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铁道游击队》影视剧改编中的儿童形象探析

2019-06-11 05:53李梦怡
参花(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改编

摘要:《小铁道游击队》是刘知侠于1959年出版的一部围绕革命岁月而创作的儿童抗战题材的优秀作品,被改编为三个版本的《小小飞虎队》。本文将从《小铁道游击队》影视改编中的主要儿童形象、影视改编中环境氛围营造的作用、《小小飞虎队》改编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对儿童题材战争剧影视改编的启示等角度进行研究对比,探讨如何制作出更好的儿童抗战剧。

关键词:《小铁道游击队》 儿童形象 改编

一、《小铁道游击队》影视改编中的主要儿童形象

(一)机智果断而又叛逆的队长虎子

虎子是这个小英雄团体的领导人物,是孩子们的队长。作为队长,虎子具有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作为小飞虎队队长,虎子总是在想尽办法打鬼子,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打胖鬼子。虎子机智地设下陷阱,带着一群孩子拿着家伙,准备等胖鬼子跌倒之后就冲上去教训他。陷阱的设计和时机的把握需要机智与行事果断。作为一个孩子,能考虑到这样周全的计划,可以说充分体现出虎子机智果断的行事风范。

(二)笨拙憨厚而坚韧侠义的大壮

《小铁道游击队》中的小朱就是后来《小小飞虎队》中的大壮。小朱有些拳脚功夫,性格鲁莽,呈现出的是“很像鲁汉的性格”“容易很快地举起他的拳头,准备用力地向对方的胸口打去。”而在《小小飞虎队》中,大壮则成了笨拙憨厚而坚韧侠义的儿童形象,将大壮的弱点扩大化了。这样的处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具亲和力,也使得影视剧达到更好的效果,充分体现出大壮憨厚、善良的性格特点。

(三)纯真机灵而稚气胆小的小银

小银也是小飞虎队中相对重要的儿童形象,具有稚气胆小的特点,也是这三个主要儿童形象中年龄最小的。《小铁道游击队》中对小银的形象塑造只体现了胆小这一点,到《小小飞虎队》中,小银这个人物形象性格变得更加丰富,其中作为性格弱点的胆小也被扩大了。增添了小银尿床、遇到敌人吓得尿裤子、报名参加小飞虎队时紧张得尿裤子等情节,充分体现了小银稚气、胆小的特点,符合人物形象年龄段的性格特征。

二、影视改编注重营造环境氛围,烘托儿童形象

(一)社会现实为人物形象的塑造烘托了压抑的社会氛围

《小铁道游击队》作品中描述的游击队深入群众,与群众里应外和拿情报,在敌后灵活作战,并凭借对地形及铁道的了解奋勇杀敌。《小铁道游击队》就是根据这种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铁道边上,围绕着游击队的英勇作战与小飞虎队的机智助力讲述,真实地还原了当时民众的生活风貌以及飞虎队抗日战斗的环境。剧中对于枣庄风景、人们日常生活都有许多展现,可以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

(二)家庭环境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温情氛围和阻碍作用

在《小铁道游击队》中几乎没有对三个小主人公家庭关系的描写,整个故事只写了他们克服自身弱点、成功完成任务的过程。《小小飞虎队》弥补了这一缺陷,增加了三个孩子的家庭关系,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都是温馨和睦的,这样的家庭环境设置使得小飞虎队的家庭氛围总体还是和煦温暖的。与《小兵张嘎》等影视剧相比,《小小飞虎队》三人所进行的活动不带有浓重的来自家庭的仇恨色彩,主要的动力是中国人民受日本鬼子侵略的国恨和他们对于所承诺之事必定要完成的坚定信念。

三、《小小飞虎队》改编的成功之处

(一)逐步成熟的战争观

战争观,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我国在抗战胜利、解放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正义战争观和人民战争观在20世纪下半叶是占主导地位的,都体现着英雄的伟大与正义的战争胜利的必然性。1980年之后,国内战争类作品开始朝着多角度地思考战争的方向过渡,冷静地多方反思战争给人的情感与命运带来的影响,展现出了逐步成熟的战争观。

