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学生实际需求 合理设计学练内容

2019-06-17 02:22顾海军沈丹萍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垫球传球课例

顾海军 沈丹萍

一、关注学生差异,调整学习菜单

现象:通过了解,本次授课班不是借班,而是执教教师自己的学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统一的场地和器材进行练习,在课例展示中未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的场地和器材,而是采用统一的练习要求、器材进行学习。

思考:《课标》中指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求外,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学生还有哪些不足,学生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在备课过程中,教学除了要备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更多的还要备学生,通过日常的了解和交流或者访谈和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

改进建议1:基于自己的教学班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对场地器材进行调整。如,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高、运动能力等差异设置不同高度的网,以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学生。

改进建议2:根据学生技术运用能力的差异,可设计不同的菜单学习要求,以满足学生需求。如,针对学生掌握技术熟练程度、弹跳能力等设置组合练习、加高拦网等一定难度练习的菜单,以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提升;也可在“2对2”隔网比赛环节扩大场地或增加人数,以提高学生正面上手传球水平。

二、运用挑战情境,增加学习难度

现象:执教教师采用讲解——示范——巡视纠错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教师布置按部就班进行练习,整堂课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学生主动探索、积极练习方面没有充分体现。

思考: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仅完成了学习的内容,在身体和心理方面没有发生碰撞和激荡,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随着练习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在本次活动的评课中,观摩教师也提出了这些观点。在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方法进行剖析,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练情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在每名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拓展和提高技战术的水平。

改进建议:创设更适合学生挑战的情境进行学练,学生的学习不能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通过学练,身心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在“网前自传传高,拨球过网,对面同伴接住”环节中,可提出高度、远度、左右点的接球要求,适当增加垫球或者传球的难度,增强学生移动接球的能力。在组合练习中,可通过接抛球+自传传高+拨球过网后继续垫球+自传传高+拨球练习,看哪组不掉球,最多能达到几次才掉球,提高学生垫、传、拨的熟练程度,同时培养学生间的合作能力,运用合理的技战术赢得比赛的胜利。

三、变化攻守情境,增强比赛能力

现象:在基本部分,教师设计了组合练习及“2对2”隔网比赛,从技术上看,发现部分小组还未达到能进行比赛的程度,而有的小组动作熟练连贯,但限于场地和人数,比赛浅尝辄止。

思考:球类项目的练习,需要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一定的单一动作练习和组合动作练习后,如果没有比赛或者综合活动,会减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在比赛中,学生将所学技能充分运用,学生感到学得有意义。但如何通过比赛,通过怎样的比赛进行至关重要。在课例中,一些小组已经具备了比赛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技术进行“2对2”隔网比赛,而一些小组垫球和传球还未熟练掌握,未达到比赛程度时进行“2对2”隔网比赛,就会减少这部分学生的比赛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在比赛方面进行调整和变化,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组织比赛。

改进建议: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攻守情境,切实提高每名学生现有的水平。针对传垫球技术熟练的小组,组合上可以增加发球环节,可采用“2对2”或“3对3”隔网比赛,可将比赛场地进行调整,可将相邻近的场地合2为1,2个网架合2为1,增加场地的宽度和网的高度,加大学生攻守的面积和高度。针对传垫技术较差的小组,可以通过2名学生1组传垫达到规定次数再进行进攻(拨球)的方法,逐步提高个人和小组传球和垫球的能力。

四、融合体能练习,增强综合素质

现象:在基本部分的最后环节,教师用网上传递球的方法组织学生练习体能,以此锻炼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调素质。此时设计体能环节,不少观摩教师感觉有些突兀,欠缺整体感。

思考:《纲要》要求单元须从“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视角下进行构建,指出了体能设计在单元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例中,教师单独拿出体能练习组织学生练习,笔者认为,应该将体能与其他练习相结合,即将体能练习融入到组合练习中,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更合理,更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

改进建议:可设计2名学生1组进行“1名学生抛球,1名学生网前传球”+“1名学生抛球,1名学生后场垫球”+“1名学生抛球,1名学生拨球”的组合练习,几次后交换练习,增加学生移动的距离,加快学生移动的速度,并衔接好网前弹跳的节奏,切实提高学生下肢力量和快速移动的能力。也可将体能融入到比赛中,以增添课堂氛围。这些练习须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可过分强调远、快、高、多,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能。

五、设计问题情境,加强师生交流

现象:在课例中,学生在教师巡视中练习,但教师没有指出学生在练习中的问题;教师有讲解,但没有答疑。总之,整节课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基本上以教师讲解、学生观察示范或者静听教师讲解为主。

思考:课堂是师生的课堂,师生在交流中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才能真正发现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将设计问题和教会学生问问题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媒介,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找到学习中的障碍,设计问题,从而引发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不让体育课堂成为哑巴课堂。

改进建议1:在课例中,教师小组巡视次数较多,时间也较长,教师可在巡视中发现问题,然后在集中讲解时将学生练习时的共性问题抛出来,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或者提出解决的办法。

改进建议2:教师也可在课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攻守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如何传准抛来的球”的问题,引出准备姿势、快速起动、球在额前上方等动作要求。又如,在组合练习体能环节中,设计可以引出“什么是抛‘空位”“哪里是‘空位”的问题,最終根据学生站位和移动能力促使同伴快速移动垫球和传球,从而更好地衔接传垫动作。

猜你喜欢
垫球传球课例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传球游戏
运用“条件限制”提高队员观察能力
初中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排球垫球熟练度的方法
排球正面双手自垫球教案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垫球启蒙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一个教学片断引发的争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