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四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对镇巴县的启示

2019-07-03 03:40段亚兵
中国水利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费管护饮水

段亚兵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城乡供水管理中心,723600,汉中)

一、陕西四县的管理模式经验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商洛市柞水县、渭南市富平县和宝鸡市陇县等四县,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方面形成了四种模式,即汉阴模式——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营、智慧化管理,柞水模式——公司化管理、“三条龙”服务,富平模式——水务集团管理、“三个一”夯实责任,陇县模式——“1+9”管基础设施、“四个一点”筹措经费。

1.汉阴模式

高标准建设打好基础。一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县城和川道沿线管网连通,向城乡供水一体化迈进。二是高标准建设水厂,水厂占地面积大,有办公场所、绿化和监控系统。三是到户均安装智能水表,单项工程均安装监控系统、联网。

市场化管理破解农村饮水管理难题。汉阴县通过“量化赋权”,明确了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水利局负责监管和业务指导,乡镇人民政府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责任主体和管护主体。放开经营权,以镇为单位,通过协商或公开竞争,选择有实力、懂工程管理的专业人员或企业组建民营水务公司,与镇政府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承包经营管理,同时县政府出资200万元作为担保金,从邮政储蓄银行贷款1 000万元用于扩大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解决民营企业资金困难问题,扶持供水企业发展。从2012年开始,民营企业龙源供水公司在该县涧池镇进行试点,水费收入从承包最初的520元增长到目前的110万元,仅12人管理了6.5万农村群众的供水任务,试点取得成功后作为示范在全县进行推广。目前,该县共有10家民营企业承包经营了9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覆盖全县68.8%的行政村。对于山区较分散的工程,一是在签合同时与集镇供水工程打包交由公司进行管理运营,县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维修基金和偏远村奖补;二是计划成立国有供水管理公司对边远村供水工程进行兜底管理;三是小维修公司做,大维修水利局通过维修基金做。通过以上措施,该县初步达到了“建得成、有人管、可持续”的效果。

构建智慧水务实现全过程监管。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农村供水管理中心,智慧化监控平台、智慧制水平台、智慧缴费平台),通过互联网收集各镇水厂运维平台和监控平台上的数据,对各供水点的运行情况和水质、水量、安防等数据进行实时远程监测,实现水厂无人值守自动制水、自动加药、在线缴费。

2.柞水模式

一个公司管理,鼓励做大做强。为解决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问题,该县于2015年成立了一家集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维护、服务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国有公益性村镇供水公司,对全县供水工程统建统管,注册资金2 00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8 000万元,在册职工53名,内设8个工作部门,下设9个基层供水站。通过一个公司管理,责任主体更明确,管理更高效。该县通过让企业承包水利工程和水费提留,增加其赢利点,促进做大做强,从而确保了农村饮水工程建得好、有人管、可持续。公司在自身实力增强后,又用盈余资金反哺政府无力承担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费用,减轻财政负担,达到自给自足、良性发展。

“三条龙”服务,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建好“三个一”,即村镇统一实行挂表缴费,户外计量;推广、安装智能水表;开通网上水费收缴平台,水费并网收缴,做好水费收缴服务。二是建设“三个中心”,即建设全省首家通过CMA认证的县级农村饮水水质检测中心;建设信息化管控中心,实现水厂、管网和水源自动化监测;建设水表校验中心,统一校验,准确计量,做好水质检测、计量服务。三是服务“三统一”,即成立县级村镇供水公司、乡镇供水站、村级供水服务站,统一调度抢修,统一考核监管,统一物资调配,做好日常维修服务。

3.富平模式

借助陕西省水务集团资源,提升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2016年2月成立富平县供水公司,主要负责全县城乡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后交由陕西省水务集团管理,县政府派员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下设5个科室,共405人,拥有资产4.2亿元,净资产37.73亿元,下辖县城区自来水公司、安装公司、纯净水厂和9个农村供水管理站。二是用省水务集团的管理制度管理富平县供水公司,规范工作程序,定员、定岗、定编,自负盈亏,对9个基层供水站财务进行集中核算,推行站务公开制度和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制,分流35人,重要岗位竞聘8人,年减少支出100余万元。借助陕西省水务集团强大的管理水平,公司2018年实现经营收入5 000万元,服务人口75万余人。三是争取省水务集团投资1亿多元,新建供水工程20处、信息化大楼1座,改造提升农村智能化水表12 000余户,有力推进了全县供水事业发展,达到双赢。

实行“三个一”,夯实责任。出台《富平县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明晰产权:县供水公司管理外的供水工程、村网及以下工程由村级供水协会负责管理,进户和山区分散式集雨水窖工程由用户自行管理,剩余少数的村级供水工程由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层层夯实责任。出台《富平县村镇供水工程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按水费收入的5%提取工程维修基金,确保经费。

