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

2019-06-22 00:52董一菲张艳艳付超史世峰杨旭周景明张贺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林黛玉黛玉红楼梦

董一菲 张艳艳 付超 史世峰 杨旭 周景明 张贺

●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列为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所展现的人性美、悲剧美,润泽并影响了一代代文化学人、求知学子的精神世界。

一、初步评估学情,把“以学定教”贯彻始终

此次观摩课是在济南,教學对象为济南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济南五中)的学生,济南五中作为省会高中,千年泉城的历史古韵,得天独厚的文化环境,以及无比丰满的人文条件,决定了这些学生有着良好的整体文化素质。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曾学过必修本或选修本的《红楼梦》选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香菱学诗》等内容,对《红楼梦》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做铺垫,因此,开展《红楼梦》整本书课堂导读具备必需的要素,这为课堂教学导读活动提供了前提性保障,便于老师确定切合实际的教法与策略。

二、宏观分析学情,为课堂导读活动精准定位

济南五中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开展了系列名著学习共享活动。其中,经典名著《红楼梦》学习研究及欣赏交流活动取得了成效,在师生中反响良好。学生展演的自编话剧,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会,进行的《红楼梦》诗词歌赋歌咏诵读比赛,开展的林黛玉、贾宝玉命运课题探究等,为课堂导读确定中心目标、精准定位,提供 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三、充分调研,明确开展整本书阅读选用文本

基于高中生尚处于浅层次的学习阶段,甄别能力和研究能力有限,对现行一百二十回的“程本”《红楼梦》和八十回的“脂本”《红楼梦》两大版本区分精准度不高,我对济南五中学生进行了相关调研,多方了解、收集相关信息,充分考虑文本“大旨谈情,实录其事”及“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建议学生选用一百二十回的“程本”《红楼梦》,这样便于学生从完整的故事情节上掌握文本的人物命运、主题思想等关键点。

四、全方位顾及学情,尽可能避短就长做好导读

应该承认有一部分学生对于通读全书、粗读章回、精读细节、研读主题、品读艺术、成果共享等名著学习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方面,如看事物的视野限于学生目光,分析人物的命运囿于已知结果,探究文本主题拘于有限材料等,所以在教学导读活动中,要因事而异,最大范围地提高学习成效。如周汝昌著的《泣血红楼》,蒋勋著的《蒋勋说红楼梦》,皆可推荐给学生,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

●教学与悟课

一、导入

师:有一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三国》是一部智书,《水浒传》是一部怒书。”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评价《红楼梦》,你会说它是什么书呢?

生:情书。

师:好一本情书。《红楼梦》是写给中国文化,写给中国女子,写给五千年泱泱大国的一份情书,它道尽了一个“情”字。此外,还有什么样的理解?

【悟课】

付 超:《红楼梦》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基本层面,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回顾、总结、浓缩和艺术的表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一菲老师巧妙地启发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张艳艳:一书洋洋几十万言,欲用一字涵盖,迅速发散又聚拢学生思维,人物关系、情节事件等在学生脑海里一一闪现,文字、文学、文化已入课堂,四大名著之中的三大名著进入了课堂。

周景明:一堂异彩纷呈的语文课,必然有个点燃智慧的导入。一菲老师通过“智书”与“怒书”的启发,引出了《红楼梦》乃千古一“情书”的话题,一个“情”字统摄整部《红楼梦》,这样,便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生:批判之书。

师:没有批判就没有重建。同学们,小说讲究的是哪三要素?

