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SIP,探访那些穿梭于园区和狮城的人

2019-06-12 03:29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加坡

○记者 邹孝听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之际,记者探访了四名经常穿梭于园区和狮城的人,他们之中有华裔,有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的,也有中新混血儿。他们都是苏州工业园区“移民者”的一份子。情定SIP,今天就聊一聊他们与园区的缘分。

邵凯勇:建设者为城市留白,精细化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

“新加坡经历了城市不断更新,产业不断升级的阶段,很多国际公司的亚太总部都聚集在新加坡,它的成功经验也得到了复制和推广。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首个旗舰合作项目,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同时,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下,‘园区经验’也将走出国门,拥抱更广阔的的合作空间。”腾飞科技园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出生于江苏启东,在上海、新加坡、苏州来回切换工作地点,2009年获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权。不同城市的工作、生活体验,让邵凯勇对城市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建设者们适当为城市留白,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在无形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兜兜转转十七载,眼前的园区竟已焕然一新

2002年,邵凯勇加入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新加坡贸工部下属法定机构)在上海的咨询机构,帮助新加坡企业走进中国。

2008年,他前往新加坡加入普华永道,做企业兼并收购业务顾问。时值全球金融危机,机缘巧合下,他又回到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协调推动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

2010年底,他加盟腾飞集团在上海的中国总部,负责战略规划和项目前期开发。2013年初回到新加坡,在集团总部工作了近两年。2015年底又被派驻苏州工业园区,从此开启了在苏州的生活。

他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002年,他就因工作缘故接触过园区,“当时帮助新加坡企业到中国拓展业务,来园区考察,做行业调研,那时的基础设施已经成形,但是城市建设尚在发展初期。跟其他开发区一样,马路很宽,车很少,过了星海街、星港街之后更是人烟稀少。我们晚上住宿是在市区观前街,白天叫出租车去园区,感觉都要开很远才能到。”

说起与园区的缘分,邵凯勇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2005年,我曾帮助一家生产航空产品的欧洲企业落户园区,他们亚太总部在新加坡。该公司当时还曾邀请我加入他们帮助筹建苏州工厂,那是一次差点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工作的机会。而到了2015年重返于此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又碰到了该公司此后在苏州聘的总经理,得知他们在苏州落户后发展的非常好。”除了感慨这世间奇妙的缘分,面对眼前焕然一新的园区,邵凯勇同样感叹这座城市生长之快。曾经在他眼中很偏僻的地方,如今紧邻CBD。

腾飞新苏工业坊,把标准厂房概念带入中国

1995年,苏州工业园区在湖西打下的第一根桩就是腾飞集团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这在邵凯勇看来极具意义。他说,位于湖西的腾飞新苏工业坊将新加坡标准化和定制化厂房的概念带入中国,由于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政府通过建造多层厂房,解决亟待发展的产业需求。

而腾飞新苏工业坊事实上扮演着工业孵化器的角色,为园区初期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助力。从湖西起步,腾飞的项目逐步拓宽至出口加工区、胜浦以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80几栋厂房和研发楼,600多家租户。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等自主创新和海归项目日益壮大,从新苏工业坊到腾飞创新园,作为提供空间解决方案的国际化专业平台,除了搭建商务和创业载体,也会帮忙对接各种资源,承办各项活动,可以说是见证和服务了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

从最初的经验借鉴,到如今的经验输出,邵凯勇直言,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谦逊的学习态度深深地感染了他。他说,“园区老一批参与开发建设的人对新加坡感情很深,多年来建立了互信互助的感情。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亲身体会到了园区政府的魅力所在。我曾陪同园区相关部门的领导去印度等地区交流考察,领导全英文无障碍交流,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思维,值得学习。”

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会有游客体会不到的舒适

只有真正在一座城市生活过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游客体会不到的舒适。在新加坡工作时,邵凯勇喜欢去爬爬山,走走步道,周末带着家人去海岸公园玩耍。在他眼中,初来乍到的游客,一定会去那些著名景点打卡,而其实本土的居民会有很多另外的休闲去处。

“就比如园区的金鸡湖步道,作为一项市民工程,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了健身、休闲的场所,但对于游客而言,短暂的停歇,基本上不会选择去环湖走一圈。而步道,恰恰又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所需要的。”

邵凯勇认为,现在的园区已经成为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城,走过全国很多开发区,园区尤为独特。作为产城融合的典范,产业必不可少。在园区,厂房外面有绿地,看不到生产场景,但确确实实又在发展产业。他说,这些都得益于超前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新加坡的产业早起步二十年,政府集聚了相当多的人才,地方小,人口密度很大,但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多人,规划得井井有条。这跟政府集约利用土地,不断优化城市管理离不开关系。”

