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企业为中介的农村金融联结:成因、机理与对策*

2019-06-21 00:52萍,张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年5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农村金融信贷

肖 萍,张 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 450046)

0 引言

要真正做到乡村振兴,就必须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力度,增强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金融组织活力,提高服务“三农”的强度。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着脱农倾向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中低收入农户扶持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四大问题,而信贷市场的趋利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失灵,政府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却又造成了政府失灵。这种“双重失灵”造成了农村金融供需失衡,金融需求缺口为非正规金融繁荣与快速发展提供了空间。而农村金融需求的超强性与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监管超难性,使农村金融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超高市场风险。近几年来,农村金融联结已经成为盘活农村金融资源的重要方式,在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提升帕累托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乡村中介的金融联结的重要模式之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发展迅速。因此,深度剖析这种联结模式,对农村金融创新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1 文献综述

1.1 金融联结动因及模式研究

Stiglitz(1989)等提出了政府适当介入、借款人组织化并与金融组织联合能解决农村信贷市场的失灵问题[2]。在格莱珉乡村银行小组贷款的实践也证明了借款人组织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Ghata and Guinnan, 1999)和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问题(Coat, 1995)同时也证明了民间信用关系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有较强互补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共生”(symbosis)和“挤出”(crowding-out)效应(Jain, 1999)[3],为实施金融联结提供了空间。可选择的金融联结模式较多,选择的标准主要在于充公利用参与各方的优势,共同实现利润最大化[4](刘杰和燕兴胜, 2007)。正规金融机构降低利率水平,能够更好地实现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Floro and Yotopoulos(1991)提出正规金融机构把信贷资金贷给农村的资金供给者,然后由他们再转贷给资金需要的农户的模式[5],菲律宾应用这种合作模式有效扩大了农村信贷服务,同时相部门的合作能够改善信贷条件,以低交易成本优势向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者提供延展服务,扩大信贷额度(Ghate, 1992)[6]。Tsai(2004)认为金融联结方式可以以种子、饲料和化肥等生产资料,或者农户预付农产品货款为媒介提供资金的联结[7],或以参与产业链中其他组织为中介,中介先从正规金融组织处获得贷款,然而再将资金借给最终的资金需求者,这种方式为垂直联结,是金融联结的主要方式(李延敏, 2014)[8]。而在此模式运营中,信贷交易通常与劳动力、土地等市场交易关联起来,形成互联性交易方式,以此提高金融联结的黏性,在中国金融联结实施模式中,最常见的就是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与农户三者形成的互联性交易模式(米运生等, 2013)[9]。近几年来,供应链金融被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供应链上相关主体逐步纳入金融联结框架,充分利用农业产业链上相关主体,将生产、销售、信用合作进行有效联结,形成农村金融联结新形式(胡婉仪, 2013)逐步产生出订单融资、应收账款等新的联结模式。

1.2 金融联结效果研究

金融联结可以充分利用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有效减少信贷市场上交易成本(Puhazhendhi, 1995)借助乡村市场和文化的社会约束,降低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风险(Jain, 1999)。Varghese(2004)通过对比正规金融机构单独放贷与通过乡村中介联合放贷回报率,发现后者可以利用信息等方面的优势[10],提高信贷回报率,扩展放贷对象范围; 同时金融联结在增加农户收入、提升妇女社会地位以及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金融联结,丰富了农村金融联结的形式,拓展了农村金融信贷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何广文, 2009)[11]。多样化农村金融联结形式的出现,有效满足农户的融资需求,提高了农户的期望收益。金峰和林乐芬(2004)认为农村金融联结是一种可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不仅可提高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盈利水平,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整体功能,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增加农户的福利效应(唐柳洁, 2009)[12]。

1.3 金融联结风险控制研究

Hoff andStiglitz(1996)研究表明,金融联结中贷款参与各方通过设定相应地合约,限制非正规机构和农户的行为,减少违约风险。Fuentes(1996)研究认为可以利用效率工资提高收入回报率等规则约束金融联结当中的中介的机会主义行为[13]。另外,还应该延长联结期限,对乡村中介的奖励应与参与贷款者的数量和偿还率呈正向关系,而惩罚则呈刚性的完全惩罚。