【悟课】

史世峰:读书贵在厚书读薄,薄书读厚。一菲老师的导入注重启发、比较、概括之法,讲究文字、文学、文化内涵,一字评《红楼梦》,简约之中显丰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境,“情”也好,“批判”也罢,字虽不同,却都是近于《红楼梦》精神内核的心灵共振,为正文开讲烘云托月,奠定了一个高起点!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这三要素当中重中之重当然是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看看在《红楼梦》当中曹雪芹如何塑造出了一个别样的她。有林黛玉的姓名、故乡、葬花、焚诗、生日、花语、居所。据说在遗失的后四十回当中还有一个榜,称之为“情榜”。在这情榜之上黛玉奋笔写着“情情”。

【悟课】

杨 旭:《红楼梦》似一部恢宏的交响乐,从哪里奏响,关系到整个乐章的演奏效果。一菲老师的切入点不是诗词歌赋,不是神话传说,不是家族兴衰,而是选择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人物。林黛玉是大观园里最多情的女子,是大观园诗国里的首席诗人,文采第一,至于其思想之深度则无人可及,再加上她性情上的痴绝,便构成了最美最深邃的生命景观。学生在活动中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时,教师的及时引领就像是一柄火炬,一瞬间,点燃了情感的火焰,使感动得以生成,表达得以流畅,情绪得以升华。

周景明:《红楼梦》的结构是互联互通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但宝黛爱情是一条公认的主线。一菲老师通过小说“三要素”中的重要因素人物——林黛玉为切入口,就抓住了文本形象的重中之重,为下一步赏品全篇立起了一位个性鲜明、血肉饱满、精神独立、集众为一的典型。读懂她,就读懂了繁杂奇妙的大观园,就读懂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也就明白了一菲老师是如何带领我们去破译“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注此写彼,手挥目送”的写作体式,切实从形象特质、思想内涵、艺术层面领略到这部世界经典独特的审美价值。

张 贺: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创新性地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第一个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程标准的课外读物建议更是将《红楼梦》列入推荐书单。而一菲老师这节《红楼梦》导读课,我想应是有以上两点指导思想的浸润。一菲老师以“《三国》是一部智书,《水浒传》是一部怒书”导入此课,言语凝练,一字道旨,学生自然融入课堂,并创以“情”字概之,而《红楼梦》 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实属妙哉!

二、教学过程

1.黛玉姓名

师:先说名字吧,林黛玉她姓什么?

生:姓林。

师:是那木秀于林的林。黛玉的名字是什么?

生:林黛玉。

师:是黛玉,远山如黛。中国古代描写女子时,他往往不写眼睛而写眉毛。黛玉是女子用来画眉的美玉,有这样一个名字的女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2.黛玉生日

生:林黛玉的生日是农历的二月十四日,花朝节,她和花神是同一天生日。

师:中国古代文化是深厚得不能再深厚的所在,我来纠正一下,是农历的二月十二。她是花仙子,是百花之群主。花,女子也,大观园里有很多诗一样的女子,谁是花主?

生:林黛玉。

师:曹雪芹正面描写的是宝钗,倾国倾城之貌,任是无情也动人。但他说黛玉生于?

生:花朝节。

3.黛玉故乡

生:她的故乡在苏州,那是一个非常美的地方。

师:黛玉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是个有故事的女孩,是个有故事的女儿,这是你所读出来的。你是曹雪芹的知音,正如张爱玲所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苏州是水城,还记得宝玉的名言吗?

生: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师:黛玉来自苏州,那里有吴侬软语与小桥流水,是一片杏花春雨的江南,是黛玉精神生命的背景。

4.黛玉花语

生:黛玉的花语是芙蓉花。

师:那么老师想追问芙蓉花有水芙蓉和旱芙蓉。你想黛玉应该是?

生:水芙蓉。因为他说过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师:想一想,女人、女子、女孩和女儿是有区别的,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女儿”为什么好?

生:“女儿”是纯真的。

师:纯洁是那份真正的青春,《红楼梦》被翻译成俄文时就叫作《青春梦》。

【悟课】

张艳艳:课堂奇美,在一菲老师的带领下,黛玉俏灵灵地站了出来。眉如黛,远山愁,花仙子,花朝节,苏州美,水骨肉。与其说黛玉天赋灵气,不如说一菲老师慧心巧手追根溯源,人物之出生地、出生日、姓和名,恐怕是众人所忽略的。最重要的是,让它们站出来各自成景,处处是美,再加以老师柔美的姿态、期待的眼神、鼓励的手势,“点——线——面”呈流线型流动性继续展开。

周景明:一菲老师的课堂语言是摇曳多姿、曼妙横生又张力无限的!她介绍黛玉,妙语连珠,绮丽典雅;她评价学生,亲切感人,又援引名言,直逼心灵!诗意四溢的美辞,既显示出一菲老师无比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文化素养,又彰显了每一位诗意语文人必备的语言特质!

