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本书阅读策略 重构单元习作课程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记叙类习作为例

2019-06-12 12:47孔垚丽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姨娘旧事城南

□ 孔垚丽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单元作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应用文体,包括书信(习作一)、发言稿(习作三)和文章缩写(习作五);二是写人或记事类的记叙文,包括写童年趣事(习作二)、写令人感动或难忘的事(习作四)、写特点鲜明的人物(习作七)。其中,记叙文写作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对此,教师可尝试从课外阅读入手,促使读写一体化生成。

结合五年级下册的写作序列,可以看出,由教材选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所引出的《城南旧事》一书为这种“读写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小英子在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书中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令人难忘的事情。跟着整本书学写作,让教师找到了本册教材记叙文教学的支架。

一、用分解展开法写难忘的事

如何使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在整本书阅读中能找到描写事件的相关策略。

教学中,一写记叙文,教师就讲要生动,而一讲要生动,就强调要学习好词好句。但是,生动不仅仅是修辞方面的问题。生动的核心是具体,只有写具体才能写生动。而描写具体,实际上体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瞬间发生的事铺展开来,另一种是把综合性的事情分解开来。学生写不具体、写不生动的原因,不是他们缺少所谓的好词好句,而是他们缺乏以上两种方法。很多教师笼统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但学生并不知道要观察什么。所以要学生学会具体描写,教师应该教给他们在阅读中分解、展现事件的方法。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就是用很长的篇幅来叙述很短的时间,把动作放慢来进行展示。当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在整本书中寻找相应的段落。

比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章中,有一个片段写小英子一年级的时候有赖床的毛病,终于在一个雨天的早晨挨了打,而全书又恰恰是以小英子的赖床起篇。两者结合后,教师可以把它们放在“习作四”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片段】

师:阅读了这两部分的文字,大家都知道赖床其实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但作者却能写那么长的篇幅,窍门何在?请找到相关的语句。

生:因为它多了许多环境描写。“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

师:请你把“环境描写”写到黑板上来。大家说说还有哪几种描写?

(生七嘴八舌: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并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师:看来许多知识大家都有,但是不知道怎么运用,是吧?(出示选篇)我们一起来看,环境描写需不需要时间?(生:需要)然后写宋妈的反应、妈妈的回答需不需要时间?(生:需要)写“我”在静默的时候的心理活动需不需要时间?(生:需要)现在,谁能来说说作者是怎么样把这件事情写得让人难忘的?

生:我觉得她把时间给拉长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都被先后描写了出来。

师:说得真好,把时间拉长一般有三种方法:(1)环境描写;(2)心理活动描写;(3)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再来看看小英子起伏的心情,你找到了吗?接下去,我们也来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觉得难忘的事情。

在这一课时,教师提供了具体明确的知识“拉长时间”。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同时发生的,如果要把这些同时发生的事情写出来,就需要注意把这些事情展开,解决文字的线性特征和生活的全息性特征之间的矛盾,即用若干线性描写构成全息立体的生活。教学仅靠传统例文,是很难完成习作方式的提炼的,凭借《城南旧事》这一本书就可以达成目标。

二、用儿童的视角写童年趣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强化语言运用功能”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内容,强调表达应当成为阅读的最终目标。

在《城南旧事》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注意到该书表达时的一个基本策略——站在儿童的视角。它使情感表达更简单、更朴实,借助儿童的眼睛或语气来描绘故事,具有明显的儿童思维特征。也就是说,孩子有自己的逻辑和判断,幼年时觉得“这样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用成人世界的规则、眼光去衡量、去看待时,会觉得它出人意料,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这些记忆中的事件被称之为“童年趣事”的原因。要写好童年趣事,就必须运用儿童的视角,回到童年的状态。

比如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小英子好奇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爸爸说是为了防狼,英子却有更美一点的想法——为了给行路增加一点情趣;看着骆驼在咀嚼,英子一边仔细地观察着,一边自己的牙齿也会动起来;去惠安馆看秀贞时,英子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学鱼喝水,和鱼鼻子顶牛儿……在教学“习作二”时,教师采用了片段仿写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味童年,学写趣事。

【教学片段】

师:这是老师从《城南旧事》中撷取的几个片段,大家小声地读一读,同时注意同桌的表情。

师:请这两名同学分享一下当时的感受。哪些内容让你如此开心?

