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机械工一体化培养模式探析

2019-06-20 06:01陈国亮
职业·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一体化

陈国亮

摘 要:本文就模具机械工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探讨。这里所说的一体化培养是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技能师傅一体化、学校与企业一体化。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操作,再由实践操作来强化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相巩固;在同一课堂中,安排专业理论教师一名、技能师傅一名,专业理论教师教授理论知识,技能师傅指导技能操作,在共同成长中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更培养了学生理实的结合能力;通过学校实训中心的基础化培训,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及相关知识,再通过企业实践来拓展专业技能,毕业后可去企业无缝上岗。

关键词: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 校企一体化

一、模具机械工培训现状分析

目前,很多技工学校都开设有模具专业,但是在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教学上,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教学,第一个学期基本都安排理论课,没有实训课,在第二学期或以后开设实训课,很多时候学生学习理论的时候都不知道这个课是干什么用的,學习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如何运用,在实训的时候理论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不能够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师方面,学校缺乏理实一体化教师,大多数学校把教师分为专业理论教师与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并且专业理论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理论联系实践讲解不够透彻,专业技能教师又缺乏理论指导能力,更多是凭经验指导,只知道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缺乏理论依据,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的那一点内容。至于实训场地,首先,一般学校拥有一个机械设备较多的实训场地,并且分布也很有条理,普通车床区域、数控铣床区域、特种加工区域等。这样看上去很整齐,但是这样的布置缺乏实用性,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比如单纯上车工课,在车床实训区,上车床课,在铣床实训区,上铣床课,但是在后续的模具加工练习中这样安排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做一副模具,学生会用到车、铣、磨、电火花、线切割等各种设备,学生不得不在各个实训场所来回跑。其次,不管是三年制教学模式还是五年制教学模式,学校普遍会在最后一年或一个学期安排学生下厂实习。这样安排看上去似乎合理,但实际则不然,到企业后学生会发现在学校里学得很好的同学,在这里也是懵懵懂懂,啥都不会。因为企业的设备及操作和在学校里学的是完全不同的,在学校里老师只教了怎么做,没有教为什么这么做,就会导致学生不能灵活

运用。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并不多,而且也做不久,不断跳槽。因为现在的学生第一受不了苦,第二受不了委屈,在缺乏技术优势的时候,会很伤自尊心,即使在学校“一览众山小”,到了企业也无法得心应手。

二、探索模具机械工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在进步,企业也在不断地更新技术及设备。“港珠澳大桥”“三峡大坝”等一系列伟大的工程背后,是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的制造和启用以及操作这些高尖端设备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而这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械零件及设备很多都要通过模具来加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模具产品更是服务着广大人民群众,如人们日常用的不锈钢脸盆、炒菜的锅铲、塑料瓶、儿童玩具等。可以说现在许许多多产品及设备都离不开模具制造。模具制造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给工厂批量化生产带来了福音。很多学校也看到了这一点,纷纷开设了模具专业。但是,大多数学校在教学上还是采用老的教学模式,师资也沿用着传统的配备形式,实训场地更是美观整齐就行,甚至有些学校设备条件还不够,也没有很好的校企合作单位。为了学生考证而施教,为了学生毕业而教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肯定满足不了现代化制造业的需要。所以,进行新教学模式的探究与改革势在必行。

