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所学校到第一个智慧展厅的生根发芽园区教育25年,静待花开

2019-06-12 03:29邹孝听
现代苏州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新城园区学校

○记者 邹孝听

1998年9月1日,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所小学——新城花园小学开学,7个班210名学生,成为了荒郊里的一道风景线。彼时,园区刚刚开发建设第四年,仅仅两栋建筑100多户住户,导致学校招生生源严重不足。此后的二十多年间,随着园区教育体量的迅速扩大,很多新建学校的招生没几年就“满规”了,从最初的“招不满”到如今的“招不进”,园区的教育如同这座城市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诚然,区域的创新带动了教育的创新,但这样的巨变并非一蹴即成。在业界人士看来,创新不是打破传统脉络,教学需要遵循规律,有了根,才会有不断爆出新芽的机会。园区教育25年,可以说“只问耕耘,静待花开”。

从“两腿走路”模型,到“乡镇学校”概念彻底淡出

记者了解到,园区成立之初,区域内原5个乡镇分布着100多所中小学及办学点,1500多名教师中学历不合格的民办教师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骨干教师只有4人。据此,园区教育确立起“两腿走路”模型,一方面高水平转型基础薄弱的乡镇学校,另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实力强大的新型学校,也就是薄弱学校达标升级与新建学校前沿领跑的“两腿走路”模型。

从1995年开始,园区紧抓江苏在苏南地区率先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契机,快速推进布局调整和学校改造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效缩小校际差距,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保障水平。三年后,新城花园小学作为园区第一所高标准建设实力强大的新型学校亮相。

2004年以来,先后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先后撤并80多所薄弱学校或办学点,新建改建了30多所中小学和30多所幼儿园。

2007年,园区率先实施“达标升级”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15所乡镇学校全部达标。至此,“乡镇学校”的概念彻底淡出园区,区域内所有学校实现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统一薪酬待遇,成为大市内唯一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管理的区域,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开始,又先后实施达标升级工程“新三年”、“又三年”计划,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从“硬件”达标向“软件”升级转化。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骨干教师共同体、职业教育协作委员会等创新型组织,搭建金鸡湖国际教育论坛、校长论坛等创新型交流平台,贯彻落实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学校众智云集、抱团发展,探索实践校际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先进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形成资源共享、管理互动、优势互补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

“房东大娘”见证首个学校落户,感叹教育机制先进

吴云霞是新城花园小学的第一任校长,1997年,通过公开招聘,她来到园区。而此前,她已经在苏州市实验小学干了22年。问及为何会选择一所在当时“什么都没有”的新学校,她直言当初对“中新合作”园区很好奇,想挑战一下新的工作模式。而这样一个选择,也让她切身体会到了园区教育的一路发展,她说,“我是在园区教育行业变老的。”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的场景,吴云霞仍然记忆犹新。“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初期,在新城花园小学借过几间教室,星海第一届初中生在这里借读过,可以说这座学校孕育了园区的中小学和大学。当年只有一层楼的风雨操场现在已经建起了五层楼,还记得园区第一届房展会在这里举办的情景。因为学校为很多单位提供过场地,我也收获了一个‘房东大娘’的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初来乍到,吴云霞便对园区的教育机制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她告诉记者,以前师范生都是包分配的,而园区则全部通过竞聘上岗,获得了一批好的师资队伍,“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园区会根据教师数量划拨经费,校长需要接受财务培训,而每年都会有审计入驻学校,查看管理者是否按规定使用经费……”

在吴云霞看来,园区先进的教育机制为后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1998年8月,她被派到新加坡培训,在孺廊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遍程度让她为之震惊,对“别人家的教育”也是耳目一新。在双方结为姐妹学校之后,吴云霞将新加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带到了园区。“不以分数论英雄、开放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逐渐形成了‘自由而规范’的校训。”吴云霞表示,教育是一件慢活,园区在发展教育事业之初就已经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为此特意成立了一个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也逐渐走出了“园区特色”。

2008年,吴云霞退居二线,进入苏州工业园区督导室。两年后,因为园区要筹建老年大学,她又受邀上岗,一直奋斗到今年。回顾投身教育生涯大半辈子,她为毕业就能去苏州市实验小学打基础感到幸运,同时也为参与并见证园区教育发展而骄傲。她坦言园区的教育环境能让管理者不断进步,而凭借着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以及先进技术参与,园区教育未来可期。

