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地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019-06-11 11:31张琪
音乐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创作群众音乐

张琪

艺术作品与纸媒出版都有它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其精神与特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时代的载体。《音乐生活》紧随时代发展,折射出最真实的作品同时与社会共同发展成为人们艺术生活的导向。它体现了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内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发展方向。爱国为民、继承传统、兢兢业业、艰苦朴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都是对时代精神最好的体现。《音乐生活》作为一本反映时代的综合性音乐刊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方向紧随时代脉搏,它的出版受到了社会成员普遍认同与接受。同时它也体现了时代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音乐生活》其前身是《东北新歌选》从1952年创刊以来,围绕着东北地区人民的现实斗争生活和群众音乐生活上的需要,团结并依靠了广大词曲作者,出版了49期(内增刊5期)介绍了歌曲624首。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要,鼓舞和推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是,由于《东北新歌选》的方针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群众在音乐上日益丰富的多方面需求。《音乐生活》月刊,便适应了客观的需要,在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从而诞生。从1957年1月创刊到1981年1月,这100期以来《音乐生活》经历了许多坎坷,但仍以顽强的姿态挺过了办刊的困难期。

《音乐生活》是一本具有综合性、革命性、艺术性的刊物。其音乐内容较为丰富,在歌曲方面,民族风格和作品的多样性为刊物特色,包括歌曲创作、民歌改编、民族戏曲选曲、民族器乐曲、舞曲、儿童歌曲、同时还增设音乐知识栏目、理论文章评論、活动音讯等。本文拟从创作理念、民族音乐发展、培养人才建立创作队伍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从而展现《音乐生活》1—100期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的主要特征。

一、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创作理念

建国初期,全国文艺界在深入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同时,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作为文艺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此时《音乐生活》创刊不久,发表的文章有《毒草必须党来铲除》(唐纪)《音乐事业必须党来领导》(劫夫)等,创作的歌曲有《永远跟着共产党》(竹风)《我在祖国的大地上》(李巨川)等。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后,党和国家对于现行的文艺方针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试图通过调整来进行文艺创作,重新认真贯彻和落实“双百”方针。1958年,我国人民正面对着空前未有的新形势——社会主义经济与建设大跃进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劳动人民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在各个战线上以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这种盛况空前的繁忙景象中,词曲作家们纷纷投入到群众歌曲的创作中来,广泛创造与传播社会主义新音乐。同时这一时期,音乐工作者为“群众歌咏”活动而努力,举国上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人到农民,大大小小的“群众歌咏”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像雨后春笋般开遍每个角落。据统计在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中《音乐生活》发表的群众歌曲共534首,其中歌唱“大跃进”的作品有400余首。如《大跃进游行歌》(安波词曲)、《东风颂》(鲁丁词曲)、《合作社的收成就是多》(鸿明词曲)、《鼓起干劲》(柴钰词曲)、《向先进水平看齐》(安波词曲)等。音讯报道组织工人、农民词曲创作14次。报道“群众歌咏”活动消息达48条。同时还有旅大举办第九届“群众艺术活动周”,东北音专下乡歌唱大跃进,沈阳市举办职工歌咏比赛活动周等活动。

这一时期在音乐创作理念上音乐家们秉承:1、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必须与时代结合起来,内容应着重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宣扬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必须是优美、健康、能鼓舞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应该是民族化、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2、把演出活动与劳动锻炼结合起来。多到群众中进行演出,将好的群众歌曲传播下去,在大多数群众不识谱的现状下,做好普及工作,并从中摸索出一条使音乐艺术与广大工农兵结合起来的道路。使专业院校、团体以及音乐家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音乐作品。3、下乡到群众中去教歌及作辅导工作,不仅是对群众有益对加强专业工作者的群众观点,与劳动人民同呼吸,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这一点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时期创作歌曲代表有《革命人》(王石路曲)、《咱们这山区有奔头》(曲勃曲)、《东风压倒西风》(成敦词曲)、《翻天覆地十五年》(安波词曲)、《蝶恋花》(劫夫曲)、《万水千山只等闲》(安波词曲)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辽宁音乐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从辽宁籍的一些音乐家身上就能找到时代精神的缩影。音乐家劫夫先生在他创作的群众歌曲中以及发表过的关于群众歌曲创作的文章中就曾多次谈到创作的方向问题,即歌曲创作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音乐家丁鸣在介绍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与共青团、辽宁省委宣传部向城乡群众推荐的三十余首“大跃进”群众歌曲时,也对辽宁音乐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要求,在音乐创作中音乐活动要跟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大跃进展开。这一时期很多音乐评论家在音乐评论文章中也都强调了“音乐必须为工农兵服务”。这些观点的发表都能体现党的文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根植民族音乐发展,继承民间音乐传统

