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烹制作文语言的“三味”

2019-06-11 00:21刘小丽
知识文库 2019年1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语言

刘小丽

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化,“思想情感”这些“内部语言”要转化为“外部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时虽“心有灵犀”,但“身无彩凤”,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词不达意,甚至是词达错意的问题。

笔者曾参与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每一年高考作文的平均分都差不多在四十分上下。许多考生的作文得分不高的问题多是由于语言的呆板、空洞、乏味严重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语言缺少表现力,文章自然就缺少了生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语言的优劣决定了作文分数的高低。

江苏语文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说过非常经典的一番话,他说:“一篇高考作文,总得有‘发光之处。没有‘太阳,也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也得有颗‘星星;没有‘星星,也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你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与‘发展等级分无缘了。”这番话揭示了作文的语言就是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不管它是多么闪亮耀眼,还是微弱黯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一篇作文深刻的思想与勃发的生命力。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教学难题。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在课文的解析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是有味道的,它根植于课堂这片沃土之中。在这些味道里,文学味、逻辑味、哲理味是最耐人寻味的,它们就像一坛坛美酒,历久而弥香。

1 作文语言的第一种味道“文学味”

“文学味”是一种才情,它是语言花园内似锦繁花里的最香的一枝,是语言溪流中奔腾的浪花里最白的一朵,是语言天空上闪烁的群星里最亮的一颗。《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1.1 遣词造句下功夫

词语是文章语言最小的单位,但却能显示语言的水平与能力。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仅仅仅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几个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气的湘江秋景的画面,表现出他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有时,几个句子虽然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选择不同的句式,会造成细微的差别甚至极大的差别。应该用哪种句式不应该用哪种句式?这当中同样存在修辞调整的必要,根据表达目的、表达思想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比如散句结构自由,形式多样,音节也参差错落,修辞效果在于可以使句子活泼多变,从而避免语句的单调、呆板。如舒婷《致橡树》:“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两个分句构成对比,分述恋人之间同甘苦、共患难的不同情况,表现那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平等和谐的爱情,抒情强烈激越,音调悦耳和谐。

语言的运用,词语和句式的选择与锤炼很重要,而学生语言的提升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完成,我们必须要在这上面下点功夫,在课堂的教学中不断渗透。

1.2 表现手法显功底

学生从小学阶段接触语文开始,老师就不断结合课文分析各种表现手法,但许多学生对表现手法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一知半解阶段,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因此,课文实例的强化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经过不断练习,学生才能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中写道: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这段话采用引用的修辞,化实为虚,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

这些课文实例只是沧海一粟,其中蕴含的表现手法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我们如果在分析每篇课内文章时都能做到细致分析,讲解到位,学生写作自然能“功到自然成”“妙笔生花”了。

2 作文语言的第二种味道“逻辑味”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在思维与语言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一个人的思维能否准确合理地表达出来,首先在于他的思维是否具有逻辑性。作文是一个人的思维在语言上的呈现,所以人的思维合理的表达,语言的逻辑力量必不可少。

2.1 做好句子之间的过渡衔接

如何合理安排段内语句,让我们不妨看看课文的实例。

《师说》第一自然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師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观点,然后从从师的意义角度加以分析论证,最后从如何择师的角度来收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再如《劝学》最后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积累、坚持、专心等三个层面论述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态度,排山倒海般地论述,同样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又如《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苏洵首先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角度分析论证,从赂秦与不赂秦两个方面对照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气势非凡。

上述的三个实例分别从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的论述思路来论述观点,这样的段内句子安排的技巧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作文借鉴,如果我们能够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经常穿插类似的语言分析,那么我们学生的论述能力自然会有长足的进步。

2.2 做好文章结构思路的安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是如此,有的学生在落笔之前缺乏必要的构思,所以文章读起来就毫无章法可言,逻辑混乱。“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梁启超倡导的作文法一贯主张把布局谋篇放在训练的首位,而把字句末节放在次要地位。可见如果不把要阐述的道理证明的观点先构思好安排好,那就只能是文章未成而先毁。

我们在讲析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都可穿插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以此不断强化学生行文思维的拓展的能力。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平时也可以提供一些作文题目,让学生通过罗列作文结构提纲的方式来加以训练。文章无定法,作文有常规。掌握几种基本的结构模式,能使学生在考场上快速构思,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搭起文章的骨架。考场作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段落是具体而微的文章,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不仅可以用来谋篇,也可以用来构段。

3 作文语言的第三种味道“哲理味”

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没有广泛的阅读与积累,是无法做到气质优雅、思想深邃的。我们的写作也是需要广阔的阅读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的思想才会逐渐的成熟、深刻。思想从稚嫩走向成熟,离不开下面的几个步骤。

3.1 善于借鉴前人智慧

我们的教材课文是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其内容与语言也是经过了历史的淘洗的,应该说凝结了作家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采撷那些凝聚着深邃思想的哲理浪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语言无不体现了作家们深刻的人生智慧,我们只需引导学生去梳理与积累,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厚积薄发,文章的深度自然而然就具备了。

3.2 巧妙化用前人智慧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前人某一部分语言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意境。在课文中,化用前人语句的例子并不少见,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總是离人泪。”这一片段就是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一句,同样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比如写乐观,有的同学写道:“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杜甫、刘禹锡、崔颢、龚自珍等人的诗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用过来作为自己作文语言中的一个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意境进行大胆的描写。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创作者的心声。它不仅能增加文章的文采,同时也给人无限的哲理思考。

3.3 努力创新前人智慧

创新不是凭空而来,它需要从模仿开始。苏教版的教材在编排上以一个统一的话题来安排单元结构,可谓独具匠心。比如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它以“青春”作为单元主题。不同的人在面对这个话题时呈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理解,如毛泽东的青春态度是昂扬奋发的,食指的青春态度是意志坚定的,舒婷的青春态度是独立平等的,海子的青春态度是感恩孤独的。话题统一,但立意却千差万别,其中蕴含的每个哲理思考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作文不就是追求这样的个性化的思考吗?我们在课文的分析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把课文中的每个单元话题内涵加以拓展,这样就能极大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最终让学生形成独立的具有个性化的思考,创造性地写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考来。

(作者单位:义乌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语言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