张 贺:我们都知道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红楼梦》从富贵公子贾宝玉的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群芳之中一菲老师钟情那花之仙主,引导学生从“故乡、姓名、花语、生日、居所、情情”这些方面切入,使黛玉诞于花朝、如水所做、清水出芙蓉的形象跃然纸上。

5.黛玉居所

师:在大观园里,林黛玉住在哪里?

生:潇湘馆。

师:为什么这个地方叫潇湘馆。潇湘馆里最多的植物是什么?

生:竹子。

师:竹影萧萧,凤尾细细,斑竹一支千滴泪。还记得妙玉住的栊翠庵吗?栊翠庵白雪之中红梅怒放,妙玉是一株红梅。那为什么黛玉就是斑竹,上面为什么会有眼泪?

【悟课】

付 超: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积累中体会语感,在整合中通晓语理,在交流中感知语境。一菲老师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并在思维层面进行批判与发现;从而对《红楼梦》中不同的植物产生体验与感悟,并进行欣赏与评价。也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感知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环节不可谓不妙!

生:因为在《红楼梦》中,黛玉很柔弱,总是在感伤流泪。

师:好一个柔弱形象,她的眼泪为谁而流?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悟课】

史世峰:小说“三要素”的人物、情节、环境,亦如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三者互为表里,环境是人的环境,人是环境中的人,潇湘馆之于黛玉亦是如此,一菲老师巧妙点活环境,妙写黛玉,“竹影蕭萧,凤尾细细”,这样环境中的黛玉必然“情情”,见有斑竹点点,便是泪光点点,以内心观外物,有外物如内心,加之自古文人伤春悲秋的感伤意识在黛玉身上完美统一,黛玉这一生泪光点点的愁苦深度自不待言。庄子之乐过于常人,屈原之哀过于常人,而黛玉之愁过于常人。袁宏道说:“世上有殊癖便是名士。”黛玉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所以黛玉的眼泪既是忧伤的郁结,又是忧伤的释放!

师:好!为什么林妹妹的眼中常含泪水。

生:因为她对贾宝玉爱得深沉。

师:今生的今生,黛玉住在潇湘馆;前世的前世,黛玉是谁?三生石畔,灵河岸边,黛玉曾经是谁?

生:绛(xiǎng)珠草。

师:读了书,但是这个“绛”(jiàng)字读得不太好。钱钟书的夫人杨绛。绛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的。

师:洒不完的相思血泪。《红楼梦》对于人物的侧面描写才是最大的不写之写。古今中外的诗人都用过这样的手法。还记得白居易笔下的杨贵妃吗?

生:“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师:这就叫衬托,这就是象征,这就是暗示。汉武帝时期的音乐家李延年用“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来写女子之美。即使是希腊神话当中的第一美女海伦,诗人荷马写到:为了海伦,经过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后,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看到了绝色的海伦,一声长叹:“为这样一个女子再打十年仗也值得。”

【悟课】

付 超:艺术烘托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等进行的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这种描写方法能收到绝妙的艺术效果。一菲老师能恰当地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和感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把握小说主题,也为下面教学内容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

杨 旭:可能会有人质疑,一菲老师讲了林黛玉的姓名、生日、故乡、花语、居所,这样是不是过于琐碎冗长。我认为,此处的讲解正体现一菲老师的才思如涌泉。《红楼梦》尽是才子佳人情事,宝玉、黛玉、宝钗,人名不再以代词呈现,个个有爱相随。大观园里花木扶疏,算算七八十种,种种都有借喻相伴。谁是松?谁是竹?谁是芍药?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开放的意态情怀啊!《红楼梦》的作者,擅长利用植物的特性衬托不同人物的个性特质,暗喻小说人物的结局。例如,潇湘竹代表林黛玉,表现黛玉爱掉眼泪的特性,最终也和传说中的湘妃一样,含恨流泪而死。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达生命的气息。”董一菲老师正在完成这一使命。

6.黛玉葬花

师:黛玉生在花朝节的苏州,名为黛玉,水芙蓉是她的花语,斑竹丛生的潇湘馆是她的居所。这些都是小说的细节,我们知道,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巨制,细节是最重要的。咱们来看另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的作者是谁?

