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影响研究

2019-07-01 06:38孙丽萍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管理层高管权力

孙丽萍

摘要: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能够有什么样的影响,一直得到研究界的关注。在职消费作为一种隐性的薪酬契约已经逐渐成为管理层获取个人利益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研究样本和企业数据,探讨内部控制在不同体制的企业中对在职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约束高管的在职消费行为,并且这种约束力在非国有企业更为显著。

关键词:内部控制;在职消费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在利用职消费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效益,这也是正常的。在职消费一般指企业高管所获取的除正常工资报酬以外的额外收益。在企业日常经营中,高管难免会发生类似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支出,因此在职消费的存在无法避免,但是由于这些支出中到底哪些是正常的经营支出哪些是异常的在职消费支出难以计量,因而难以对在职消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得在职消费逐渐成为高管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主要渠道。

同时,随SOX404的出台,各国逐渐开始重視内部控制建设。我国财政部会同审计署和三监会在2008年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融合了国际先进经验并且适应了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董事会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则监督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其职责,若内部控制真实有效,高管权力就能够有效受到监督因而能够抑制其腐败行为。因此有学者提出,内部控制建设对于监督高管行为、提高盈余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如牟韶红等在研究内部控制与高管权力和设计费用关联时发现,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对公司管理层权力和自利行为形成一定的约束。

一、前期研究回顾

前期相关研究很多。就在职消费的原因,目前大多文献认为诱发在职消费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管理层特质;(2)自由现金流;(3)公司治理;(4)外部环境。

管理层特质立足于管理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例如年龄、任职期限、对权力的追求等。Yermack(2006)[的实证研究发现,高管使用私人飞机与各类治理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反而是与管理层特质变量显著相关。而Jensen和Meckling(1976)则指出,管理层往往把在职消费水平作为衡量个人权力大小的指标,因而倾向于通过增加在职消费来追求个人权力。

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当公司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却又缺乏投资机会时,管理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倾向于在不影响公司发展前提下扩大个人消费。而卢锐等(2008)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管理层权力会影响薪酬激励及其绩效,且权力和在职消费水平显著正相关,随着权力扩大,管理层可能会利用权力扩大在职消费来实现寻租的目的。

Gul等(2011)发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部监督者可以有效抑制高管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督促他们披露真实的在职消费等从而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继而减弱在职消费与股价真实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辛清泉、谭伟强(2009)在分析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管理资源配置影响时指出,市场化改革使得国有企业不得不与非国有企业直接竞争,高管为了在竞争中获利不得不想方设法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使得其在职消费水平明显下降。

对于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关联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的成果。只是现有关于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关联的文献大多借助于其他变量如盈余管理、管理层权力等进行研究,较少学者专门研究两者间的直接关联。施屹舟和范黎波(2017)在研究内部控制、盈余管理和管理者在职消费关系时发现,管理者可以通过操控盈余来增加在职消费,而内部控制可以显著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因此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有利于降低高管的在职消费。钱红光和吴晓莹(2017)在研究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和内部控制关系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和在职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削弱管理层权力对在职消费的促进作用。而李雄伟(2016)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约束高管的腐败行为。

另外,目前国内外对于在职消费后果的研究结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观点,即“代理观”和“效率观”。

(一)在职消费代理观

代理观把高管谋求在职消费视为一项机会主义行为。在职消费并不能像货币薪酬那样得到企业所有者的有效监督,因此高管可以通过增加在职消费来获得除薪酬以外的额外收益,而高管作为企业管理者并不实际承担在职消费的支出,因而直接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影响了公司的经营绩效,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职消费可被认为是企业代理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在职消费效率观

在职消费效率观将在职消费视为货币薪酬的补充和替代,认为它同样具有激励作用,能够提升高管的地位和威望,从而有助于提高高管工作效率,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积极作用。Rajan和Wulf(2006)[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远距离且更频繁的工作背景下,CEO使用专机专车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获得在职消费收益的往往是生产率较高的管理层,他们具有提高企业绩效的极大潜力。

