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交响乐中的体现

2019-06-11 11:31王慧
音乐生活 2019年2期
关键词:曲式交响乐乐章

王慧

原创交响乐《盛京故事》是依托辽宁沈阳地域文化为素材的交响乐作品,共分为“沈阳故宫赋”、“九·一八祭”、“摇篮曲”、“长子情怀”四个乐章,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这部交响乐作品为例,从“富于多变的曲式结构”、“民俗风格的旋律改创”、“风格细腻的音响色彩”三个层面尝试解读。

交响乐《盛京故事》取材于辽宁沈阳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一部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交响乐作品,用音乐讲述了沈阳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过程。在这个作品中,用音乐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要方式是依托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元素,将他们融入到交响乐的创作中。每个乐章的主题都选用沈阳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容,音乐主题通过富于多变的音乐曲式、民俗风格的旋律改创、风格细腻的音响色彩这三种方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充分发挥了西方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观众通过音乐就能感受到沈阳这座城市多面的地域风情。

一、富于多变的曲式结构

《盛京故事》共有四个大乐章,每一乐章根据音乐主题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曲式结构来表现沈阳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第一个乐章是“沈阳故宫赋—四百年的岁月礼赞”。这个乐章利用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特点,将沈阳故宫这座四百年的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内涵用音乐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主部与副部主题分别采用了广板与行板,吟诵式的旋律诉说故宫承载着整个沈阳满族文化的悠久历史,热烈的快板描写当年两位先皇四处征战的场面,整个乐章再现出沈阳故宫深厚久远的文化气质。第二乐章“‘九·一八祭—抗日英灵的挽歌”,描绘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九·一八”事变中,无数先辈为保卫家园而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这篇乐章的主奏乐器采用表现力强的弦乐声部,缅怀英雄、悲壮牺牲、以及坚毅的民族气概这三种复杂的情感在变奏曲与三部曲式的混合结构中浑然一体,让听者久久不能忘怀。

第三乐章“摇篮曲—民族风情的素描”。不同于前两篇讲述历史,这一乐章展现的是沈阳地区东北风情的民俗特色。这个乐章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牌“散—慢—中—快—散”的曲式结构,把西方交响乐套入到民族曲式的框架中,形成别具一格的音乐效果,把地域文化的民俗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最后一个乐章“长子情怀—为老工业基地而作”是前三个乐章的升华,也是整部作品的核心部分。整个乐章结构更加复杂庞大,第一部分采用小型的复三部与变奏的混合结构,描绘沈阳在过去几百年的风雨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第二部分使用单二部曲式结构,一方面表现沈阳无论繁盛还是低迷,始终保持自己的最初的个性风采,另一方面它也永远坚持着一种奋勇拼搏的斗争精神,在时间的浩瀚长河中不断前进,成就沈阳辉煌的明天。

整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复杂多变,但又十分贴合每篇乐章的主题,既保持了西方交响乐严谨的创作理念,又展示出沈阳地区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协调下,为我们诠释出民族交响乐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民俗风格的旋律改创

《盛京故事》这部作品中最能体现沈阳地区东北人文风貌的是第三乐章“摇篮曲”中对当地民歌改创后的旋律,鲜明的民间音乐特征让听众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就被带入到充满地域风情的东北农家大院。这个乐章不仅曲式结构方面采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牌,旋律方面以沈阳(辽宁)地区的地方民间风俗音乐为素材改编,取材了《摇篮曲》、《月牙五更调》、《瞧情郎》、《反对花》这四部作品,根据这四首民歌各自的旋律特点将它们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牌的结构一一对应,形成《摇篮曲》(散)、《月牙五更调》(慢)、《瞧情郎》(中)、《反对花》(快)的结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西方交响乐的结构特征。

《月牙五更调》是东北二人转的一个传统曲牌,反映的是东北地区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音乐婉转明亮、一曲三折,具有典型的东北民歌风味。这首歌曲在《盛京故事》中被改创成交响乐的形式,传统的民间小调配上交响乐特有的和声织体,与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效果产生很大不同,传统的民歌被演绎得更具现代气息,原本演唱的部分被弦乐声部的演奏所取代,歌词对话变为纯器乐形式的对话,虽然没有了歌词演唱部分,但通过交响化的处理,音乐情感更有感染力。这首原本描写东北年轻男女爱情故事的民歌通过全新的音乐演奏形式变成一首描绘东北整个地区民俗风貌的交响乐,这是运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改创所达到的一个更高的层面。

三、风格细腻的音响色彩

在《盛京故事》这部作品中,整体的情感表达多于对故事的叙述,这是音乐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段。交响乐作品情感的表达依靠的是和聲与织体的组织变化,把曲中的音乐情感“娓娓道来”。在第二章“九·一八祭—抗日英灵的挽歌”中,为了突出“挽歌”这个主题,音乐主题在第一部分进行了七次变奏,其中在第五、六次变奏中,作曲家把音乐主题旋律的织体处理为纯弦乐的演奏,运用“四重奏”的形式使得音响色彩更加细腻纯粹,也更易打动人心,对英灵的缅怀之情通过这段缓缓的四重奏演奏出来,这种细腻的音乐风格更加能引起听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情感的变化传递中,用单一声部演奏主题旋律的这种细腻的音响色彩体现的更为明显。最后一个乐章“长子情怀”,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沧桑”,第二部分是“振兴”,二者的承接过程通过铜管声部号召力的音调,把前一部分略微低沉的情绪一扫而光,而后配合弦乐声部强奏坚忍不拔、顽强前行的音乐主题,把音乐情绪进一步推进,在接近高潮时继续用铜管声部把主题进行变奏,明亮宏大的管乐音色配合昂扬向上的音乐旋律将整个作品的最激动的部分演绎出来。结尾时打击乐进入,使用了第一主题的素材,形成首尾呼应,清脆的管钟音色带有“憧憬”的意味,暗示了沈阳在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整个作品在壮丽多姿的音响色彩中结束。

仅一个乐章的第二部分就完成了三种音乐情绪的转换,而这部作品每个乐章的音乐情感有三种甚至更多,每种情感的衔接与传递都依靠细腻的音响处理,它们构成各个乐章饱满充实的音质,并且切合主题,共同支撑起这部描写沈阳地域文化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纵观整部《盛京故事》,虽然它展现的是沈阳地区的人文风貌,但更多的其实是通过音乐情感传递一种精神品格,这种品格的形成离不开沈阳故宫四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同时也表现了“九·一八”抗日英雄的民族气概和沈阳地区人民砥砺前行精神品质,它们通过《盛京故事》这部民族交响乐被呈现出来,在笔者看来,是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音乐内涵。

综上所述,通过富于多变的曲式结构、民俗风格的旋律改创、风格细腻的音响色彩这三个方式,让《盛京故事》这部作品饱含着沈阳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这种以地域文化为题材的民族交响乐作品让更多人开始关注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地域文化本身又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探索其中的音乐创作规律为的是呈现更具品质的交响乐作品,相信通过交响乐作曲家们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中国的交响乐艺术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民族、地域、交响的融合——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的音乐创作特征陆小璐《人民音乐》2011- 02- 01

[2]地域风情的现代显现民族精神的旷意表达——作曲家王丹红民族管弦乐艺术成就素描王安潮《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 01- 15

[3]陕西当代大型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地域风格研究吴延《音乐天地》2016- 08- 15

猜你喜欢
曲式交响乐乐章
谱写肌肤新乐章
种种疼痛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地铁交响乐
梦幻精灵的动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