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路径探究
——基于浙江省本科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9-06-18 10:12李茂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李茂平 陈 瑜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20万,创近十年历史新高,2019 年将再增加14 万,这还不算历年未就业毕业生人数,足见就业形势之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就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国家之要来抓。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承担了扩招和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也是全国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中,地方本科院校曾一度垫底。由麦可斯研究院编著的《2018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超过了本科。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自身的特殊性,本科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为切入点探析高校就业质量,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实现就业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解析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就业工作的直接反映,但说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集中反映。通过对就业质量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把握高校整体办学情况,以就业质量提升倒逼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升级已逐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就业质量研究由来已久,从“工作生活质量”到“体面劳动”,再到“高质量就业”,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内涵日益丰富,但其概念始终未能统一。目前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调查实证研究和质量评价,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概念的研究较少。综合各类研究可以发现,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主客观、微宏观等多个层面,涵盖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社会评价等。基于此,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对就业质量衡量指标进行了细分,并以此对省内高校历年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本研究选取了就业率、就业类型、就业地域、离职率、专业相关度、收入水平以及毕业生满意度等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结合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剖析,以期真实、客观地反映本科高校就业质量状况。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5-2017 届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取全省本科院校平均值,以全省高校(含本科和高职类院校)平均水平为基点进行对比分析,为高校就业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以及就业工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毕业生就业类型分析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将毕业生分为受雇工作、经营创业、升学深造以及尚在待业四个主要就业类型。从调查数据来看,全省本科院校近三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基本持平,略有上升,但均低于同期全省高校平均水平,这与近年来高职类院校就业率持续攀升的趋势基本相符。创业率方面,在四种就业类型中,创业占比少,规模小,创业率低,全省高校创业率呈下滑趋势,毕业生创业难度逐年加大。本科院校毕业生创业率明显低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但从毕业届次来看,本科院校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有所回升,主要是受社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以及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这从近三届全省高校创业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创业教育比例可以看出(2015 届68.92%,2016 届66.29%,2017 届72.52%)。全省本科院校升学率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浙江高校对毕业生升学的高度重视,各高校纷纷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继续深造。

表1 2015 届-2017 届浙江省本科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就业类型比较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析

就业地域历来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空间吸引着众多毕业生前往,无形之中也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反之,条件较艰苦的“老少边穷”地区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本次调查按照行政划分设置了五种地域类别。调查发现,浙江省本科毕业生就业以省会(发达)城市、县(地)级城市为主,仅有不足10%的毕业生选择乡镇、农村就业。更重要的是,2015-2017 届本科毕业生前往县级市、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农村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仅占1%左右(详见表2)。毕业生就业流向所引发的持续性人才过剩或人才短缺极易导致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呈现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乡镇等基层地区发展。

表2 2015 届-2017 届浙江省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3.毕业生就业离职率、专业相关度及收入水平分析

适当的离职有助于保持自身活力,促进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但频繁的离职不仅影响企业的稳定,更会造成个人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职业发展。从调查数据来看,尽管全省本科院校低于全省高校平均值,但仍然呈现出较高水平的离职率,离职的原因排前两位的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值得欣慰的是,2017 届毕业生较2016 届离职率有大幅下降,说明高校已经注意到该问题,并采取多种方式努力降低毕业生离职率。毕业生专业就业相关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以及该专业在同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调查显示,2015-2017 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就业相关度明显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收入水平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养。数据显示,全省毕业生收入水平逐年上升,2017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平均月收入4840 元,高出2016 届343 元,创历史新高。被调查的本科毕业生中,2017 届毕业生中平均月收入在4000 元以上的占毕业生总数的59.1%,高出2016 届10.7 个百分点,高出2015届13.73 个百分点,且月收入在7000 元以上的比例逐年增加,2017 届达13.12%,高出历届本科毕业生及全省高校平均水平,这都说明本科毕业生收入明显增加,并逐步向中高收入迈进。

表3 2015 届-2017 届浙江省本科毕业生离职率、专业相关度及收入情况

4.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分析

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包括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其中,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是毕业生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教育水平以及毕业生个人素养的综合评定,也是对母校认可度的集中体现。从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调查来看,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更低于高职院校平均水平,但从2015-2017 届的数据来看,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逐年上升,呈向好趋势。从分项满意度来看,尽管近年来本科院校毕业生各项满意度分值逐年递增,但基本都低于同届次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其中仅有“师德师风”“校风学风”两项突破80 分,满意度最低的三项分别是“创新创业教育及指导”“就业求职服务”“发展机会和锻炼平台”,均低于同届次其他分项满意度水平(详见表4)。这也说明,本科院校未能有效满足学生需求,需要特别注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用人单位满意度直接反映了毕业生综合素养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反馈不仅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更有利于高校不断调整就业指导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从调查结果来看,2017 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较2016 届、2015 届有大幅度提升,本科院校满意度水平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差异不大。从“实践动手能力”“专业水平及理论素养”“创新能力”等七个分项能力满意度来看,用人单位对本科院校毕业生各分项满意度逐年提升,得分均在80 分以上,属于满意等级,其中“实践动手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两项满意度得分最高(详见表5)。这说明毕业生各项能力指标符合社会需求,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综合素养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表4 2015 届-2017 届浙江省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