生:冬天的骆驼队来了,我想应该是蛮臭的吧,英子一个小姑娘居然还蹲在它们身边那么久,更夸张的是,明明觉得它们丑,看着它们咀嚼,她自己也学起了骆驼的样儿。

(全班笑了,师板书:趣事——有趣、可笑)

生:其实我想的跟她差不多,不过我关注的是英子去惠安馆看秀贞时学金鱼喝水的样子,我想她是看得入了神。

师:能在回答时承接前一名同学的想法,老师真为你开心。学咀嚼、学喝水……你们都觉得好笑,当时的英子也会这样觉得的吗?

生:不会啊,自然而然的吧。

生:不会啊,她是很认真的。

师:你想到了哪些小时候自然而然发生但现在想起却忍俊不禁的事情?

(板书:儿童视角)

(生思索片刻,相互分享小时候搞笑的事情)

师:今天咱们这堂课上就先写一个有关童年趣事的小片段。记住,你现在不是五年级的孩子,而是当初那个小小的孩子。

用儿童的视角写童年趣事,课堂上学生写得很开心。有为了不上幼儿园撕了整本日历中绿色纸片的,有为了让自己不再是臭小孩涂了一身洗洁精的,有为了提前吃片西瓜用尽心机让它刚好滚下来的,有好奇火钳是不是像饭一样能煮熟而大着胆子去摸一下的,有满世界找自己掉下的乳牙而哭泣不止的……当学生学着像英子一样进入角色,进入情景,作文就变成了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以很真实、很自然地发生。

三、用图示法写特点鲜明的人

《城南旧事》一书共五个章节,以英子为线索,相互独立又彼此照应。书中平凡、普通的人物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学习作者从容自然、生动细腻的笔触,教师还应着眼于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选择学生熟悉的人物为“着眼点”,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生活情境,找到写作实践的“落脚点”,由此展开习作,用书本中的人物去激活记忆,用画图表的方式去筛选素材,让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阅读指向习作。

【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读了《城南旧事》,今天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到书中的人物身上。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有这样一个人物:她寄居在英子家,走的时候让英子想哭,也想笑,不知是什么滋味。

生:兰姨娘。

师:在你的印象中,书中写了兰姨娘的哪些事情?

生:她给英子做了西瓜灯,很新鲜,很引人注意。(板书:做西瓜灯)

生:她也爱看书,后来跟德先叔一起离开了北京。(板书:爱看书)

生:她夸英子以后会做一个女校长。

师:这话让英子听了多舒服呀,使英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生:嘴巴甜,会说话。(板书:会说话)

生:她有个生病的哥哥。她从小就被卖了,后来嫁给了一个六十多岁的姓施的老头,又勇敢地离开施家。

师:看得出兰姨娘的身世非常可怜。书上这样写:“兰姨娘说着,眼里闪着泪光,是她不愿意哭出来吧,嘴上还勉强笑着。”

生:兰姨娘是个爱笑又乐观的人。

师:兰姨娘给人的感觉很舒服,很多人都喜欢她,她的确非常爱笑,而且从她的表情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乐观。试着填写这张表格,看看作者是怎么突出她的品质的。

(师生交谈中,PPT逐步呈现选材的示意图)

师:孩子们,通过图式,我们知道作者选材时围绕的是人物的某个精神品质。当作者想表达兰姨娘的乐观时,兰姨娘的表情中就充满了——(生:各种各样的笑)是的,她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地追求新的生活,带给身边的人更多的也是快乐。通过这样的表达,我们记住了这个人物形象。下笔之前呀,咱们心里也先捋一捋,想写人物的什么特点,重点会抓住哪几件事情,然后再根据思维导图进行习作。

阅读即对话,是读者和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可视化表达,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并巧妙地进行筛选、提炼,以深化他们的阅读感悟,打通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好底色。读《城南旧事》这部优秀的作品,就是希望每个学生都能留下最美好的童年记忆,同时,也试图让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由感性的、无意识的转变为理性的、有意识的,从而解决自身疑惑,探寻习作奥秘,既最大程度地保全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有效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落地生根,推动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猜你喜欢
姨娘旧事城南
农耕旧事十二韵
城郊旧事
大姨娘的手工活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姨娘,让我再送您一程
耳 环
耳环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