生:列夫·托尔斯泰。

师:是的,托尔斯泰在安排《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要出席宴会的细节时,不写安娜如何准备,却写了青春妙龄的吉媂,她翻检了所有的裙衫,最终选择了一个藕荷色的裙子,衬托得吉媂无比妩媚鲜妍。但当她遇到穿着一袭黑裙的安娜,自己的裙和青春顿时黯淡了。“黑裙的安娜”就是细节。《红楼梦》中有很多细节,黛玉葬花就是其中一个,曹公为什么写黛玉葬花呢?

生:还是因为宝玉,以葬花喻己。

师:嗯,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人物、细节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林黛玉为自己举行过两次精神的葬礼,一次葬花,一次焚诗稿,都是悲剧的前奏。黛玉葬花何尝不是葬自己。还记得董老师PPT封面上的一句诗吗?

生: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悟課】

史世峰: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魁曾说:“天下可告诉人者,唯法也。”读书贵要,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一菲老师以经典细节、特写镜头,以点及面,走进人物。《葬花吟》作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的主旋律,吟唱出了黛玉的恨与悲,又埋葬了她的才与情,葬花伤春中,释放着黛玉的忧伤,咀嚼着黛玉的灵魂,正可谓“葬花明玉魂,血泪诉伤情”。

师:屈原有一部长篇《天问》,这就是黛玉的生命之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我的家园。人生走过一朝,这黑暗的人间,留不住这花仙子,留不住这林黛玉。她要回到曾经的过往,曾经的灵河岸边,做她的那株绛珠仙草,还于林。这是一种批判,无声的批判;这是呐喊,无声的呐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没有女子生存的空间。去了,最终散了。

【悟课】

付 超: “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作香坟葬落英。”林黛玉的该段唱词,很好地诠释了她葬花的原因和目的。一菲老师用深厚的学养引领学生对林黛玉的“惜惺惺,怜同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林黛玉缺少知音,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一菲老师妙语连珠,把课堂变得情深深,意切切!

7.黛玉称号

师:“情情”是黛玉的称号,宝玉的称号是“情不情”。《红楼梦》是个谜,就像米洛斯的维拉斯一样,是残篇,是中华民族沉沉的大梦,黛玉的“情情”,是爱她值得爱的,宝玉呢?

生:宝玉是爱他不爱的。

师:世界上的一切,宝玉都是爱的。《红楼梦》是一部女儿书,再进一步说,黛玉是爱她值得爱的人,宝玉爱他的什么呢?

生:女儿。

师:他曾经是灵河岸边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他是女子的侍者,他用他的大悲悯大情怀爱着这些女孩儿。在那个女子地位被践踏被摧折的年代,而宝玉却不一样。他是?

生:情不情。

师:宝钗距离黛玉有多远,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如果说宝钗是山,黛玉就是水;如果说黛玉是冷的(面冷),宝钗就是热的(面热)。再思考一下《红楼梦》有多少回,书中女子的判词在第几回?

生:一百二十回,判词在第五回。

师:女子的命运就写在了这些判词里,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那么金陵十二钗正册写了多少个女孩子?

生:十二个。

师:那么关于这十二个子女,曹公又写了多少篇判词呢?

生:十二个。

师:恭喜你,答错了。是十一个,为什么呢?其中有两个女主人公写在了一起,是哪两个呢?

生:林黛玉和贾宝钗。

师:贾宝钗?那你回去得好好读一读《红楼梦》了。林黛玉和薛宝钗在一个判词里,钗黛合一。来看看判词,“可叹停机德”?