在《音乐生活》创刊的发刊词中,劫夫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写到:“浓郁的民族风格为刊物的特点。在《音乐生活》中要重视发表民族风格特别浓厚的创作歌曲、说唱、戏曲选曲和短小的器乐曲,要重视向读者介绍中国古代及民间固有的歌曲、乐曲和有关民族的音乐知识,为刊物的特点,这是十分必要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民族风格及传统在当时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体现了民族的精神,同时也是《音乐生活》的办刊宗旨之一。

在对《音乐生活》100期的整理和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民族民间音乐知识及民族器乐作品的改编、戏曲的介绍、民俗知识的扩展、民间音乐的创作连载等在期刊中都占据了一定数量的篇幅。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我国民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民间音乐,都是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中产生的,它们忠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精神面貌。过去劳动人民虽然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可是在民间音乐中人民总是其中的主人,他们表现了惊人的智慧,美好善良的品德和能改造一切的魄力。像陕北民歌《揽工调》《兰花花》,都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反抗和控诉。如今人民当家作主,艺术真正的归还给人民。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创作了成千上万的新民歌、新说唱、新戏曲和新乐曲等。以此来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以及崇高的理想。

在《音乐生活》中许多民歌作品耳熟能详《新货郎》《回娘家》《瞧情郎》《王二姐思夫》《百花齐放朝太阳》都是有地域特色的东北民歌代表。这些民歌真实的表现生活、还原生活、贴近老百姓,运用东北民歌音调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口味,同时到农村到基层去体验生活,并受到百姓喜欢并传唱。如《回娘家》是辽南一代的民歌。这首作品生动的反映了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社员多彩的生活。《回娘家》是一首叙事体的民歌曲调选用了传统东北民歌《八出戏》作为基调。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和现实中的情景做了些改动增进了音乐的明快感。歌词处理上也借鉴了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既简略的叙述又细腻的刻画,使人的内心活动更好的展示,情节也变得绘声绘色。

东北大鼓一直是东北地区尤其是沈阳地区兴盛的民间说唱艺术,简朴、明快,唱腔紧凑、激昂、节奏变化丰富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在《三女夸英雄》《渔夫恨》等唱段中其音乐形式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想调”中由于力度的加强,从而产生了悲中有愤的性能,演唱上,借鉴、吸收了评剧唱法和其它民族唱法声音明亮宽厚的特点,改变了东北大鼓那种充满鼻音、哼哼唧唧的传统唱法,因此在当时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说唱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在两个发面有所革新和突破:一是在传统曲目的整理上,其中包括演唱的方法和歌曲内容以及唱腔与伴奏;二是在创作的内容上多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和音乐速度上也做了重要的革新。例如单弦《渡乌江》《三呼万岁》,京韵大鼓《罗盛教》《黄继光》等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生动活泼、热情洋溢的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说唱这一形式突破了以往的旧手法、旧形式,发挥了创造精神。而这一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代表人物。如;韩启祥、郭文秋等,他们增加了伴奏音乐,又增加了打击乐器,丰富了说唱音乐的表现形式。

民族器乐在时代的发展中也不断的突破与革新,使民族风格更加显著。《江河水》是一首具有浓厚东北地方特色的双管独奏曲,黄海怀将它移植成二胡曲,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就采用了它的音调,使这首乐曲流传得俞加广泛,《江河水》以其悲愤、激昂的音调,展示了劳苦大众对于旧社会统治阶级的憤慨,乐曲音调凄楚悲切,音乐形象生动感人,深受人们喜爱。刘天华的《光明行》《空山鸟语》《病中吟》等二胡独奏曲目也曾在《音乐生活》民间音乐类栏目里有所体现。在器乐作品中,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瞿维的钢琴曲《花鼓》,马思聪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马可的管弦乐曲《陕北组曲》等。此外,对东北大鼓等说唱艺术、民间戏曲、也有介绍,如:《三女夸英雄》《渔夫恨》豫剧作品《西厢记》等。其中还有专门介绍民族乐器改良的文章《辽宁改良民族乐器的成果》(陈崇1959.6)这些浓郁的代表民族的音乐都是《音乐生活》发扬和继承民族音乐的有力证明。我国民族音乐存在着多民族、多层次、多风格、以及多种体裁。民族音乐是我们音乐文化的瑰宝,我们应将民族艺术充分发挥,最大程度的保护和继承它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让民族艺术和深广久远的民族文化以它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引领着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三、积极建设专业音乐队伍,全面开展音乐各项事业