表5 2015 届-2017 届浙江省本科院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面临的现实困境

1.就业指导与成才引导未能同步致使学生就业观念发生偏差

就业指导与成才引导协同共进,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然而一些高校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用于就业率提升,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就业结果,忽视了长期的成才教育或者将成才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及时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择业观以及生涯发展理念,致使部分高校就业类型单一,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对就业区域、类型以及薪资水平等盲目攀高,频繁跳槽,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奉献精神,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愿到边远的艰苦地区工作。这不仅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更有悖于高校办学宗旨,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困难。此外,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都聚焦在正规就业上,对毕业生的非正规就业缺乏关注和教育引导。有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的大学生占全部就业学生的40%左右,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师资队伍和就业课程建设不到位致使就业教育效果欠佳

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师资基本由从事招生就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党团领导或辅导员兼职组成,具有相关资质的专职教师很少,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也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教学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科学和多样化的指导需求。目前就业课程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三类,高校基本都有所涉及,但多数高校未能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就业课程缺乏专业教材,教师授课以参考材料和培训内容为主自行设计,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形式大于内容,理论多于实践,过于“高大上”,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脱离学生现实需求,以致教学效果欠佳。此外,就业课程多为短期集中教学,缺乏评估考核制度,致使课程教学裹足不前,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3.高校内部未能形成合力致使就业工作整体水平不高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走上理想的工作岗位是毕业生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效果和社会整体影响力的集中反映。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的维度分析来看,除就业指导服务外,学校的教学水平、实践平台、师资队伍甚至校风学风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从来都是一个从上到下全方位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一些高校将就业工作仅仅看作是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没有从全局考虑将全校各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纳入学生就业工作体系共同形成合力,致使就业工作整体水平受限,进而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果。例如,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信息管理相互独立,不通有无,呈现出信息孤岛现象,且各自数据存在差异,无法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就业指导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信息服务,轻者影响学生就业工作效果,严重者将直接影响学校发展决策。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思考

1.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事关学生切身利益、教育事业发展甚至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高校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把就业作为一项全面育人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培育。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就业教育运行机制,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平台搭建、设施改善、氛围营造等,帮助大学生全面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就业工作始终,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前置,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离校,从始业教育到毕业生教育管理,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类型单一、就业地域分布不均等问题,高校要积极出台政策制度,引进社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出台大学生创业支持办法等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成立考研指导导师团、举办考研座谈会、考研经验分享会、制定考研奖励办法等方式激励大学生考研升学,继续深造;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奉献精神养成、设立基层就业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到乡镇农村一线、偏远山区海岛去从事公益事业岗位,为地方发展奉献青春智慧。

2.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就业联动和服务协同机制,提高就业工作水平

就业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高校内外联动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整体水平,实现效益最大化。一是积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招生是基础,培养是关键,就业是方向标,三者相互之间良性互动是高校与社会实现供需平衡的必然前提。联动机制的构建关键在于建立集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信息于一体的信息反馈系统,以就业跟踪反馈信息为核心形成信息环流,通过信息相关性分析调整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高校要建立联动机制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信息循环联动,打破权限分离格局,破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互动共享。二是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就业服务协同机制。家庭的教育和期待往往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择业方向起着关键作用,家庭社会资本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毕业生成功就业。因此,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积极构建家校服务网络,鼓励家长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和社会同属于供需两端,两者互为支撑,校地协同、合作办学、资源共享为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渠道,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是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学生、社会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三是积极构建校-政-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培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校、政、企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主动与各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用人单位进行对接与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双赢,资源最大化利用。

3.突出成果导向教育,大力推行专业动态调整和课程改革,提升就业竞争力

成果导向教育即OBE 教育,该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关注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合理性高度敏感。[8]毕业生对母校专业课程教育的评价可以直接反映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契合度。2018 年,浙江省教育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基础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编制专业建设规划,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强课程改革,提升课程质量。从近几年对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水平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和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供需研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大力推进就业类课程改革,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教学大纲、改善教学模式,强化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注重就业能力训练,激发就业课程活力。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专业就业指导团队,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单位进行学习锻炼,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积极引进经验丰富的专业从业人员,优化师资结构。要建立完善教师就业课程准入和考核制度,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最终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实现跨越式转型发展,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作为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和接触专业工作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实现产业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共赢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要将学科专业特色与地方产业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实行机制革新,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积极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开发产教融合创新项目,培养优秀人才。要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群,设置必修学分,同时根据专业要求列出课程清单,划定必修和选修课程。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体作用,深入挖据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注重以科研引领教育,师生共同开展学问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针对毕业生对母校创新创业指导满意度较低的情况,学校要大力加强示范性创业学院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休学创业,出台奖励办法,充分发挥“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的引领和推动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和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