生:写宝钗。

师:封建社会里,人们认为女子……

生:无才便是德。

师:那时的汉人女子裹脚,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囚禁在金丝笼里,有德,却可叹。第二句“堪怜咏絮才”。

生:写林黛玉。黛玉的文学造诣非常高。

师:咏絮才,女子诗才也。《世说新语》上怎么说呢?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

【悟课】

张艳艳:双峰对峙,二水分流。怎样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美丽而复杂的人物,一菲老师颇费苦心。从判词入手,以时代相辅,用典故深化,最重要的是,处处辨证,山水冷热,情理哲学,美善人生一一道来。由于学生读之不深,一菲老师在引联学生已知时,也逐渐把学生带到文学殿堂的门口,打通文学和生活的脉络、忧患和热情、感性和理性、智慧和思考。

师:“玉带林中挂”写谁?

生:林黛玉,里面有“玉”“带”“林”。

师:玉,却挂在林上,悲剧命运也。“金簪雪里埋”呢?

生:写宝钗。金簪却埋在了雪里,可惜。

师:“雪”,谐“薛”音,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黛玉、宝钗,这两个绝色的女子,极品女子,是这样的互补,黛玉获得了宝玉的爱情,宝钗获得了宝玉的婚姻。人世间,到底是美中不足,人生没有那么完美的女子,当钗黛合一时,才是兼美的。希腊神话的爱神维纳斯,嫁给了丑陋的跛足火神,就像敲钟人卡西莫多。这就是人生,人生没有完美,《红楼梦》是一部人生之书,美之书,情之书,爱之书,哲理之书。

师:黛玉和宝钗有多远?一山一水,水绕着山,山绕着水,一冷一热,热中有冷,冷中有热,内热外冷,外热内冷,这就是辨证,这就是中国的哲学,就像塞翁失马。宝钗像四大美女当中的谁?稍微丰腴一点的。

生:杨贵妃。

师:黛玉像谁?

生:西施。

生:一朝一夕。

师:把人物时间化了,这是大浪漫、大情怀。

生:宝钗像朝阳,黛玉像黄昏。

师:真是太有才情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塞》这首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时间的东西空间化,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互文。

【悟课】

付 超: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一菲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确令人叹服。这个环节,让学生借阅读的体验来印证本节课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进行比较阅读,这样的拓展延伸使这节课更加开放。

生:一俗一雅,宝钗和黛玉都是美好的。

师:曹雪芹绝不会简简单单地對谁进行道德评判。雅即是俗,俗即是雅,雅中有俗,俗中见雅。

生:一悲一喜,宝钗是喜,黛玉是悲。

师:乍喜乍悲,读《红楼梦》一定是这样的。宝玉娶亲,喜也;黛玉离世飞升离恨天,悲也。肯定是同时写的,这就叫艺术的辨证,无往不胜。

生:一日一月。

师:教我如何赞美你,宝钗是那太阳,黛玉就是皎洁的月亮。一日一月,日月同辉。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写给懂得的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你懂得,你们懂得,我们懂得。最简练的诗,诗经式的诗,四言也。

生:一明一暗,两个人不同的特质。

师:我们民族智慧的集大成——阴阳,此消彼长,一阴一阳,谓之道。一明一暗,钗黛也。

生: 一花一叶。

师:一花一叶总关情,一花世界,一叶一世界。是花衬托了叶,还是叶衬托了花。同学们,今天小试身手就如此了得,仿的《红楼梦》句式你听懂了吗?有同学说这是“甄嬛体”,“甄嬛体”从哪来?它的源头在哪里?

生:《红楼梦》。

师:来,我们一起看。

【悟课】

周景明:一菲老师导引读者对黛玉这一人物的剖析可谓精湛之至。从分析姓名、生日、故乡,到解读花语、居所、葬花,再到称号、判词、现实,至微至显,至情至理,纵横捭阖,旁征博引,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时空于形内,挫万物于胸间。黛玉之姣美、之情美、之心美、之才美、之凄美、之魂美,靡不毕现。信手拈来的美辞,厚积薄发的铺垫,妙不可言的点拨,精准到位的评价,言简意丰的对答,口吐莲花的援引,入情入境的诵咏,辩证透辟的阐发,皆显示出一位才华横溢、气慧胜兰的诗意语文倡导者与践行者的孜孜以求与虔敬精神。这也正是诗意语文的本质与底色,是诗意语文的标杆与风向标,语文者,诗也。全国语文界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说:语文是诗。