1959年,对于新中国成立已有十个年头。辽宁省音乐事业也已经出现了一片繁华的景象。1958年东北音专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它是一所正规的音乐专业院校,开设作曲、声乐、钢琴、管弦、民族器乐专业。另外还设有一所音乐中学——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同时还有辽宁歌舞团、前进歌舞团、辽宁艺术人民公社歌舞团、沈阳评剧院等,其中还包括两个西洋管弦乐队,三个民族乐队。而业余的乐队、合唱队更是星罗棋布,洒遍全省的每个工厂、矿山、街道与每个农村生产大队。这些专业与业余队伍在不断的壮大。在创作人才培养上,不光是专业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工厂、矿山的工人,有来自农村的农民。对于他们创作歌曲,已经不是稀罕事了,在歌咏运动展开时,他们的作品就在其中。在创作上,省内的创作家们已经不限于群众歌曲与民歌了,“协奏曲”“歌剧”“大合唱”“民族管弦乐曲””新说唱”等都是创作范围内的。这些新成绩的取得都是坚持了“音乐必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正确指示。列宁曾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的最深的根源,是出自广大劳动群众的最底层,它应该为这些群众所了解。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对于提高创作水平,培养人才力量,建立创作队伍音乐工作者在以下几点上做出了努力1、加强音乐知识与文艺理论学习,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加强音乐知识与音乐技术的掌握与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3、加强生活上的学习,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保持思想上的亲密联系。4、加强艺术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术。

培养人才力量,建立创作队伍对我们辽宁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1959年,我省就曾多次举办大大小小的歌曲创作笔会,不仅各专业院团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参加,来自工人和农民组成的业余作者也是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排头兵。据《音乐生活》报道1959年1月辽宁省召开全省群众文艺创作大会。会上交流了业余创作者的体会和经验,提出了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工人代表提到:“业余创作中由于缺乏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方面的知识,对于歌曲只能唱不能写,心理想的很美的调子,一写出来就走样了”对于这一问题专业音乐工作者就曾表示,可以下基层辅导业余创作者有关音乐创作的知识,或者由业余创作者哼唱曲调,音乐工作者负责整理记录。这样不仅好的音乐保留了下来,同时又极大地鼓舞了业余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更有效的培养创作人才,充实创作队伍。通过互帮互助,共同配合,专业下基层,基层配合专业的业务开展,上下一心为歌曲创作,我省的歌曲创作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1979年1月到1981年1月这25期的《音乐生活》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伟大号召,以及随后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大大促进了音乐界的思想解放,鼓舞著广大音乐工作者勇敢的冲破禁区,使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出现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

音乐上不但由下而上地逐级选拔和群众不记名投票两种方式,评选出一大批优秀歌曲,而且还进行了全国解放以来第一次交响乐作品评选,奖励了一批优秀交响乐作品。

歌曲创作方面,抒情歌曲得到空前发展。这一时期,歌曲创作的突出特点是歌曲作家们特别注重加强歌词的艺术形象性和充分发挥曲调的抒情性。但在歌曲创作的取材方面也存在对重大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看法。假如在歌曲创作中,没有社会主义时代的最强音,只有一些供人赏心悦目的东西,音乐就会处于摆设地位,没有实在价值,这对于今天我们的音乐创作也是应该铭记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扎实中发展,具有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人新事也在不断涌现,歌曲创作应当注意摄取那些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题材,反映时代的新风貌,起到它应有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在音乐理论方面,理论工作者思想空前活跃,争鸣空前热烈。遵循着音乐艺术规律和多年来的社会实践,独立自主的分析认识各种音乐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音乐问题的讨论,总有不同意见的互相争论,几乎没有一个问题的讨论统一于一种意见为最后结论。这充分贯彻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结语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指导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也是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根本。《音乐生活》前100期正是坚定不移的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为我们今天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文艺事业的发展和音乐建设提供了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然而,这一时期在文化市场上出现了传播庸俗低级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屡禁不绝,造成严重的精神污染,毒害人们的灵魂,腐蚀青少年一代。这些“精神鸦片”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与人民意愿背道而驰的。可见一本刊物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遵循音乐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才能推动音乐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创作群众音乐
Jazz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音乐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音乐
秋夜的音乐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