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徐汇的历史建筑

2019-06-22 06:05朱志荣
上海房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徐汇上海建筑

文/朱志荣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西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行政区,也是上海最早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区域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徐汇区域内至今留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都能在徐汇的历史建筑中找到踪迹。这些历史建筑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徐汇乃至上海的城市建设、文化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载体。

徐汇的历史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形成了徐汇历史建筑独特的形态和价值。上海的近代建筑被誉为“城市建筑闪闪发光的皇冠”,徐汇的近代建筑则被称为“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特点一——“老”,至今还保留着一批古老建筑

龙华寺(龙华路2853号),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242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1年)修扩寺院后,更名为龙华寺。龙华寺经历了屡废屡兴,并于光绪元年至二十五年(1875-1899年)重建。龙华塔(龙华路2872号),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现存塔重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1949年后,龙华寺、龙华塔经多次全面维修扩建,至今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更加流光溢彩。

南春华堂,系明代张姓显宦告老所居,建于明代弘治末年至正德年间(1505—1521年),原址在梅陇路5号,2003年6月整体迁至南丹路光启公园内。这是一幢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的江南民居建筑。

特点二——“最”,有一批享有“之最”称号的建筑

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徐家汇天主堂(蒲西路158号),又称“圣依纳爵堂”,始建于1906年,1910年竣工,由道达洋行的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该教堂长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内部呈十字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双塔建筑。

上海最早的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漕溪北路8O号),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书库建筑融合中西文化内涵,二楼书库设计思想取自于梵蒂冈藏书楼,内分二层,上层书库四周围有木雕栅栏,有三部欧式硬木楼梯与之相连。一楼书库设计思想取自《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语,整个空间被划分为两部分:南部被分割成六个小间,蕴意于“地六成之”;北部为一大通间,意含“天一生水”。这种图书馆形式目前在中国绝无仅有,极具保护价值。

上海现存最早的独立式花园住宅,汾阳路9弄3号,俗称“小木楼”,建于1898年。由当时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鲁宾·赫德建造。建筑造型十分独特,铁皮屋顶,外墙用横向木板条满铺,四面均有翘檐老虎窗,还有一个翘檐尖塔,类似中国古典建筑。“小木楼”最初是海关员工的俱乐部,供来自异国他乡的洋人休闲娱乐。“小木楼”也是上海仅存的木结构花园住宅。

现存最老的大园林住宅,丁香花园(华山路 849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富商和官僚在上海建造了一批大园林住宅,如丁香花园、爱俪园、张园、愚园、徐园等,目前仅存丁香花园一处。其中1号楼由美国建筑师罗杰斯设计,建筑外观凸出呈梯形,局部山墙面的深色露木垂直构架带有英国殖民建筑风格,底层遮阳板的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的金钱图案。丁香花园的园林可谓中西合璧,三分之一是中国庭院风格,三分之二则是西式园林风格,园内还有一条龙墙蜿蜒前后,有“一条蛟龙卧半园”之说。

上海最早的市政府大楼,平江路48号,建于1919年。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7年7月7日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宣布上海为直属中央的特别市。当天上午,在平江路48号举行了上海特别市成立仪式。1934年元旦,上海市政府迁入位于江湾的新址办公。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的当天,上海市政府又迁回这里,直至11月迁往他处。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二层外廊上的宝瓶栏杆透出西方传统建筑细腻装饰的遗韵,但优美曲线塑造的山墙却隐含着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最早的商品房(侨汇房),华侨公寓(余庆路189号),建于1958年,由华侨投资公司建造。公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派建筑风格,高7层,装有电梯,室内铺设硬木地板,卫生设施等设备俱全,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奢侈”的新建公寓住宅。公寓建成后,不到二年,35套房屋基本售馨。大门上方镌刻的“华侨公寓”四字为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

特点三——“全”,可以找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各种风格的建筑风格

这些设计细致、风格各异、装潢精美的建筑,集聚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而且非常协调,这在世界城市中也是少见的。

西班牙风格建筑,永福路52号、汾阳路45号、安亭路44号、华山路831号等。西班牙风格住宅传入上海后仍保留着其融合了阿拉伯文化和地中海风情的特点。墙面常用鱼鳞纹或拉毛粉刷,外立面色彩明快,采用乳黄、乳白等浅亮颜色,屋顶为缓坡,门窗、柱廊常为拱形。

英国乡村别墅式风格建筑,武康路99号、岳阳路319号、五原路289弄等。这一风格建筑传入上海后,还保留以下特点:外立面采用装饰性的深色抹灰木架(或叫半露木结构),在构架间填以砖或灰泥,底层一般用砖或石材,屋顶为陡峭的双坡顶,两个或多个屋顶正交,有高大的砖砌烟囱。

德国风格建筑,淮海中路1131号、复兴中路1195号等。德国式风格是从中世纪民间住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具有高而陡的四坡顶,正立面屋顶上开有数个老虎窗,老虎窗上、烟囱上、侧墙上常有精美的哥特式装饰物,通常还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塔楼。另外还有德国青年派建筑,如建国西路622号、高安路77号等。

法国风格建筑,太原路160号、汾阳路79号等,主要是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建筑,特征是:孟莎式屋顶,配有若干老虎窗,布局对称、风格庄重。