二、研究假设设计

国有企业作为兼具商业性和公益性的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最大的区别就是,除受到政府监管、市场竞争、法律约束等影响外,它还会直接受到上级政府部门的控制。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非国有企业高管比国有企业高管具有更大的权力,能够真正决定企业的经营策略并且受到的监督也相对较少。因此,在非国有企业,较大的管理层权力会导致较高的在职消费水平。

而从目前国家发布的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可知,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直接左右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控制职务消费行为,因此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在职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非国有企业则不同,它们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是否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以及盈余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市场对其评价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因此内部控制对于约束其在职消费应当具有显著作用。

假设: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为显著。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16年之间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内部控制指数相关数据来自于迪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其他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公开的上市公司年报。运用系统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变量定义

1.内部控制

本文认为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是反映内部控制质量最全面、相对科学的指数。因此,本文采用它来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取值介于0-1000之间,指数越大说明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越高。

2.在职消费

由于在职消费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报表中没有具体披露在职消费的独立指标,难以直接获取其准确数据,各类文献也一般采用调整后的管理费用进行替代。本文采用“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作为高管在职消费的替代变量(参考李寿喜2007)。一方面,高管一般通过管理费用来获取在职消费,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企业大小、经营规模差异的影响,根据企业主营收入的多少来制定在职消费所属的管理费用额度调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控制变量

根据现有文献,在职消费水平会受到公司特征、高管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響,因此,为了准确分析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作用,应当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

本文研究中选择高管报酬、企业盈利能力等方面为控制变量进行研究。

(三)研究模型

为了验证假设,建立如下模型:

Perks=β0+β1LnIC+β2LnWage+β3ROE+β4Lnassert+β5Lev+β6Board+β7Depen+β8Power+β9TOP5 +β10Super+β11Profit+ε

(四)描述性分析

根据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本文得到以下数据,在职消费指标的极大值为12009.20,极小值为-1.82,说明不同企业的高管在职消费水平存在差异,而且差异很大。从内部控制指标来看,LnIC的极大值为28.12,极小值为0.00,说明不同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均值为20.1529,表明企业平均内部控制质量较高。

(五)相关性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先检验了各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由结果可知,在全样本中,内部控制和在职消费的相关系数显著,为-0.117,说明二者呈负相关,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初步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对比分析国有企业样本和非国有企业样本发现,在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和在职消费的相关系数为-0.114,而在非国有企业中,该系数值为-0.368,说明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在两类企业中均存在,但在非国有企业更加明显,初步验证了假设。此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说明各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小,回归模型具有可靠性。

(六)稳健型检验

为增强实证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稳健性测试:以“支付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流量/总资产”作为在职消费的衡量指标,重新验证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

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样本中,内部控制和在职消费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前者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而后者则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因此,相比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验证了假设的可靠性。

四、结论与启示

在职消费作为一种隐形的薪酬契约,已经逐渐成为高管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主要渠道,而它对于股东利益的损害、对于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使得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研究中,本文以2013-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7212个观测值为样本,在控制影响在职消费的有关变量下构建了回归模型,检验了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有限制作用。内部控制越有效,在职消费越低,与企业的体制无关,统计结果均在,01水平显著。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限制更有效。

基于本文的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努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本文样本数据来看,目前各个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本文所证明的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有效约束作用以及在职消费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作用可以为内部控制规范的推行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支持。另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和在职消费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这可能会导致相关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而本文研究发现,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都对在职消费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因而,在全上市公司推行内部控制规范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

[2]刘银国,张琛.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效应检验:基于在职消费视角[J].经济管理,2012(11)

[3]卢锐,魏明海,黎文靖.管理层权利、在职消费与产权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5)

[4]刘银国,张琛.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效应检验:基于在职消费视角[J].经济管理,2012(11)

猜你喜欢
管理层高管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高级管理层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对公司债务杠杆的影响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