综上可知,农村金融联结较好地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中供需失衡的问题,以乡村中介为纽带的金融联结模式逐步成为主体。随着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多样化,乡村中介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其中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乡村中介的金融联结模式,较好缓解了农户的信贷约束问题,激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扩展了农村信贷服务的边界,增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联结虽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就,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各种生产要素需求相比,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更加深入的探讨。

2 农村金融联结成因

2.1 正规信贷难以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

据《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全国平均正规信贷需求占总需求的18.36%,而农户的正规信贷需求占比达19.6%,其中能够满足需求的只有27.57%,远远低于全国40.50%的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申请贷款被拒的比例高达9.78%,远远高于6.05%的全国平均水平[14]。由此可见,农户信贷需求多而获得正规信贷的少。另外,当大部分农户有资金需求时,根本不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信任度不高,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低。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但单个需求量少; 农村抵押品不足,农户信息难以获得; 农户住宿比较分散,正规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监管成本高等原因导致经营收益低。正规金融机构趋利性等原因,造成向农户借款的积极性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户的信贷需求难以从正规金融获得满足。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正规金融的惜贷,积压了大量农户规模较大的信贷需求。这种信贷需求只有从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寻求资金来填补,于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就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成为满足农户信贷需求的主要渠道。《中国农村家庭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农户的民间借贷占比高达43.8%,远远高于城市的28%; 在农村家庭民间借贷在其债务总额的占比高达64.6%,其中中部地区农村家庭达到71.5%。这足以证明民间借贷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活跃程度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民间借贷盛行与农户居住分散性和农村经济分割性的特点密切相关,更加重要的是我国农村特有的以个人为中心,以血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特殊的社会文化圈层。在此圈层中,特殊的信任机制使得非正规金融在信息获取上和履约机制等方面的社会成本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促使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正好弥补了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部分功能缺失的问题。非正规金融本身固有的缺陷决定了不能完全解决农村金融信贷问题。因此,必须转换思路,加大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力度。

2.2 金融联结能缓解农村信贷供需的市场失灵

农村信贷市场中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互补性,为两者之间的联结提供了现实基础。Ray(1997)首次提出了正规金融部门向非金融中介放贷,再由他们转贷给农户,扩展农村金融服务,由此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两者之间的战略合作,这种信贷模式称为金融联结。

2.2.1 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为金融联结奠定基础

在金融市场中,信贷发放机制与产业专业化分工紧密联系,产业分工水平、市场范围及经济繁荣与发展密切相关,市场范围越大越能促进专业化分工程度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渗透的范围随着农村产业分工深化而不断扩大。为满足市场需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业务不断扩大,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随着正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扩大,基本的业务操作也就会越来越多,需要的技术类型也就越多,经营成本也就越高。许多业务能否形成专业化分工决定着交易效率和经营成本的高低。在农村金融活动领域内非正规金融的业务范围要远远大于正规金融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对于非正规金融监管难度大,对于它们的发展也是非常谨慎的,如果人为地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分开,单独依赖其一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难以实现。两者之间必须依据自身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通力合作,共同实现农村金融业务边界范围的扩大,降低借贷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提高。金融联结不仅可以加快金融市场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村金融交易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对联结双方都有益的。

2.2.2 金融联结有效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签订、执行信贷合同时都会对利率水平、抵押品、借款人的信誉及合同执行努力程度都会详细地了解。若双方都能非常详细地了解对方的信息,双方的信息是对称的。在现实中,借款人对贷款人的信息了解较为详细,与此相反贷款人对借款人是否存在逆向选择、努力程度和有限执行等信息掌握并不完全,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贷款人的放贷资金就存在着市场风险。在特定的农村金融市场,如果银行不能分辨出借款人的风险程度,就会发生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借贷风险就会进一步扩大。与此相比,乡村中介却占有信息优势,能够识别出借款人的风险程度,最大限度降低借贷资金的市场风险。在与乡村中介进行金融联结后,可以充分发挥乡村中介的信息优势,较为容易的鉴别出借款的风险类别,刨除风险高的借款人,进而降低经营风险,解决逆向选择问题。