八方学生来到园区求学,“住得近”是大家共有的感慨

1999年,在园区开发建设的第六年,新城花园小学成立的第二年,筱凤从古城搬到园区,转入新城花园小学读书。那一年,她四年级。出生在苏州古城,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她都是在市区的学校读的。小学四年级,随着父母搬到了园区的新城花园,转入家门口的学校。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到过园区,对园区的印象就是人很少的乡下。

在筱凤眼里,仿佛进入了新世界。她说,“在市区的学校,一个班级大概有五六十个同学,转学后,整个年级就只有两个班,一个班只有20来个人,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最多也才30个人,有的课还要两个班并到一起上。最惊奇地是,园区的学校有很多都不是苏州本地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城市,甚至还有台湾的同学。这种情况升了初中后也是一样。”

2002年小学毕业,她升入星海中学。那时候的星海刚创办两年,还不是家长们争相觊觎的“香饽饽”。筱凤在这里读书从未被以前的同学羡慕,她也未曾料到十年后的母校竟会跻身为苏州的名校。

同样在园区第一所小学就读过的海归“小刺猬”毕业将近二十年,直言那是他校园生涯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作为当时全年级毕业考试前十名的学生,他考入了苏州当时最好的初中。对此,他感慨新城花园小学是当时典型的轻松学习模式的学校,“学校的课程设计比较丰富多彩,没有单一的题海战术,我还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参与了短跑、投掷、跳远等几个项目的区级的比赛。当时学校还办了一个棒球训练课,我学习了棒球的基础知识,这个学校让我在优势项目上充分发挥自我,所以多年以来我都对新城花园小学印象很好。记得在校期间,它还评上了实验学校的称号。”

此外,“小刺猬”对学校最大的好感就是同学们都住在学校附近,放学就可以一起去周围的同学家玩耍,当时结交到很多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去年,他从美国MBA毕业后去了香港的一家国际投行工作。这些年,他也听说了新城花园小学的校友现在遍布全球,从当时的“试验型学校”走向了世界。

22个未来教室33个在线课堂,跻身智慧教育示范区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依托国家首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2013年起园区教育正式启动“智慧教育”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园区坚持“用户需求”为导向,“五E(易)目标”为追求,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区域推进、探索建设路径、强化应用驱动,走出了一条区域智慧教育的创新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健告诉记者,一期建设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一库一门户六系统”的建设;二期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了“双线五块”的建设任务。目前已全面完成“易加”平台网络部署,研发近20个平台系统,成功注册国家级“易加”商标;三期正在申报上会阶段,以“一站三块六系统”为建设内容,充实学生、教师、管理者三大空间,重点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易加学院”,以及满足集迅捷采集、便捷统计、精准分析、精确表达、高效应用为一体的“易加数据” ,为以立德树人、减负增效、科学决策、精准管理等为核心内涵的“适合的教育”提供支撑性服务。

2017年5月23日,“易加”枢纽平台正式诞生,“易加互动”学习平台成为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平台内核。同年,在园区跻身“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和“智慧教育数字化学习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实验室)示范区后,建设形成实体体验中心,成为深入推进大数据应用研究、数字化学习的有效载体。2018年园区中高考继续领跑苏州大市,教育品质不断优化,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目前园区已建成22个未来教室,33个在线课堂,通过“易加互动”、“易加分析”等平台,引导学生基于资源、自主学习,基于平台、全程学习,基于数据、精准学习,构建学习新模式。优化管理方式,构建智能管评新模式。

记者在智慧教育实验中心看到了满厅的高科技,据介绍,基于“易加互动”、“易加评价”等平台,形成了区域基于数据的人才指数测评报告37份,涵盖518个监测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师资队伍的优化;2016年起每年对所有学校资源进行大数据分析,2017年以来每两月采集一次新生生源动态变化数据,迄今累计采集46000余条新生家庭信息,通过招生压力地图为行政决策和规划布局提供有力依据;实施中小学大五星发展评价,采集60多万份问卷、4000多条监测数据,输出100多份评价报表,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构建学生成长小五星综合评价,实施12轮监测、输出30余套报表,区域性监测100%使用平台、100%数据进库,实现评价的“全对象、全学科、全维度、全过程”。

王健表示,园区教育局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区域成果展示中心、泛在学习体验中心、个性成长研究中心、创新教育实验中心、常态运营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实验室展示、交流、体验、研究、培训的功能,推进个性化学习、大数据驱动、适合的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在服务园区教育高位发展、创新发展的同时,在全国发挥示范性影响作用。

猜你喜欢
新城园区学校
珠江新城夜璀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学校推介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