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吴执中

2019-06-21 06:00石大典
故事林 2019年11期
关键词:蔡京宋徽宗官场

石大典

什么人会名留青史,被后人不断提及和谈论?

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艺术领域的巨匠、大家,战争中的卓越将领、英雄……这些大人物自不必说,他们会名留青史。还有一类人物,他们的名声并不算大,但他们鲜明突出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为让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卓尔不群”,成为道德高人或者“叛逆”奇人或者造福一方的好人。

北宋时期的吴执中便是这样一位名留青史的人。

吴执中,字子权,福建松溪县渭田乡吴村人,1034年出生,1063年中进士,1112年去世。

大型官修史书《宋史》、民國《福建通志》、新编《福建省志》等重要志书均为吴执中立传,成为“列传”之人物。史学家司马迁说:“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意思是说入“列传”的人,都有值得叙述的事迹,可以传诸于后世而名垂千古。吴执中担任的最高官职是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外交、教育、文化部长,是很高的官阶了,但历朝历代下来,部长级官员很多,大多“泯然众人矣”,被历史烟尘淹没,能入“列传”的并不多。吴执中入“列传”有官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卓尔不群的为官品行:刚正耿直,廉明清正,不畏强权,独善其身。即使粉身碎骨也要遵从内心的法则。他是一代名臣,为自己时代的热闹官场留下了一帧寂寞孤独的背影。

理学家朱熹在松溪湛卢山讲学时,访问过吴执中故居,题下一首诗《尚书执中公显谟阁侍制像赞》:“平生矢志自刚方,不恤身家爱庙堂。谏奉能耸九重悟,追封侍制姓名香。”我以为,这是对吴执中最中肯、最到位的评价。吴先生一辈子刚正方直,不惜搭上身家性命也要忠君也要爱国也要尊崇自己的内心,他规谏进奉的决心和能力震悟天地,震悟朝廷,尽管生前几经沉浮,但死后也得到朝廷认可,追复官职,名留青史。

朝廷官场之复杂、之丑陋尽人皆知,攀附结党,玩弄权术,徇私舞弊,欺下瞒上,但吴执中恰恰是那个官场中的另类,是个“傻人”,是个“刺头”,《宋史列传·吴执中传》和《福建通志·列传·吴执中》等志书对他的故事有过极为精彩的叙述。

首先,吴执中堪称官场“傻人”。吴执中一直在州县做地方官,做了30多年,从中年做到了老年。其实他是有条件入朝为官的,他的同门婿吕惠卿一直在朝中任要职,只要吴执中攀附一下同门婿即可解决,但吴执中就是不肯攀附,不肯趋炎附势,这在外人看来够傻的。直到60多岁时,才凭自己的资历和实绩入朝为官,结束了半辈子河南、安徽、广东等地的辗转迁徙。入朝后先后任兵部库部司、吏部右司郎中、兵部侍郎。

其次,吴执中堪称官场“刺头”。大观二年(1108年),74岁的吴执中任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主要工作是纠察邪官,肃正纲纪,审查官员,弹劾官员。照理说,人到古稀,许多事情都看淡了,不会再较真了,但吴御史本性不改,并由此成为了敢于弹劾权贵、刚正不阿的一代名臣。

吴执中在地方及各部司任职多年,熟知官场种种腐败现象,初任御史,便上疏弹劾内侍省、大理寺、开封府等部司官员贪赃枉法、冒功领赏等行为,反对当时推行的用钱粮换官位的“入粟补官法”以及“轻赐予以蠹邦用,捐爵禄以市私恩”的弊政。轻易赐予那些官场蛀虫东西和用官爵俸禄来交换私人恩惠均是制度缺陷,吴执中敢于提出反对意见,既是一种为官视野开阔、看问题深刻的表现,也是一种做事有胆略、敢于直言的品行的显露。

吴执中担任重要职务御史中丞,是福建老乡、时任宰相的蔡京推荐的,可以说蔡京对吴执中有知遇之恩。有句话叫“打狗也要看主人”,但吴执中不,蔡京的姻亲宋乔年父子和门客刘炳兄弟等人有违法行为,吴执中并不给蔡京面子,秉公直言奏请罢黜宋氏等人官职。不仅如此,吴执中连“恩人”蔡京也不放过,只要有不法行为就弹劾。蔡京弄权篡改新法,怕三省台谏阻难,请皇帝直下诏令,各部司无人敢言,但吴执中却上书弹劾蔡京违制动用国库、卖官鬻爵、结党营私等不法行为。

吴执中为自己的“刺头”行为也付出了代价。他的忠直言行,不仅结怨蔡京,也触怒了其他权臣。任御史仅一年,便被攻讦,贬为滁州知州,后转越州(今绍兴市),再贬为洞霄宫提举。不久升为集资殿修撰、扬州知州,后加显谟阁待制改任河南府令。

