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制到推崇

2019-06-17 01:22宋敏
卷宗 2019年13期
关键词:科举制士族唐代

摘 要:唐代的选官途径多种,科举制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一种新兴的选官制度,与门荫制度相比,唐代的科举制并不占优势,但是,从历史长河来看,唐代确实科举制由弱到强的关键期,对没落中的士族影响极大。从唐初到唐末,士族对科举制的态度有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开始的抵制到后期的推崇。士族态度转变的原因除士族本身因素外,还有整个社会的推崇,迫使士族转变其入仕途径,以保持家族的辉煌。而科举制的实施,更为士族的仕途开启了制度化的孔道。

关键词:唐代;科举制;士族;转变

1 贵族政治:士族入仕的凭借

关于“贵族政治”的概念在日本学者川滕义雄的《六朝贵族制社会的成立》有着详细的记载:

所谓贵族制社会,是指广泛存在着的贵族或豪族阶层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社会体制。[1]

这种政治在汉亡到唐前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当时混乱的社会大分裂期间,贵族集团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了高级官吏,重视出身和高官的荐举,强调内部通婚。而这个时候统治者“不过是一个特定的、暂时为帝的贵族集团。”[2]皇帝不过是在士族相互均衡的情况下才得以保住权利,维护统治。

而士族起源与东汉大姓,经济独立,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处于垄断地位,经过东汉末年直至魏晋时期,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政治势力不断壮大。士族所占优势不外乎两点:一为经济,士族依靠大土地制为基础,形成地方割据力量,这是其社会基础;二为文化,士族传承百年,在当时动乱的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并没有中断,而是在在不断的延续,这就是其文化优势。魏晋时期不断的战乱,“造成了国家文化中心地位的丧失和学术家族化,是社会长期分裂和士族政治经久不衰的深层文化原因。”[3]唐朝建立后,门阀观念和门阀制度有着很深的影响,日本学者布目潮沨曾指出:

中国贵族政治极盛时代是从六朝到唐代中叶末,贵族们垄断了朝廷中最好的官职,他们通力合作,把持政权。贵族政治的没落是从唐末到五末。[4]

唐初掌握实际权力的大部分为官僚世家“唐初武德、贞观三十二年间的实际掌权者——宰相三十三人。”[5]其中,北朝系汉族官僚世家13人,北朝系异族官僚世家6人,南朝系世家5人,而非世家出身7人。而唐朝建立和缔造贞观之治的中心人物大都为北朝系汉族世家。而科举制每年合格的人数三四十人,而这些人中只有极少数掌握政治实权。

随着唐朝统治者为“收回选用官员的权利和文化主导权”[6],唐太宗颁布了并修订过两次《氏族志》两次编写充分说明了在唐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无关,士族在社会等级上有着很高的地位。而第二次修订的《氏族志》以官爵高低定等级,以此打击山东士族,但是收效甚微,依然有许多官员与山东士族联姻,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而高宗又修订《姓氏录》,确定了官员成为五品以上高官便可以进入士流,逐步打破士族门阀观念,实现了以官爵高低定等级,提高了官员的地位,使得更多的人参加科举制。

2 推崇进士:时代风气使然

唐朝士族入仕虽然以门荫制度为主,但是门荫却在不断的衰落,门荫出身者虽然在官爵上比科举出身的高,但是最高也不过是正七品上,而他们要成为五品官吏所需的时间更长,所以门荫制度不能保证高官子弟能够成为五品以上的官吏。而《氏族志》、《姓氏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的利益。虽然门阀观念依然具有影响力,但是随着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促使大多数人接受官职和政治经济特权相结合的原则。”[7]而成为高官以后才能实现与山东士族联姻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对于普通士人来说非常困难,因此普通士人不断的参与科举,已获得更高的官爵,所以更多的士族参加科举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8]进士出身的高官占所有高官的比例不断增长,文宗时期,,门荫出身担任高官的人数所占比例缩小,“德宗时期宰相三十五人,门荫入仕十人,进士出身十三人;宪宗时期宰相二十九人中,进士出身十七人,门荫入仕四人。”[9]

