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思维

2019-06-17 02:22张勇卫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校园体育学校

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元素之一,更是当前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起点和终点。

一、准确定位: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基础

明确的概念与价值定位是校园体育文化建构的前提。校园体育文化区别于体育文化,什么是校园体育文化?多数教师都认同: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实,校园体育文化构建必须思考为什么构建的问题,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学生,正如江苏孙建顺老师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最终表现形式为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综合参与研讨的教师观点,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创造的一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

把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是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不仅仅是体育文化的特征,更是校园文化的特征,更多地应该关注人文性和教育性的特征。浙江胡松老师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具有校本化、丰富性、人文性、教育性,校园体育文化要充分要实现以文化育人的目标,更要发挥其趣味性、互动性、综合性的特征”。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校园体育文化首先要具备以下3点特征。

1.全员性。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绝不是“为了几个人”,也不是少部分人的事,而是要确立“为了每一个”“是每一个人的事”的基本理念,做到立足每一名学生乃至教师的发展,让每一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课程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来,以体育为载体,促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2.互动性。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绝不是简单的拿来和模仿,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不断生成创造的过程。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社团等活动,通过积极的互动生成许多预设之外的惊喜,师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师生在进行板报、橱窗、宣传专栏等文化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激活每名参与者的智慧作开放式的设计,定期更新,内容的选取也来自学生的体育生活,激励学生用体育运动的经历、成绩等不断在其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体育文化。

3.综合性。一是校园体育文化离不开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要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要实现与其他的课程、教学、活动等整合融通,整体实施。如,笔者学校为培养学生的小公民意识,在学校各个层面都开展岗位建设,学生体育组织也纳入到其中。二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仅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更要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提供平台,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多种多样的岗位与任务,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经历体验、历练成长。

二、回归校本: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路径

近年来,上级行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多个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教材,丰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载体, 强化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课外活动的锻炼指导,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推动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开展校园足球、普及篮球等项目,这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必须回归校本才能实现文化的生长,进而直接作用到学生的成长。

1.以体育教学为主渠道

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和开展教法研究,努力创造学生体育学习的新生活,在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同时,给学生更为积极的成长体验。笔者学校积极结合学校体育改革实验在高年级积极推行每周2节项目选修课,在单元教学中开展课型教学的研究,通过“比赛体验课型”“合作学练课型”“综合运用课型”,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技能学习的价值,体验友伴合作学习的乐趣,提升体育品德,课堂教学呈现了独有的体育文化。

2.以体育活动为平台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每一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搭建平台是大家研讨中的共识。浙江赵占云说吉尼斯挑战赛是全校年末的最大盛会,挑战项目全部由学生设置,每名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挑战卡上写出自己的挑战项目,挑战者进行报名挑战,创造学校的“吉尼斯纪录”,等到第2年,学生可以继续挑战这些项目或者创新其他项目,这样一来学校就有了较为浓郁的体育氛围。另外,还有不少学校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服务,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3.以学校体育组织为载体

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组织的创新,进一步形成人人参与体育的良好文化氛围,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向纵深发展。班级俱乐部、学生体育社团以及依托校外体育协会(团体)指导下的社团等方式,激活学生乃至家长参与体育的热情,也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步寻找适合的体育项目和服务他人的岗位;完善学校社团运行制度建設,支持和鼓励学生、教师成立各种体育社团,鼓励家长参与校内外社团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比赛“嘉年华”活动。江苏孙尧老师说学校通过让有体育专长的体育教师成立相关项目工作室,她领衔成立了“软式棒垒球工作室”,定期和一批喜爱棒垒球的青年教师进行棒垒球活动和比赛,也扩大了学校该项目的参与人群,他们在熟悉该项目后也经常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棒垒球游戏和比赛,促进了该项目在学校的广泛开展和相关特色文化的形成。

4.以文化宣传为媒介

场地器材设施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保障,让物质基础彰显体育文化的力量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智慧创造。如江苏武进区的一所学校利用走廊比较宽阔的特点,结合楼层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别构建了田径类、素质类和体育益智类文化区域,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锻炼游戏,把物质文化的创新性构建发挥到了极致。

三、分享案例: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构建的策略

本次研讨主持团队在话题设计和研讨主持中突出实践,每个板块主持团队都提供具体的案例启发引领教师参与研讨,提升了教师在研讨中的互动频次,也促进了相关体育文化特色的分享和相关策略的形成。主持团队欧园明老师提供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体质提升工程”的案例讨论,引发了研讨教师围绕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施路径和特色文化构建展开案例分享。

1.学校项目特色文化的构建

从各球类、武术等特色项目文化的建设谈起,浙江赵占云老师分享了他们学校“两节一挑战”项目构建文化;江苏张绍光分享的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武术文化,是以一个项目为切入点,以普及为出发点,以体育项目育人为落脚点,开展主题文化展示、嘉年华以及相关联赛,表彰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教师等。

2.学校体育文化的整体性变革

通过整体设计学校的学生体质提升工作,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整体提升,是未来学校体育构建的一个趋势。一是大课间普修与选修相结合,普修自编校本素质绳操,将高抬腿、纵跳、敏捷绳梯素质练习等融入素质绳操之中,并以不同同伴之间合作完成的方式展开,让绳操体现浓浓的合作锻炼文化和合适的运动负荷;二是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当提高课的运动负荷,提高教学实效;三是体育活动与竞赛均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四是编写学生体育锻炼指导手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体育和亲子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区域的学校体育整体变革

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呈现不同的样态,也造成了学校体育呈现不同的区域化特点。不同区域学校体育的整体变革也更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构建。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体教结合、一校一品”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温州市中小学校依据“学校+俱乐部”模式推动校园体育特色项目发展,让每一所学校体育文化特色彰显;常州市地区依托学校体育深化改革,每个学校围绕“每一所学校建设适合的学校体育课程,让体育课程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私人定制;每一所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活动课,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有效落实;每一名学生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等“六个一”的目标,整体提升区域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凸显了区域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

——张勇卫(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213000)整理

猜你喜欢
校园体育学校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