杨 旭:“甄嬛体”是网络热词,学生极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终点。此处体现一菲老师的课堂智慧,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那么,又如何激发呢?我认为,除了认可与鼓励。还有“浸染”与“体验”,给予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情感,深入审美想象,获得审美理想。作为导读课,既要“导”得有趣,还要带着兴趣去阅读。教师在语言文学里千锤百炼,在汉语里出生入死,在经典名著中连滚带爬。

张 贺:伴随问题的提出,本节导读课的难度与深度也逐渐加深。整本书阅读亦致力于此,倡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宝钗、黛玉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可以是“一山一水”“一冷一热”“一日一月”,多维多元思考,见仁见智。学生真性以表,一菲老师诗化点评。沁满诗意的课堂,散发着思辨的芳香。

生:曹雪芹不言志,不载道,只缘情。

师:文以载道,诗言志。这是孔子的定调,曹雪芹对千年的文化说“不”,只言情。所以,一名同学独具慧眼说“如果说《三国》是一部智书,《水浒》是一部怒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部情书”,这是原创的。《红楼梦》开篇一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这种叛逆,这种离经叛道,需要怎样的智慧和勇气,需要怎样的悲悯情怀。《三国》为王侯将相立传;《水浒》那是一方男子江湖;《红楼梦》为那些闺阁之人,贵为贵妃如元春,贱如丫鬟如晴雯,为他们作传,为他们言情。

【悟课】

付 超:一菲老师这个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了解四大名著的思想意义、审美特点以及作家的创作心理,从而为学生不断提高鉴赏和分析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既能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启示语文教师:当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时,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和能力,还有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师: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主线,我们怎么理解黛玉的情真、情深、情痴、情绝,黛玉为怎样的命运来人间走一遭?

生:她作为绛珠仙草的时候欠前世贾宝玉的水,今生是为了还他眼泪。

师:前世是水,今生是泪,潇湘馆里都是水,江南水乡都是水,为什么要还泪啊?

生:当初林黛玉是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用甘露之水浇灌,如今她要用感情浇灌的泪水还给他。

师:黛玉是为情而生,如此深情,如此痴情,如此情绝的女孩子最后为情而死。记得《枉凝眉》吗?一个是阆苑仙葩,说的是谁?

生:黛玉。

师: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这就是两人的判词,情绝之美,悲剧之美。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梦》有大量的诗意化的场景或细节,读一读这些细节。

生: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晴雯撕扇,香菱学诗,妙玉品茗,龄官画蔷。

【悟课】

张艳艳:寻点穿线成面。继一菲老师引领学生分评黛玉、宝钗、宝玉,合评钗黛后,又纵深引向作者,“不言志,不载道,只缘情”,与其说是宝玉“情不情”,还不如说是曹公“情不情”。一菲老师把学生引向深处,引向超越他们眼界的地方,读孤绝的雪芹,读雪芹用非凡笔力刻画的“情真、情深、情痴、情绝”的林黛玉,既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又是深情局中人,泪和水之别。人间的使者悲到极点,就是仙者,仙者只为来人间完成一个使命而已。

周景明:层层剥离,深挖细刨,透视人物,知人论世。课上,一菲老师谈到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写给懂得的人,这儿又再次谈到曹雪芹对千年文化说“不”,只言情。对作者这种“离经叛道”的说法,一菲老师在原基础上再次探究,与宝玉经历相似“生于繁华,归于沦落”的曹雪芹,用一种前人无有的大智大勇大情怀,写出了人性的光华,这是中华几千年来第一人!“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与宝黛一样来世间走一遭,感叹人生如梦!与文本展开对话,与文本形象展开对话,与不同时代展开对话,与作者展开对话,与作者的精神进行交流,一菲老师再次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诗意无限的心灵对接及穿越时光隧道的心灵抚摸。