2.2.3 金融联结可以提高借贷资金收益,消除信贷配给

借款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着放款资金的经营效益,直接影响着借款者和银行的收益。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经营努力程度越高,获得的高产出的概率也就越大,借贷双方共同获得高收益的概率也就越大。从理论上,这也是借贷双方都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中许多借款者会选择不努力的行为,双方的收益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借款者会获得一个私人收益并且这种收益会随着借款额度增加而增加,放贷者的资金收益越小而风险也就越大。这时候银行就会选择限制放贷规模或不放贷回避市场风险。此时,通过金融联结,利用乡村中介对农户的有效监督,银行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还款率和较低的执行成本,有效消除“信贷配给”现象。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乡村中介对农户的各种信息都比较了解,能够帮助银行筛选出努力程度较高的借款者,并且还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监督项目的运营,乡村中介的监督成本只要低于借款者的私人收益,银行就可以增加利润,银行就乐意与乡村中介合作。同时,乡村中介还可以通过参与借款者项目实施对借款人的控制和监督,不断鼓励借款人的努力程度,并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获取利润,弥补监督成本并获取收益。

在信贷合约签订并在执行过程中,借款者为了达到私人收益最大化,经常出现策略性违约行为,银行面临恶意性赖账的风险。特别是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借款者到期还款中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以乡村中介为媒介的金融联结,在实际运营中较为有效的解决策略性违约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以产业基础而形成物质原料和资金支持的互联性交易信息。龙头企业还会借助与农户合作产生的信息优势,监督项目运营、督促借款人还款,较好地解决恶意赖账的问题。

2.2.4 金融联结能有效缓解抵押品不足

在信贷市场上,抵押品是解决有限信息,阻止逆向选择的主要措施。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因农户缺乏合格抵押品,很难从正规金融市场获得贷款,信贷配给和信贷失灵经常存在。但是,在非正规信贷市场上,基于人际关系的隐形抵押品起着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以信用为基础的具有抵押性质的抵押替代,金融联结就是衍生出具有抵押物功能的一种替代机制(周天芸、周彤, 2012)[15]。在农村信贷市场上,降低农户抵押品要求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依靠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提高农户收益,二是通过有效监督降低农户的私人收益。以龙头企业为主形成互联性交易能够提高农业产业链中生产和流通等环节的生产效率,实现农户收益提高。在金融联结中,银行可以依赖自身或者乡村中介实现对农户信贷的有效监督,但是银行亲自的监督成本会高于基于金融联结的监督成本。主要原因在于乡村中介对农户信息较为了解,监督执行成本低。

3 龙头企业为中介的金融联结形成与运行机制

3.1 龙头企业成为金融联结中乡村中介的必然

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均衡实现的首选途径就是实施以乡村中介参与的金融联结。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能够承担起乡村中介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能够拥有借款人充分的信息,具备在整个贷款流程中筛选借款人、监督借款人执行契约的能力; 二是能够覆盖足够多的农户,能集聚众多资金需求,以便充分发挥银行资金的规模效应; 三是要有足够财富或承担损失的能力,以便农户不能及时还款时能够承担代偿责任,同时这也是对乡村中介的约束,促使全力以赴监督借款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为基础、多重经营主体参与、第一、二、三产业逐步融合的农业经营体制。以农户家庭为核心,围绕农业产业生产发展为主线,形成了生产物质、技术交流、市场信息传递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供应链,而参与到农业供应链内的每个经营主体,都以自己的经营方式参与农业生产经营之中。农业供应链又是建立在农业产业链基础之上的,与农业产业每个环节紧密相连。一般而言,农业产业可划分产前、产中和产后3个重要环节,在这3个重要环节中,又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加工、市场流通和消费共五大产业主链,与其相关的又有若干相关链条并相互交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图1 农业产业链