美国殖民地风格式建筑,乌鲁木齐南路151号、建国西路393号等。美国殖民地式住宅,是侨居美国的欧洲殖民主义者利用北美洲当地建筑材料建成的一种既简洁又实用的建筑形式。平面布置紧凑,房屋外形整齐,外墙以混凝土制成白色遮阳条板贴面,屋檐装点山花,屋顶陡峭,室内装饰简朴。

装饰艺术派建筑,衡山路303-305号西湖公寓、武康路393号、衡山路700号、常熟路209弄瑞华公寓等。装饰艺术派脱胎于19与20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定形于1925年以“现代工业装饰艺术”为主题的巴黎国际博览会。徐汇的装饰艺术派建筑充分融合了该建筑风格的常见特征,如之字型外观,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的浮雕和装饰线脚的外墙,几何图形的楼梯、阳台栏杆、拼花图案的地坪等。

现代主义建筑,永康路200号市二中学教学楼、武康路240号开普敦公寓、余庆路190号等。现代主义建筑起源于1919年,该建筑风格特征,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发展了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方法。徐汇的现代建筑紧跟国际潮流。

石库门建筑,建国西路440-496弄建业里、嘉善路117弄、永康路37弄等。石库门联排式布局和门头装饰往往来源于欧洲,而乌漆实心厚木门和石头门框,则是取自江南民居的式样。石库门是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载体,也是最具上海特色的民居。单开间石库门一般进门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堂间,后面是楼梯间,楼梯间后是灶间,客堂间楼上是前楼,灶间上面是“亭子间”。

区域内还有:俄罗斯风格建筑,新乐路55号东正教堂;哥特式建筑,蒲西路158号徐家汇天主堂;折中主义建筑,建国西路338弄1号、湖南路285号等。

特点四——“名”,名人众多

在徐汇区两千多栋老洋房中曾经居住、工作过众多的爱国先烈、军政要人、工商大亨、文艺大家、科学巨匠。由于名人太多,只能粗略介绍。

爱国先烈有:革命先驱黄兴(武康路393号),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桃江路45号、淮海中路1843号),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永嘉路321弄8号)。

军政要人有:蒋介石(东平路9号)、蒋经国,(淮海中路1610弄2号),宋子文(东平路11号、岳阳路145号),孔祥熙(东平路7号、永嘉路383号),陈立夫(武康路67号),陈果夫(武康路107弄2号今湖南路20弄2号)。

工商大亨:有“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之称的荣德生(高安路18弄20号),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建国西路365弄5号),“水泥大王”徐美峰(高安路1弄11号),丝绸大王莫觞清(武康路2号),“桐油大王”沈瑞洲(岳阳路113号),“钢铁大王”朱恒清(五原路283号),“颜料大王”周宗良(宝庆路3号)。

文艺大家有:“人民作家”巴金(武康路113号),现代作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郑振铎(高邮路5弄25号),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夏衍(乌鲁木齐南路178号),作家、电影理论家、编辑家柯灵(复兴西路147号),教育家陶行知(余庆路146弄13号),表演艺术家赵丹和黄宗英(湖南路8号)、孙道临(淮海中路1836—1858号武康大楼)、“金嗓子”周旋(武康路391弄1号),漫画家张乐平(五原路288弄3号),作曲家聂耳(淮海中路1258号)。

科学巨匠有:华裔物理学家、“光纤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高琨(淮海中路1670 弄中南新村),医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林巧稚(衡山路9弄4号)。

特点五——“多”,老房子里故事多

徐汇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汇聚了一批留下红色记忆的圣地。

《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衡山路811号。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唱片制造和经营企业上海百代公司所在地。1935年,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即在这里灌成唱片发行。

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永嘉路291弄66号。中共江苏省委成立于1927年,曾多次遭国民党破坏。1937年中共中央派刘晓来上海恢复和重建地下党组织。“八·一三”事变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江苏省委,由刘晓任书记。省委机关几经搬迁,于1939年4月转迁到原西爱咸斯路慎成里64号(今永嘉路291弄66号)。1941年11月,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被日军占领,上海秘密工作环境愈加恶化,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江苏省委从慎成里64号分批撤离到淮南地区。

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嘉善路140弄15号。1941年,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成立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杨斌任办事处主任。机关前期设于现巨鹿路(原巨籁达路)251号,后迁至现嘉善路140弄15号(原甘世东路兴顺里15号)。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动员、护送进步人士、技术人才、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的主要基地。

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秘密基地,高邮路68号。这里曾是爱国人士何世桢的寓所。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地下组织情报工作的重要基地,秘密电台就设在三楼。刘人寿带领几位电台工作人员终年在楼上奋战,每天由何世桢夫人负责送饭,直到上海解放。

迎接上海解放的地下指挥部,五原路212弄7号。这里原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发奎居处,解放上海期间这里是中共地下党迎接上海解放的指挥部。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向上海郊区发起进攻时,中共地下党上海市委刘长胜、吴克坚、沙文汉和张承宗等人就在这里指挥迎接解放军。

徐汇的历史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而且数量众多,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人文故事,本文只能略作介绍。我们希望全社会对它们更好地加以保护、传承、利用,通过对建筑的阅读,更了解徐汇、了解上海,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徐汇、更美好的上海服务。

猜你喜欢
徐汇上海建筑
上海电力大学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下的高品质物业管理
——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管理特辑(一)
徐汇苑物业以人为本 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国际化大型社区徐汇苑实事特辑(二)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徐汇苑品质生活,至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