参加科举制的人既有士族,还有寒门子弟。唐代科举制的实施,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参与科举制的人数不断上涨。韩愈、柳宗元便是贞元时期科举及第。贞元、元和之际,进士及第更多的是靠自己的真材实料,而高官是以进士出身为主要途径,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虽然寒门子弟没有任何经济、文化优势,只有靠自己的勤奋艰苦获得入仕的机会,依然有少数及第,以此來打击了士族。

门荫制度不断的衰微,皇权的压制和寒门子弟的竞争,摆在士族面前有两条道路,第一条继续以门荫入仕,直到士族失去他的特权,使家族沦为三流家族;第二条参加科举制,通过进士及第来步入高官的行列,而旧士族转为新兴的进士家族。故陈寅恪先生说:

……则贞元之后宰相多以翰林学士为之,而翰林学士复出以自进士词科之高选,山东旧族苟欲致身通显,自宜趋赴进士之科,此山东旧族所以多由进士出身,与新兴阶级同化,而新兴阶级复以累代贵仕,转成乔木世臣之家矣。[10]

3 文化优势:科举入仕的捷径

唐代士族大部分来源于江南、山东和关中。南朝的吴姓和侨姓本身以文学传家,自南朝灭亡后,便失去了入仕的优势,而唐朝统治者尚文学,使得他们能够迅速以家族文学优势参加科举,一举及第。而山东士族以经学传家,但整个社会尚文学,而进士及第是成为高官的主要途径,山东士族不得不迅速改变政策来适应社会、政治的发展,以尚经学变为尚文学,使得子弟参加科举。关中士族本身便是武人集团,但在武则天时期遭到打击,使得他们迅速改变政策,由崇武变为尚文。

常举和制举构成了唐代科举制,尤以明经和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创武举,以此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开元天宝年间,文学才能对于科举制及第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典》:“开元以后,四海宴请,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11]而为了适应这一现象,士族转变为文学世家。

而士族提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工具之一便是深厚的文化基础。经历过南北朝的混乱,文化断层现象非常明显。而在初唐时期,士族有着深厚文化,非常重视教育,读书对于世家大族来说非常重要,其中家族子弟的教育更为重视。士族子弟对于初期教育最为重视。《颜氏家训》卷三《勉学》记载,士大夫子弟几岁便开始学习《诗》、《论》,更有甚至学习《礼》、《传》。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士族深受其家族教育,有着很好的文化基础。

尤以韦氏最为典型,《旧唐书》记载:

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12]

除此之外,韦氏家族有文学成就突出的人数不胜数,如韦应物、韦询、韦安石等人。在唐一代,韦氏文学家流传至今为一百多人,而文学作品上千篇,其家族的文学作品更是受到了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人的推崇。由此可见,韦氏迅速的改变家学,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其家族更是受到了当时士子的推崇,这对于韦氏家族参加科举极为有利。

在唐代,参加科举制的途径为“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13]官学有着严格的限制,根据父辈官爵高低来进入不同的官学,而庶族子弟不可进入。官学更有着深厚的师资力量,大征天下儒士进入官学教书。此外,朝廷还设置了弘文馆,它只让皇族和高官子弟进入。而庶族以乡贡这条途径参加考试。随着官学的学习内容与科举制考试内容的脱节,官学不在受到士族的重视,他们只能选择父亲教育儿子,兄长教育弟弟的方式,但是这种教授必须依靠经济和文化实力。首先教授者有着很强的文学底蕴,其次,要有空闲的时间。这对于士族来说非常简单,就算是已经衰微的士族,也不可忽视其家族的文化底蕴,更何况的还在不断发展的士族。私学兴起以后,士族多学习于家塾私学,其家中备用藏书,时时校对。而庶族多于乡中私学学习。