龙头企业为中介的金融联结,可以形成独特的资源优势。在长期的经营交易往来中,分散经营的农户与高度整合的农业产业链之间不仅形成相对稳固的产业纽带,还建立了信息互通的信用合作关系。农业产业经营中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其中以“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合作链条。“农户+龙头企业”的形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活力,推动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在两者紧密合作、主体之间互联性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多种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以彼此双方各种物质供需为主形成的信息流,以此基础上而汇聚的信息整合; 以彼此双方信任为主形成的信用流,最终形成的信用整合; 以农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对资金需求为主形成的信贷流,最终也会借助高度整合的供应链而形成信贷整合。因此,这种以农业产业链为轴线、相关主体共同参与而发展起来的金融联结融资模式,更具有较强的产业、信息和信用基础。由此也决定了以农业产业化链条上龙头企业为金融联结中介,以产业和信用合作的互联性交易的金融联结模式也更符合中国国情。

在这种模式中,金融机构借助龙头企业的核心地位,通过信息整合将对农户单独信息的甄别转变为供应链上龙头企业的信息整合,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 利用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的链条上信用整合,弥补农户信用不足的现实,实现信用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利用信贷整合,可以把链条上分散的农户信贷需求整合成为信贷资金池,扩大银行放贷资金规模。通过信息、信用和信贷等各方的整合,在市场和政府力量共同作用下,使链条上各个分散的主体形成了有共同利益体的团队组织,整体满足银行放贷的信息、信用和资金规模的要求。银行也有原来对单个农户分散识别,转变为对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的甄别,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增强了金融服务能力[16]。

通过龙头企业实现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控。政府为了调控农村市场上的各种“市场失灵”,往往会采取各种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资金等财政手段,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通过对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进行专项资助,通过各种政策性补贴,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对分散农户的带动能力。在农村信贷市场上,政府通过对龙头企业的进行补贴,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并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充分了解农户的信息,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于农村贫困农户,更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主要是因为他们更难以从正规信贷市场获得贷款,更需要政府的力量推动金融联结的形成,联结模式要注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从提高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出发,优化金融联结环境,彻底解决金融需求。

3.2 构建金融联结的运行机制

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金融联结中乡村中介功能,还要建立起发展的动力机制、合理的运行模式、科学的保证机制和高效的激励机制。

3.2.1 夯实龙头企业、农户和银行共同参与的动力机制

找出金融联结中参与各方的共同利益诉求点,是确保金融联结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2014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中龙头企业数量接近11万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非常突出的。龙头企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都是来源于该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如黑龙江肇源县文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原料取自当地的主导产业——肉鸡养殖产业、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原料为大别山区药材种植产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依托于小麦种植产业等。随着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的全面打开,自身的原料种(养)基地的产量远远不企业生产的需要。企业又受制于资金等条件约束,不可能投资建设更多的自有基地,就需要从当地农户购买原材料。对于当地一般农户而言,虽然有种(养)基础,但是受困于种(养)技术、规模等因素限制,其产品质量难以达到企业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与农户联合,并为其提供种苗、种(养)技术甚至种(养)管理所需要物质,提高农户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以达到企业要求。与此同时,农户也希望得到龙头企业各方面的支持,不但能够提高种(养)技术、增加产量,而且还可以抵御市场风险、确保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然后,当收入增加的驱动下,农户就有扩大种(养)规模的动力,就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但是,一般农户缺乏必要的贷款担保,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龙头企业与农户为实现发展中的共赢,必然实施多方面的合作包括金融联结。如文国公司为了解决养殖户的资金问题,通过金融联结仅在2012年的6月到2013年的5月期间,为基地农户担保获取的贷款总额为6 165 万元。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农户种(养)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龙头企业发展基础更加厚实[17]。

