶感
学诗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一三五不论”之我见
绝和决
燥、躁、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