在唐代,读书是一件花费昂贵的事情,就书本而言,在唐代,信息流通非常慢,纸张就是其重要的载体,而且价格昂贵,要想阅读书本的机会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很困难,这对于士族来说确实是轻而易举的事,士族传承自东汉时期,文化是其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而日渐衰微的士族家中也有着丰富的书籍,这是他们可以通过科举重拾旧日的辉煌的基础。

4 体制漏洞:行卷请托之风盛行

虽然科举制在不断完善,但是一些体制漏洞依然被士族所利用,使得请托行卷之风盛行。

请托开始于武后时期。武则天为打破关陇本位,不拘一格用人,使得一般官吏升迁迅速,而科举出身不及五品的进入高官行列的人不在少数。当时只是为没有特殊关系的士子提供一条更为便捷的入仕途径,使得他们能够广为人知,因此要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得到赏识,在科举制脱颖而出,但是请托之风更多的被士族所利用。得到名人、名士和达官贵人赏识的方式便是“行卷,”將优秀的文章、诗词上陈给名人,使其向主司推荐,进士及第。

随着士族应举的人数增加,而请托之风更为其提供一条简便的途径了,这也使得取士人数过多。《旧唐书》卷100记载:

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先是,考功举人,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至数百人。丘一切核其实才,登科者仅满百人。议者以为自则天已后凡数十年,无如邱者。其后席豫,严挺之为其次焉。[14]

王丘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才入仕,限制了取士人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请托现象。但是在玄宗时期,为了搜罗人才,玄宗下令荐举,许多士子开始奔走于达官贵人,希望获得其赏识和提拔。到了唐后期,进士及第不再依据考试成绩,而是社会声誉所决定的。在贞元十二年,李程应举时所作《日五色赋》,杂文落地,但是杨于陵将李程的文章交给掌贡举的官员后,李程并擢为状元。

请托行卷之风的盛行被士族所利用,主司被人情和权势所干预,随着声誉越受重视,士族在社会地位,文化底蕴及其父辈官爵,都有其优势,士族科举及第更为方便。

除此之外,座主门生关系也为士族打开方便之门。掌握贡举的主司被称为座主,初唐时期,科举制并不受到社会所认可,士族通过门荫掌握中央重要的官职,但是高官日益被进士出身者所担任,科举制也越来越重要,朝廷对于主司的委派也更加重视,主司担任者都是高官,甚至还有宰相。随着主司权利的上涨,他在科举及第的权利更为扩大。而通过请托行卷,士族得到高官赏识,向主司推荐,进士及第后,这种由提携式的进士及第,门生对于主司更为感恩,这种座主门生关系非常牢固。而科举制更是官场的另一表现形式,士族在京城奔走名门,提高声誉,得到赏识,进士及第后,也要不断的拉拢关系,得到高官的赏识,才能在吏部铨叙时脱颖而出,进入高官行列。

士族通过这些体制漏洞,获得了更多的优势,科举入仕更为便利。

5 结语

科举制的实质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并收回文化主导权,而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进士出身者更是高官的主要来源,士族开始转变自己,积极参与科举,从初唐时期的抵制,到中晚唐时期的推崇。虽然门阀制度消失了,但是士族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活跃于政治舞台,但是士族的衰微是不可避免的,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新的阶级将会取代旧的阶级,官僚政治将取代士族政治。

参考文献

[1]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2][日]川滕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的成立》,选自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页。

[3][英]崔瑞德等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4]韩昇:《南北朝隋唐世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的变迁》,《历史研究》,2003年4期。

[5][日]布目潮沨:《唐初的贵族》,选自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9页。

[6][日]布目潮沨:《唐初的贵族》,选自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0页。

[7]韩昇:《南北朝隋唐世族向城市的迁徙与社会的变迁》,《历史研究》2003年4期。

[8]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6页。

[9](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叙进士》,选自上海《四库全书》1035册《唐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8页。

[10]吴宗国:《唐代科举制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6页。

[11]陈美廷:《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1页。

[12](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四库全书》60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1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零二《韦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85页。

[14](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制》,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1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零零《王丘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132页。

作者简介

宋敏(1991-),山西太原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科举制士族唐代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科举”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