邵凯勇对新加坡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尤为赞叹不已,他说,他太太一个人可以推着婴儿车带两个小孩外出,很轻松。无论是公交车还是人行台阶,设计非常人性化。在新加坡,包括无障碍通道在内的很多公共设施,对老人还是带小孩的人而言都特别方便。这一点,也是城市管理很好的借鉴。

张自由:中新合作,让彼此有了更广阔的天地

采访结束,张自由给记者发来一张照片,新加坡国庆活动演出,他穿着功夫服在舞台上打太极,有模有样的。他说是一个本地客户教他的,已经练了很多年,感觉非常棒,脚更有力了,身体舒服了,睡眠也好了。

2002年,张自由经总公司派驻,担任丰源科技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从此定居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不仅让彼此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还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十多年前的农田,如今出现了很多外国面孔

张自由告诉记者,丰源科技是家族企业,在新加坡制造业耕耘已久。1998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第四年,追随着中新合作的浪潮,丰源科技将机械精密加工中心引入中国,在园区腾飞新苏工业坊落户。

说起对园区的最初印象,张自由坦言,当时这里尚未开发成熟,工业坊周边都是农田,一到夏天墙上黑黢黢的一片都是蚊子,还经常能听见蛙叫。而且刚开始下了班也没什么地方可以去,买东西都要跑到观前街,休闲游要跑到东西山。有一次去阳澄湖吃大闸蟹,得穿越一条很长的乡间小路。但是这些年,他见证了园区的飞速发展。“现在园区有很多商场,新开的苏州中心就能满足‘吃喝玩乐’所有需求,尤其是商场里还有溜冰场,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说新加坡虽然有很多百货公司,但体量都比较小。

刚来那几年,张自由住在吴中区,每天往返于工厂和家,路上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后来园区发展得越来越快,生活配套逐渐完善,他就把家搬了过来。邻里中心是一个最让他有家的感觉的地方,跟在新加坡一样,他习惯去那里买菜、买水果。而关于吃,从最初只有一家新加坡餐厅,到后来“滨城风味”、“好彩头”、“亚坤”等餐厅入驻,家乡味道让张自由越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空闲时间,他会和朋友去太阳岛打高尔夫,去星海体育馆打羽毛球,还经常参加园区外企协会组织的运动。此时的园区,在他眼中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了。

问及这些年在他眼中园区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他说,直观感觉当然是城市越来越有城市的模样,国际化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以前圣诞节,我很惊讶为什么大家还要上班,而现在能在园区看到很多外国面孔,圣诞气息也很浓郁,它的气质有了明显的变化。”

工业坊上下游资源丰富,大多数客户都在园区

在新加坡,丰源科技拥有自己的独立厂房,而在园区位于腾飞新苏工业坊的厂区规模相较于新加坡小很多,不过张自由的实际体验很好。他说,“初来乍到,我们可以说是拎包入住,园区政府服务十分到位,我们只需告知办厂需求,就可以享用定制化的厂房,尤其不用担心会停电。而且,遇到困难也会尽力协助。”据说当年因为信息填报错误,园区物流公司帮忙与海关沟通,解决了外资企业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困境。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坊定期会举办各类活动,聚集园内的企业,方便大家匹配到上下游潜在资源。“我们起先是通过新加坡总部接单,在园区加工。2004年以后,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引进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渐渐地发现工业坊有不少和我们一样进行战略转移的新加坡企业,也就是说我们原先在新加坡积累的客户也陆续来到园区,所以我们的大多数客户都在这里。”

今年是园区建设25周年,也是张自由来此生活的第17个年头,城市的高速发展似乎让他看到了又一个新加坡的模样。在他眼中,新加坡是一个拥有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却又非常有规矩的地方。园区,亦是如此,作为一座新城,它正变得越来越有特点和魅力。

黄德伟:二十五年,园区的成功已经让全世界看到了

“新加坡在打造8分钟交通,保证最多等待8分钟就能坐上一种交通工具,非常便捷。现在在园区也很方便,一会我跟朋友约了午饭,从公司过去开车上娄江快速路,10分钟就到了。”苏州宝迈通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黄德伟说起在园区的小日子,异常兴奋。这位新加坡华人来园区11年,很满意如今的生活。说起与苏州的缘分,他不禁分享了很多小故事。

十几年前想来大陆做生意,朋友力荐苏州

宝迈通讯是一家做通讯的公司,而全球百分之七八十通讯行业的代工厂都在中国大陆。2006年,黄德伟计划开拓中国市场,当时他有一位朋友在无锡开厂,推荐他来苏州。此后,黄德伟前来考察,他发现苏州工业园区聚集了很多世界500强企业,最令他惊喜的是,当他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一种亲切感涌上心头,他说这里住宅区和工厂区规划得井井有条,和新加坡一样,城市特别“守规矩”。