张 贺:一字括之,以点带面。此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概括与语言表达能力,引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兴趣。一菲老师将《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与学生分享,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女儿形象在学生脑海中得以构画。此环节的设置为师生沟通、生生交流提供了平台。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师:若说黛玉葬花写出一个字是“伤”,能不能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些细节。

生:我想说的是“香菱学诗”,这个我用的是“勤”,勤奋的“勤”,有四个字是“天道酬勤”,努力会有回报。

师:香菱学诗,写香菱衬托黛玉。所有的女孩子都是这样一个詩意的群像,她们烘云托月最后指向黛玉,宝钗是反衬,又是正衬,这些女孩子也是。

生:“香菱学诗”能看出黛玉的“才”。

师:为什么?

生:黛玉在诗词方面的造诣高于众人,所以香菱才向黛玉请教学诗。

师:黛玉跟香菱说,你先背诵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读老杜的七律一二百首,今天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学好语文要多读多背。探骊得珠,抓住关键,是会读书的孩子。

【悟课】

张艳艳:教学相长。一位老师精准的课堂评价会让学生终生难忘。赞孩子是行家,赞孩子是雪芹知己,赞孩子会读书,赞孩子辨证思维的全视角打开,和学生“赌书消得泼茶香”,我说故事来你讲人,课堂就成了探骊得珠的美妙课堂,有情趣的文化课堂。

生:“晴雯撕扇”用“真”概括。晴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她撕的扇是贾宝玉给她的,撕掉了贾宝玉心爱的扇子,我觉得她直率。

师:这是我今天听到的最深入读《红楼梦》的一名同学,十分地道。

生:宝钗扑蝶是“喜”,宝钗是热情活泼的女孩子,扑蝶的场景是很美很欢快的,蝴蝶是很美好的事物,宝钗是很喜欢蝴蝶的,所以就是“喜”。

师:穿花度柳,一双玉色蝴蝶,青春少女,宝钗扑蝶,人间至美也。龄官画蔷,有没有人知道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或者妙玉品茗,只听一二则即可。你们想听哪个故事?

生:龄官画蔷。

师:元妃省亲,贾家为此建了个大观园。买了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其中就有眉眼长得像林妹妹的龄官,她爱上了贾蔷。在蔷薇花下,反复地写一个字——蔷。大观园的护花使者贾宝玉看到了龄官,于是年少的宝玉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透过形似龄官的黛玉,我们看到了黛玉之痴情。你们也得给我讲一个小段子。

生:湘云醉卧,宝玉过生日大家一起吃酒,行酒令,湘云喝多了,就在石头上睡着了。晚上的时候她们又去了贾宝玉那儿,林黛玉调侃史湘云。

师:她用了吃酒,行酒令,玩了一会儿子等词,很地道的《红楼梦》中的语言。湘云和黛玉都是孤女,湘云的判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贾家姓什么?

生:贾。

师:我上课曾问过一个男孩子,《古诗十九首》多少首?他使劲想也想不出来。还有一次,我问大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多少行?全班也是鸦雀无声。贾家姓贾,那史湘云姓什么?

生:史。

师:湘云与黛玉都是父母双亡,能跟宝钗比吗?宝钗尚有母兄,有自己的产业。其实这些细节都在写黛玉的“真、痴、才、洁、娇、伤”,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宝玉觉得你愿意听你就撕。此后我们根据晴雯的这个情节还编了几个不属于贵族的,属于普通百姓的梦想的桥段,如等我有钱了,买两根油条,吃一根扔一根,这是我们普通百姓能想到的。晴雯率真任性,任情任性。妙玉品茗,妙玉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子,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贾府没有什么关系的女子,“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只因刘姥姥用过她一只四大名窑的杯子喝了一次茶,她就不要了。她说黛玉竟是个俗人,居然尝不出那茶水是积年的雪水。读书吧同学们,《红楼梦》是一本天书,也是一部人书,好好去读。