三、模具机械工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

1.创新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的教学方式,在专业基础教学中融入实践操作课程。比如在机械制图课程尺寸标注章节中,给学生一张简单且潦草的图纸,让学生看图再进行加工。一开始学生肯定看不太懂,但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进行理论学习,图形表达的是零件的形状,尺寸表达的是零件的大小,标注尺寸是提醒有哪些要素是需要注意的。图纸没画规范给我们留下深入学习的空间。可以在学习完之后,让学生画一幅完整且清晰标准的图纸,带着图纸进行零件加工,这样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如在机械基础课上讲解螺纹底孔直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选择题,让他们对不同的孔径进行螺纹加工,得出答案,然后老师进行分析:为什么有些底孔直径会攻不下去,有些底孔直径攻出的螺纹会这么浅?由此引出底孔直径公式。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零件材料进行加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吃过“苦头”了,能记得更清晰牢固。在模具加工过程中,笔者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按理论上介绍,导柱导套与上下模板的配合是过盈配合,所以加工上下模板孔的时候,根据导柱导套的实际直径尺寸小0.02~0.03mm,但实际情况是不用热胀冷缩的方式根本配合不了,然而学校没有这些设备,而二次加工会导致2个导柱导套组装后有中心距误差,模具组装后不能流畅地分模合模。通过分析总结笔者得出结论,由于加工时有圆度误差,在加工导柱导套孔的时候应该大于0.02~0.03mm,这样加工出来的孔配合理论上是间隙配合,但实际却是“过盈配合”。所以,在课堂当中,教师需要一些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来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有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操作后得出的经验来指导学生,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培养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

基于技工学校普遍的教师配备方式:专业理论教师、专业技能教师,中间的界限太清晰。笔者认为,技工学校应该培养一批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师。这批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师既通晓专业理论知识,也能在技能上游刃有余。因为专业理论教师大多数缺乏技能操作经验,缺乏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拓展。而专业技能教师技术水平高,但理论知识缺乏,利用经验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只有通过理论的支撑,才能衍生出更好的技能水平及操作方式。在实训课教师配备上,大多数学校采用了2名专业技能教师的方式。可以采用一名理论教师加一名实操教师的配备方式,理论教师通过技能操作来论证理论知识,用理论知识很好地服务专业技能操作,而技能教师在技能教学过程中,通过与理论教师的配合,把实践与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能更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另外,学校专业教师基本都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技术再好理论水平再高还是会与企业生产实际有一些脱节。这时候校企合作应该发挥出它的作用。首先,学校安排教师通过假期下厂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并开阔其视野,使其更好地了解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次,可以在企业生产淡季通过引进企业师傅进校,与学校教师搭配共同进行教学。企业师傅最懂得企业需要什么,他们的丰富经验也会给学生及老师很实际的帮助。再者,通过每学期定时邀请企业师傅来校授课,学生获得了现代企业相关的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形式,专业教师能更好地拓宽知识面,企业师傅回企业后,留下的宝贵财富进了教师脑中,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来进行教学。

3.建设模具一体化实训场地,工学交替,让学生走进企业

在学校模具实训场地的建设上,应该采用一体化的建设方式。要建设一体化实训室,采用模块化配备,即一个模块中,配备有车床、铣床、磨床、倒角机、压力机、特种加工设备等一整套模具生产所需要的设备。这样设置虽然会导致实训空间利用率降低,但是不管是对学生的课堂掌控还是生产操作效率都有很大的提升。在模具生产区域设置五六个这样的设备模块基本能满足一个教学班的教学要求。另外,在学生下企业实践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深入企业,首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进企业参观,明白企业生产流程,让学生知道现实生产是怎样的,自己将来要做些什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掌握一定技能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入厂进行简单技能操作。特别是在暑假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再通过最后一年的实习,学生对学校所学知识如何在企业中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企业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毕业后可以更快地融入企业,学生上岗顺利,后续的“麻烦”就会更少了。所以,应该在学校建立模块化的实训场地,并且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地在学校与企业交替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企业需要。

总之,培养优秀的技工人才不是一位教师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一台设备就能完成的,需要在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实训场地及设备及教育制度安排等方面的高效结合。而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脚步不断加快,学校的培养模式也应该不断创新,寻求一条更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从而促进模具机械工的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丰.“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浙江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柯孔标,李荆,方凌雁.拓展性课程开发与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3]潘权威.“1+1”课堂:基于“整合·拓展”的学科教学变革[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4]钱可强.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罗启全.模具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作者单位: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化一体化
高职物理课程项目化考核的思索
理实一体化体系下的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与财务管理职能转型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