心动的他第二年就跑来苏州做生意了,起初在朋友位于甪直的厂里设立了一间办公室,期间常往返于园区,觉得这里机会更多。因此,2008年,他在园区注册成立了公司。当年“三减两免半”的招商政策让他体会到了园区政府的亲商理念。一晃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黄德伟的产业从园区走向世界,不断壮大,与此同时他也亲历了一座城市的发展。

“旧时的新加坡什么都没有,靠重点发展医疗、教育、旅游、高新技术产业等走出了一条新加坡特色道路。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二十五年,园区的成功已经让全世界看到了。我刚来的时候这里没有地铁,也没有高架和高铁,现在从城铁园区站到上海虹桥只要20分钟,太方便了;以前虽然有不少500强企业,但产业尚未形成集群,现在全球很多知名企业的总部落户园区,这里也有了百花齐放的产业业态;以前没有几家商场,现在苏州中心、奕欧来完全可以满足逛街需求。”

黄德伟表示,在园区的生活跟在新加坡一样,好似有条不紊的城市规划,使得自己的生活规划也井然有序。每周一和周三去健身,周二和周四打高尔夫球,周五打太极,周末自由安排……他说新加坡人很重视健康,自己一个人在外工作,健康也是首位的。

靠关系打交道在园区不适用,实事求是求品质

公司的生意既有出口,又有内销,黄德伟直言刚来中国的时候,认为和中国人做生意很讲究靠关系打交道,酒场上的觥筹交错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一种推动剂。因为在他眼中,二三十年前的新加坡也是靠关系做生意的。但由于受到外资企业的影响,生意人的心态慢慢也发生了变化,数据和质量保障才是维护客户关系的“法宝”。

这一点,他在园区深有体会。他说,“印象中以前用关系就能疏通的难事在这里不适用,我现在应酬很少会去KTV,这里不存在‘烟酒’=‘研究’的套路,在政府正确舆论导向的引领和国际化环境影响下,园区的企业的产品品质名声在外,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人心。”黄德伟表示,跟园区政府打交道很轻松,各职能部门工作流程规范,与任何一个部门对接,只需要跟着流程走就行了。

工作顺利,生活也会变得顺心。他通过苏州新加坡俱乐部认识了一群朋友,有一位同样在园区开厂的企业家就住在他家楼下,他们经常相约在楼下的西餐厅用早餐。中午通过微信群,一句“今天中午吃哪家”,几个人就约上了。最近,他又在忙着统筹一年一度的新加坡国庆活动,这是一群新加坡人在异国他乡的狂欢,说起这些片段的时候,黄德伟难掩兴奋。

吴文强:菜市场和便利店超级棒,生活得很自在

“2010年7月,公司指派我管理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工厂,我带着家人一起来到中国。当时园区开发得已经相当不错,中央公园、李公堤、圆融时代广场、苏州文化艺术中心、 博览中心、月光码头、摩天轮主题公园……”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文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打趣称,尽管这里的生活成本正在大幅增长,但不可否认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充满活力、创新、安全和有趣的城市。

“我来苏州的首要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公司战略转型,成为一家高精度的设备制造公司。园区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基础设施、国际的供应链平台、物流渠道和高技能的工程师资源,这些都很符合我们公司的发展战略。”

吴文强对园区有远见和组织良好的城市规划甚是欢喜,他说,“这里有一个优美而安全的居住环境,公共社区活动中心、舒适的公园、宽阔的道路、丰富的交通系统,居住区、工业区以及商圈错落有致,这与新加坡的情况相似。”作为新加坡华人,吴文强和家人在这里生活得很自在。

在新加坡,有许多公园和美丽的海滩,那是他们周末最喜欢的休闲场所,新加坡东海岸公园就是其中之一。而园区拥有美丽的金鸡湖、阳澄湖和独墅湖,也是日常放松的好去处。

吴文强有三个小孩,目前都在苏州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学习,他虽然不是很了解园区的教育领域,但他有注意到,园区近几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课外教育相关的中心。

诚然园区与新加坡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文化差异。吴文强告诉记者,在新加坡,许多人会雇用菲律宾女佣照顾孩子和打理房子,园区几乎看不到这样的现象。而在医疗设施方面,新加坡的家庭诊所比较发达,会缩短很多排队等候的时间。希望园区以后能有更多的涉外医疗服务,方便外籍人士就医。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加坡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