师:又是一年的八月十五,所有的团圆热闹都不在,只有湘云和黛玉两个有才情的女孩子共赏中秋之月。

生:湘云说“寒潭渡鹤影”,黛玉说“冷月葬花魂”,她们的命运就在这两句诗中。《红楼梦》中处处充满了这种谶语,比如当年周瑞家给惜春送宫花时,惜春说将来剃了头做姑子去,后来她真的做了姑子。

师:金圣叹有一段话我们要铭记,请读一读。

生:“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师:下一步要干什么去?三个字“读书去”。熟读《红楼梦》的人很多,像茅盾、张爱玲等这样的作家,大家可以回去体会一下他们的文字。我们再来读一下“宝黛相见”,如果能把那份前世今生的情缘读出来就好了。

生:黛玉一见,便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了不禁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师:前生前世,今生今世,三生石畔,就是这样写出来的。《红楼梦》当中两个线索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宝玉从不说爱黛玉,黛玉从不说爱宝玉,中国人从不说爱,只有一个人说爱,那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你还能找出来吗?这就是中国式的至高的爱情,以生命相赠的爱情。

生: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

【悟课】

史世峰:这段宝黛前生前世缘、今生今世情的阐释精彩,不需要言语上爱的传递,却有以生命相赠的高贵的爱情。纵观《红楼梦》眉目之间传达的宝黛爱情,宝黛的爱情故事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郎才女貌这一我国古典戏曲小说中既定模式,在《红楼梦》中已被颠覆。虽然林黛玉的“眉目含情”,容貌是美的,与薛宝钗而言,一个是“袅娜风流”,一个是“鲜妍妩媚”,从容貌上,堪称“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但要注意,宝、黛、钗三者关系中,作者更多强调宝钗的容貌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而在美貌与情之间,更多的是强调黛玉对宝玉的情,最终与宝玉成为生死不渝的爱情者。但是,黛玉的情,却又是“未形猜妒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宝黛冲突后,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宝玉与黛玉的爱既在心中,又在眉目间,可谓“才下眉头,却在心头”。

师:读得真好!“前儿”“今儿”讀得地道。这是最后的爱情誓言,翻译一下:宝姐姐比我好,你是不是都爱呀。宝玉说我只爱你一个,“水止珠沉”是说“我死了怎么办”,“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是说“我出家去”。最后在白茫茫的大地之中,宝玉一袭鲜红大氅消失在世界的尽头。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出家去了。这是蒋勋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我想《红楼梦》是值得我们用一生读的书。

【悟课】

张艳艳:在人物索引上,一菲老师借鉴了评价整本书“《三国》是一部智书,《水浒传》是一部怒书”的方式,以黛玉为中心为重点,从“黛玉葬花”之“伤”,引领学生品析“宝钗扑蝶”之“真”,“龄官画蔷”之“痴”,“香菱学诗”之“才”,“妙玉品茗”之“清”, “湘云醉卧”之“憨”,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一部长长的古典名著浓缩了熠熠精华,种庄稼,种教学,长长等,悠悠护,细漫而浸濡。

杨旭悟:语文教学既应该启迪学生的心智,促动学生灵性的生发,又能够激发教师潜在知识的迸射,升华教学境界。“还泪”这是高鹗续书写的最好的章段,宝黛的情爱因为太深太重,所以言辞无法把握,两人一谈就吵就闹就崩就落泪,语言注定无法抵达它的深渊。禅宗的不立文字和以心传心的方法,确是聪明的方法,正如道不可名,不可言说,“爱”也无法诉诸分析与逻辑。本节课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语言而不是大而言之的情节,是文本语言的细微处。真有运斤成风、老手斫轮之叹。本节课完成了从“技”到“术”再到“道”的探索过程。

张 贺:《红楼梦》“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已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为之倾倒。而“草蛇灰线、影射、谶语、对称、烘云托月、不写之写、对照”皆是《红楼梦》独有的艺术手法。一菲老师列举“一语成谶”的人物命运,此举本人认为必会引起学生求知心。本节课为《红楼梦》导读课,重点在“导”,整本阅读是为了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本节课已达成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林黛玉黛玉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别样解读《红楼梦》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