图2 龙头企业为中介的金融联结模式

3.2.2 设计合理的运行机制

设计一套符合市场要求的运行机制,促进金融联结持续高效率运行。龙头企业同时与银行、农户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企业以担保企业的身份与银行签订总额度的抵押贷款合同,同时专门设立合作基金并在银行开设基本账户; 企业与农户签订“公司+农户”的商品原材料供需契约,并根据原材料供需数量确定向银行的贷款金额。在此基础上,企业、农户和银行三方再签订联保合同、并现场核实农户情况。当农户有资金需求时,可以凭企业出具信用担保函、与企业的合作契约,以农户之间联保的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审核通过后并经农户同意,银行为农户开设个人结算帐户。贷款资金并直接贷给农户,农户再以资金入股形式由个人账户转入企业在银行开设的合作基金账户,统一用于为农户购买生产资料,实现资金直接用于生产性消费(图2)。该期合同完成后,合作基金账户可根据经营情况获得经营收益,农户以股份数量为基础提取利润,贷款本金滚入下一期的合作基金账户; 如果农户想终止合作,根据账户的资金情况,农户的贷款资金将优先归还银行的贷款。

3.2.3 制定科学的保证机制

为了确保金融联结正常运行和参与各方的利益实现,还必须制定出科学的保证机制。一是确保充分信息,较好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这种运行模式中,要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紧密的产业合作关系,尤其是双方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后,在信息双方呈现对称状态,较好地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同时龙头企业还可以借助产业项目实施对农户的努力程度进行监督,避免了道德风险。二是强化农户负债履约,能够解决故意赖账问题。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产业化项目合作,强化二者之间物质供应、产品销售和资金供给的紧密关系。贷款资金不直接发放给农户,转入专设的合作基金账户,专款专用保障了资金封闭运行,并能够控制信贷资金的回流,有效防止故意赖账问题。三是夯实企业的信用担保,能够解决农户抵押品不足问题。当农户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龙头企业出具信用担保,并以企业设备等资产进行抵押,比较符合银行抵押品要求。将银行与农户的信贷关系转换为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不仅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降低,还避免了贷款违约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增强利益协同,降低运营成本。银行将贷款资金转给龙头企业,属于团体贷款,保证了银行的放贷规模,降低了银行的交易成本; 对于农户而言,也龙头企业长期合作,贷款资金在合作期内自动滚动、循环使用也降低了农户的信贷成本。

3.2.4 设计高效的激励机制

金融联结模式的可持续性关键在于参与主体都能获取合理的利润收益,而金融联结参与各方能否高效率投资其中,还必须设计出一套高效的激励机制。一是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建设成标准的生产基地,进行标准的生产作业; 企业统一为提供农业生产物质,经常为农户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保证农户种植产品的质量,这些专用性投资,稳定了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二是在产业化项目合作中,龙头企业对农户的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格高于保护价时,龙头企业采取市场价收购; 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以保护价格收购,避免农户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三是龙头企业利用合作基金专用账户的盈利资金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量大的、履约信誉高的农户进行补贴。使农户在确保有保底收益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更高的合作收益。四是龙头企业与农业保险公司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财政资金、企业自有资金,分担农户的农业保险费,降低农户因自然风险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意外损失。通过这几方面,较好地保证农户的生产收益,有效隔离了农户和市场的投机交易,强化了企业与农户的关系,激励了农户参与金融联结的积极性。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首先,以龙头企业为中介的金融联结模式中,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较好地优化了信贷资金在银行、企业与农户之间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效率提高。其次,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正规金融机构惜贷或无贷现象,减少了信贷配给,增加信贷资金供给,缓解了农户生产甚至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资本不足问题。第三,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契约合同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进来并为其提供信贷担保,不仅夯实了企业的原材料来源基础,而且还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增强了与农户之间产业合作与联系。第四,正规金融机构不仅减少了信贷的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而且贷款按期回收率也大大提高,财务的可持续性提高,增加了参与农村信贷业务的积极性。第五,农户信贷组织化程度提高,增加农户获取外部资金的机会,进而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户自身发展和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4.2 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要做好区域内农业产业的发展定位,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类型集聚,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夯实原料基础[18]。二是政府要持续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种环境,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同时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示范等级评定、动态考核与监控,扶持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为正规金融机构选择联结企业提供的依据。三是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金融联结,对参与的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扶持,通过奖励和财政补贴,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引导龙头企业重视与改善与农户关系,鼓励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四是加强对以龙头企业为中介的金融联结的引导、监控,逐步完善金融联结的运行机制,提高其市场化运营水平,确保银行、龙头企业和农户等参与主体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农村金融信贷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