(二)对儿童形象过度成人化的纠正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许多“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人们对过去战斗的怀旧情绪与对战斗胜利的喜悦使得文学塑造出的人物呈现模板化、类型化的特点。《小小飞虎队》对于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进行了纠正。首先,主要的人物形象都是儿童,而且小飞虎队无论是作战能力,还是心理素质都只是普通小孩子的水平,在作战能力方面,大壮、虎子和小银中只有虎子还有些拳脚功夫;在性格特点方面,小银在面临紧张局面的时候吓得尿裤子,大壮在关键时刻总是放屁坏事,要传达给飞虎队的短短的情报也总是记不住。他们的形象都有着孩子身上应有的胆小、笨拙和幼稚的特点,与英雄式人物相去甚远。这恰恰是儿童天性的真实体现,是符合人物形象年龄段特点的,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对过度成人化的儿童形象趋势进行了纠正。

四、《小小飞虎队》改编的不足之处

(一)过度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小小飞虎队》的三个版本对战争残酷性的展现都谈不上适度,其中1995年版《小小飞虎队》是对战争残酷性展现最多的,虽然贴近真实,但是过度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性,作为以儿童为主要观众的电视剧来说过于沉重。毕竟是以儿童为观看主体的影视剧,战争残酷性的展现可以适当调低一些,比如考虑儿童的接受度。作为主角的儿童形象最好不要有死亡的情节,留有悲剧性但扑朔迷离的情节会更好一些。

(二)过度贬低敌人以突出娱乐性

《小小飞虎队》三个版本仍然存在着对于敌人的过度贬低化处理。许多抗战剧中对英雄的拔高总是伴随着对敌人的贬低,尤其在儿童战争剧中,小主人公们稍微用些小计策就耍得鬼子团团转,鬼子的形象总呈现出笨拙、愚蠢的特点。这种过度狂欢化的风格可以带给观众打败敌人的刺激感和愉悦感。《小小飞虎队》在这一方面还没有明显改变,比如胖鬼子又爱吃又懒惰,看到危机的时刻却站在那里傻笑;抓走大壮等人的日本军官像蜥蜴一样吃掉小银作为武器的虫子等。

五、《小小飞虎队》对儿童题材战争剧影视改编的启示

(一)处理好迎合时代潮流与尊重原著的关系

尊重原著,主要体现在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及人物形象特点、叙事方式与抒情风格和基本主题要尽可能地与原著相符。比如《小小飞虎队》从原作到影视改编主要小主人公没有变化,整体的形象特点也几乎不变,只是“扁形人物”到“浑圆人物”的变化,基本主题也沿用儿童抗日的主题,影视改编与原作一样都没有让儿童形象参与到战场上去。此外,尊重原著,对于战争题材作品其实也是要最大程度地贴近历史、贴近现实,尊重战争历史。

(二)塑造人物形象要突出艺术的真实性

文学形象要体现出真实性。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人在性格等方面一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在影视作品中,以儿童的战斗能力和心理素质为评判标准,看儿童形象塑造得是否具备真实性,能否拉近影视剧与受众的距离,真正体现了抗战的群众性。大壮、虎子和小银三人都没有直接加入战斗,因为他们的作战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只是普通孩子的程度。

(三)处理好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娱乐性与战争残酷性的关系

电影艺术是集审美性、娱乐性、思想性、教化性等为一体的大众性艺术样式,娱乐性元素适应了大众对娱乐活动的内在需求。可近些年抗日剧大量出现,抗日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易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且消费文化风行,影视剧追逐经济利益,出现了许多过度娱乐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杜山.试论“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原则[D].南昌:南昌大学,2008(05).

[2]袁奕.中国大陆儿童战爭题材电视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03).

[3]朱群.中国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04).

[4]杨琪.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热播抗日题材电视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05).

(作者简介:李梦怡,女,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史研究)(责任编辑 蔡慧玥)

猜你喜欢
改编
初试改编幼儿戏剧的文本样式
解读《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网络小说改编的现实意义
浅析话剧改编中的中国式喜剧
宋元南戏“明改本”研究之回顾和检视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