再则,吴执中是十足的另类。他不断给皇帝提意见,搞得皇帝都顾忌他、“怕”他。

宋大观四年(1110年)五月,彗星划过天际,皇帝宋徽宗以为“天示灾异”而忧虑,恰逢吴执中入朝,宋徽宗询问星变原因。吴执中奏道:“推寻厥咎之由实自蔡京始。”列举蔡京为政期间“命令不信、刑罚失中、财政空虚、民力困匮、农桑失业、货财不通、征讨穷荒及兴建无已”等罪状,宋徽宗也以为是这样,于是贬蔡京为太子少保,复任吴执中为御史中丞。

吴执中再任御史中丞后,针对当时任命官员多靠私交推荐的弊端,奏请对这些官员严格甄别核验,按德才定去留。吴执中所提建议均被宋徽宗采纳,并被提升为礼部尚书。

吴执中胆子不小,不但弹劾权贵,抨击时弊,而且对徽宗皇帝的奢侈扰民行为也敢直言谏阻。宋徽宗爱好园林和奇花异石,命朱勔到江南搜罗奇珍异玩,用漕船运送到东京(今开封),称“花石纲”。官吏乘机大肆勒索,弄得江南一带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吴执中上疏极力谏阻,促使宋徽宗下诏停征。

另外,宋徽宗违反祖制任用外戚郑居中为同知枢密院事,吴执中上疏谏阻并陈述其弊,宋徽宗退还奏章,不予理会。吴执中不罢休,仍据理力争,要求皇帝收回成命,以正纲纪。宋徽宗对吴执中的谏言也有所顾忌,以后每有需索,必先告诫身边左右人:“毋令吴某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吴执中与那些官场败类水火不容,但对那些学问渊博、志行高洁的文人名士极为推崇,与他们一起讲学论道,结为知交。他与理学家游酢、“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大诗人黄庭坚等名儒交好。苏轼的学生、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与吴执中同殿为臣,关系很好。有一次,黄庭坚到吴执中家里来,吴执中烧了两只鹅招待他,并开玩笑说你可以吃了它们但不能歌咏它们。黄庭坚很幽默, 写了一首诗《吴执中有两鹅为余烹之戏赠》:“学书池上一双鹅,宛颈相追笔意多。皆为涪翁赴汤鼎,主人言汝不能歌。”(学书池上有两只可爱的鹅,相互追逐,意趣很多,它们都因为我奔赴了汤锅,主人对我说你不能歌咏它们。)吴执中刚正不阿,一本正经,与黄庭坚的幽默风趣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政和元年(1111年),蔡京复任丞相,吴执中再遭弹劾,贬任越州知州。政和二年(1112年),复调黄州(今湖北省黄冈)知州。在赴任途中病逝于高邮,终年79岁。死后追复显谟阁待制,加枢密院直学士。

耿直敢言的吴执中去世了,他的儿子吴岩夫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成了另一个“吴执中”。吴岩夫,进士出身,字明瞻,他的父亲去世后,他被赐荫太庙斋郎,后升迁为考功员外郎。后到州里任职,无不秉公心治理,政绩突出。宋钦宗即位,吴岩夫被召回,升左司郎中。他对当时互相攀附抱团升迁、官吏庸碌无能、空占职位白吃饭等官场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多次愤然谏言。宋钦宗对吴岩夫耿直敢言,很是惊讶,对左右说:“诚吴执中子也。”

时间静静流淌,历史的烟尘总在落定与飞扬之间循环往复。

今天,松溪县渭田乡吴村,一条溪流之上,横卧着一座古石桥。这座石桥叫官门桥,建于明代,桥门两侧置有石马磴,以便骑马人上下马,俗称马磴桥,因“磴”与“登”同音,又名马登桥。两端桥门上悬挂嵌名“官门”“马登”的对联,东端为“官箴整肃簪缨三代,门第光耀冠盖九州”,西端为“马跃鸾峰鹏程万里,登临吴水德泽千秋”。

对联中的“官家之门”“簪缨三代”指的就是宋代吴村的一门三进士:吴执中,其父吴概,其子吴岩夫,三代先后在朝为官。仕宦之家,美名留存,建桥撰联以记之。

这座官门桥还在使用,是渭田吴村一带人们出入的通道,石桥已经很古旧了,古旧成了一道风景。人们每每走过这座石桥,看一眼石桥上的对联,就会想起宋代吴门三代簪缨的故事,想起那位刚正清廉、不恤身家爱庙堂的一代名臣——吴执中。

猜你喜欢
蔡京宋徽宗官场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两者须得兼
《清明上河图》:皇帝的小礼物
《清明上河图》:皇帝的小礼物
皇帝的小礼物
实话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天噬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