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中绽放的华彩

2019-06-11 11:31张永凯
音乐生活 2019年2期
关键词:罗西尼塞维利亚费加罗

张永凯

罗西尼是世界歌剧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尤其他的喜歌剧创作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他一生创作了38部歌剧,除了2部正歌剧,其余全部都是喜歌剧,可见喜歌剧在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性。《塞维利亚理发师》是罗西尼喜歌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正是这部歌剧使他名垂歌剧史。罗西尼1792年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小镇,幼年随母亲流亡到意大利。文化沃土的滋养和与生俱来的天赋,使15岁的罗西尼在博洛尼亚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就开始了创作歌剧。1813年,意大利民族意识觉醒,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罗西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两部风格迥异的歌剧作品《丹克蕾蒂》和《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两部歌剧在首演后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罗西尼的声誉由此被迅速传播开,影响力甚至波及到整个欧洲,奠定了他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的重要地位。

一、《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喜剧因子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兴盛于17世纪初,正歌剧在18世纪初达到创作巅峰,18世纪下半叶喜歌剧出现并开始占据歌剧的半壁江山,正歌剧和喜歌剧成为意大利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意大利音乐的主流。18世纪末,由于意大利歌剧舞台逐渐由歌唱家占据主导地位,作曲家的重要作用往往被歌唱家的技巧所掩盖,歌剧的艺术性和戏剧性越来越缺乏合理的统一,严重脱离了歌剧艺术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导致正歌剧的艺术水平逐渐下滑。罗西尼在歌剧创作中大胆改革,敢于向传统挑战,为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歌剧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与希望。1816年罗西尼写出了被后世奉为喜歌剧最经典的作品《塞维利亚理发师》。当时的意大利政治环境恶化,民族情绪高涨,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开始萌芽,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贯穿全剧的正是启蒙时代的平等意识和人权思想,它的出现虽然经历坎坷和首演的不顺,但很快就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并点燃了人们的热情。意大利人民追求解放、自由、个性,终于找到了文学和艺术上的归宿。剧作家博马舍把他半生的所见所感融入到了这部剧里。“剧中的主要人物费加罗是法国底层人民的代表,他聪明睿智,乐观勇敢,饱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充分感受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能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与批判。博马舍把自己的生活感受溶入费加罗的感受中”。《塞维利亚理发师》之所以成功,除了罗西尼独特的创作性格与强大的创作能力外,喜歌剧的因子在这部剧中被发展的淋漓尽致。此外,人物性格鲜活饱满、剧情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讽刺当下的诙谐幽默,也有真情的流露,整部歌剧展现了一个新的意大利风貌,生活的气息与智慧扑面而来。

该剧在创作上把脚本的戏剧张力通过喜歌剧的夸张手法展现出来,极力去渲染故事的荒诞离奇色彩,以此展现人性的弱点,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与恶意的人性。比如:罗西娜的监护人巴托洛医生觊觎她的美貌想要娶她为妻,荒唐且丧心病狂的行为吓跑了罗西娜,在罗西娜同伯爵逃跑时他想出了办法加以阻挠,最后反而成全了伯爵和罗西娜,剧情荒唐又反转。再如:巴西利奥是一个奸诈狡猾的小人,他在巴托洛面前诽谤伯爵,没想到转身巧遇伯爵,却被伯爵的一袋金币就打发了,这种种滑稽、荒诞的情节从第一幕开场到第二幕终结,几乎处处都有,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剧中传达的讽刺意味带来的现实思考。在音乐上为了精妙地表达剧本,罗西尼从作曲到配器都展现了一位歌剧大师的强大能力。在这部剧中他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配器明亮、活泼、富于色彩,突显出喜歌剧需要的喜剧速度,管弦乐与人声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罗西尼式的渐强中反复增加戏剧矛盾,增加喜剧效果,充满讽刺的愉快情节被欢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轻而易举带动出来,使得观众笑声与掌声不断。费加罗的《快给大忙人让路》是一首至今仍被奉为最经典的男中音咏叹调,旋律清新活泼又充满诙谐感,主调C大调,6/8拍,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是全世界男中音唱段的试金石。绕口令一般的乐句,形象地描绘出费加罗人物的性格:活泼、热情豪爽、乐于帮助别人和受人尊敬。他的出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一种喜悦的情境,让观众不自觉就获得观赏的共鸣。在演唱上,咏叹调的处理也带有喜歌剧“喜”的成分,比如:阿尔马维瓦伯爵最著名的咏叹调《黎明天空多晴朗》中带有花腔唱段,抒情性和戏剧性兼具,“欢乐时光,美妙时刻”在二度级进上出现了跳音和半音,小花腔和变化音的使用把伯爵内心的喜悦巧妙带出来,同时伯爵的平易近人、真实幽默也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被展现出来。见谱例1:

谱例1

二、《塞维利亚理发师》之“喜”蕴含的美

罗西尼在创作《塞维利亚理发师》时除了加入正歌剧的美学元素,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独特的罗西尼式喜歌剧美学元素。在文学脚本,人物塑造,音乐的基调选配,故事情节等处都体现出了罗西尼在那个时代创作的匠心独到。罗西尼认为歌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优美的旋律,平易近人的故事,自然不造作,不感伤的音乐来感动观众。他喜歌剧里的人物既有为生活奋斗的平民,又有展现上层社会浮华的一面,他用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用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生活和智慧的启迪。《塞维利亚理发师》在剧本选择上被当时视作胆大妄为,因为之前派西埃洛已经根据这个剧本成功创作了一个版本,此举无疑被认为是一种对前辈的不尊重,并因此在首演的时候惨遭滑铁卢,还没来得及用时间来考验经典,首演第二天《塞维利亚理发师》就被大家接受、甚至狂热地喜爱至今,足见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塞维利亞理发师》来自于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充分显示了罗西尼的才华和不凡的胆识,也为这部喜歌剧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好的戏剧脚本除了提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也体现出语言上的美。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如果把文字的表达与音乐完美融合在一起,观众得到的审美体验是加倍的。《塞维利亚理发师》的语言简练且富于情感,比如费加罗出场时唱的《快给忙人让路》,“我是塞维利亚城里的大忙人,人人离不开我费加罗,……费加罗--就来!费加罗--是您哪!”这一整段在语言上体现出了这部歌剧的喜剧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平民化语言,急口令似的快速歌唱,在短时间就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随着费加罗欢快的歌声观众对这个故事开始展读。

《塞维利亚理发师》的音乐基调贯穿了诙谐喜悦,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音乐中去融入歌剧的氛围。在咏叹调的运用上罗西尼取消了歌唱家们的特权,要求演唱者必须严格遵循总谱,把装饰音、花腔等全部写进总谱,歌唱家必须精准表现出每一个变化。他还对咏叹调和宣叙调做了泾渭分明的处理,使歌曲的独立性增强。此外,罗西尼延续并发展了美声唱法,虽然他取消了歌唱演员的特权,但是却极力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歌唱技术。罗西尼式的创作烙印体现在每一个音乐细节的处理上,比如罗西娜的咏叹调《美妙歌声随风荡漾》,(见谱例2)很多人听了后觉得旋律优美,欢快轻松,可是这样的音乐情绪与情感是如何得来的,除了跳音的设置,罗西尼巧妙地用了非正拍进入的方法,纵观全曲,旋律几乎每次都是避开正拍开始,这种方式加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性,表现出罗西娜对于监护人的厌恶,但同时也为情节带来了悬念,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同时避免了情节进入俗套,音乐显得呆板无趣,而这种节奏的不稳定也表现了罗西娜机灵俏皮的人物性格。非正拍进入经常出现在罗西尼喜歌剧创作中,它与正歌剧中的严肃认真,深情款款不同,带有落差感的创作手法,既增加了观众的期待感,也无形中增加了歌剧的戏剧化效果。

谱例2

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師》的出现可以说是对当时意大利正歌剧的一种反抗,罗西尼在创作中体现的进步与保守恰恰反映出在浪漫主义思潮出现之初,他在创作思想上的深刻反思,正是他的这种反思力挽狂澜,将意大利歌剧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罗西尼把嘲笑和讽刺的性格留给了剧中人物,把人物的命运交给了当时的环境。他希望观众能听得开心,不必为舞台上的演出考虑太多,他对于歌剧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是他真正为歌剧在努力和发声。他把音乐的戏剧性与戏剧的真实性实实在在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他顺应了时代要求,不仅让喜歌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丰富了正歌剧的创作,他让我们在100多年后仍然在他的歌剧美学中不断感受歌剧带给我们的美好体验。

参考文献

[1]司雯:《从<美妙歌声随风荡漾>的旋律节奏看<塞维利亚理发师>中咏叹调的创作》,《艺术百家》2010年第8期。

[2]魏冰飞:《对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的审美特征及文化视域解读》,硕士论文。

[3]郭赛男《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硕士论文。

[4]周晓玲:《罗西尼歌剧之花腔艺术探究》,硕士论文。

[5]博马舍:《博马舍戏剧一种》,北京人民音乐出版设,2001。

[6]卜静:《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喜剧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猜你喜欢
罗西尼塞维利亚费加罗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塞维利亚 转会市场的另类大师
趣味音乐小故事二则
“遇到熟人”的礼节
塞维利亚的四月花姑娘
法国针对华人暴力抢劫增加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从三次“愤怒之情”看费加罗的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