汉阴县通过构建智慧水务提升供水服务水平

4.陇县模式

创新机制,“1+9”管基础设施。一是实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行业监管与镇村管理相结合、政府补贴与地方自筹相结合、行政主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二是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县水利、交通等部门出台8个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权属,落实村级为责任主体,镇级为管理主体。三是实行“1+9”现代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以村为单位,将通村公路、小型水利设施、公厕、公共文化设施、体育健身设施、幸福院、卫生室等7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下放到村,再由村里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管。各镇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所,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站,签订委托书,将“事”和“人”管理权限“双委托”,采取公司运营、市场运作。四是组建以贫困群众为主的管护队伍,定员定岗。组建农村基础设施专职或兼职管护队伍,主要吸纳基础设施所在区域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加。管护人员由具体行业部门负责监管指导,镇村负责,结合现有人员,充分利用农村公益岗位、村务管理员,进行招聘管理,通村公路每5 km设1名、小型水利和农村公厕每个行政村各1名,公共文化、体育健身设施每个行政村1名,每个行政村原则上不少于3人,可一人多岗,实行动态考核管理。

“四个一点”筹措经费保运行。按照中央和省级争取一点、部门整合一点、县财政补助一点、镇村筹措一点的“四个一点”办法,多渠道、多途径保障所需经费。鼓励各镇、各部门积极争取补助资金,整合用于设施管护。市县每年按一定比例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给予补助,农村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2 000元,市县财政按照3∶7分担;小型水利设施、农村公厕每个行政村各补助6 000元,公共文化设施每个行政村补助4 000元,村卫生室、体育健身设施每个行政村各补助2 000元,市县财政按照5∶5分担;农村幸福院市级补助1万元、县级补助不低于1万元。补助资金据实核算,三年一定。各镇村通过集体经济收益、企业或个人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管护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确保经费和设施正常运转。

二、镇巴县供水现状及建设管理情况

1.供水现状

①地理条件差、人口居住散,项目建设点多面广、建设难度大,大型工程少。2007年以来,镇巴县共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26处,涉及20个镇(办)181个行政村(街道办),千吨万人工程几乎没有。②暴雨洪灾频繁,因灾损坏多,只能反复坏、反复建。③移民搬迁多,新增扩建项目多。2007—2015年建设 473 处,2016—2018年建设153处,计划2019年新建、改建156处。④单项工程管网长、子工程多、投资大,国家投资低,导致建设标准低。水源保护、水厂建设、水表到户和消毒设备配备等工作应做却无钱做,一直处于低标准重复建设之中。⑤镇村级管理不规范,镇级供水工程普遍承包给私人管理,村级工程大多由村干部代管或由私人管或无人管理。⑥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取用方便。水资源无法充分体现其应有价值,群众自建工程多,自建成本低,节水、付费意识差,水费收缴难。⑦外出务工人员多,工业少,水量消耗小,水费收缴少。

2.建设管理情况

2006年成立了以县长为指挥长的县农村饮水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组建了领导机构。2007年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至2018年年底累计建设工程626处,总投资近2亿元,解决了19.5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计划2019—2020年再建设259处,估算总投资2亿元左右,解决3万余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2012年制定出台了《镇巴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 (暂行)办法》和《镇巴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建后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乡镇为管护主体,对本辖区内村镇的饮水安全负总责。农村饮水工程属公益性基础事业,县财政部门给予管护和水质检测资金支持,县级水利、发改、卫生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规范了工程全过程管理。

2016年,进行了小型水利工程体制改革,对全县771处小水利工程明确了权属,落实了产权人;同年组建成立镇巴城乡供水管理中心,进一步增强了县级供水专管机构实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项目和国开行贷款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村项目开始实施,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供水方面补短板开始。

2018年结合“量化赋权”改革,在该县永乐镇试点农村集中供水管理,成立供水管理服务站,通过公开招聘选拔4名公益性待遇人员,负责供水站日常运行管理,县财政每年落实供水工程管理经费10万元,保障服务站人员工资和单位正常运转,运行经费纳入镇政府统一管理,水价由县物价局核定,并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政府和群众共同参与保障服务站的日常合规运行。

三、启示和建议

1.补短板

补工程建设短板。一是对还未解决饮水安全的村组户查漏补缺,列入计划尽快解决,力求做到全覆盖。二是对现有水厂进行智能化改造。对需要建而未建水厂的着手新建,到户安装水表计量,且优先安装智能水表,入户安装费可按政府、包扶单位(社会)、农户各1/3进行分担;每个工程安装消毒设施;划定水源保护区,进行封禁管护;对集镇管网进行升级改造,减少跑冒滴漏,增加供水量,提质增效;将现有工程互连互通,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效率。三是与河长制结合,共建县级水资源监控平台,打造智慧水务,化解管河、管水难题,为后续运行管理打好基础。

补制度建设短板。一是落实村镇管理机构。二是修改完善现有管理制度。三是落实管护经费。四是实行计量收费,用水付费。五是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2.转变观念

一是由“谁建设,谁管理”向“谁受益,谁管理”观念转变。要改变传统的“镇村组三不管”用水观念,农村饮水工程最终受益的是镇村,镇村应该作为运行管理主体负起应有的责任,才能使管理落到实处。二是由“免费水”向“付费水”观念转变。水是商品,供水、制水、管水需要成本。将收取的水费用于工程维修管护,才能确保工程长久运行和用水服务的可持续。三是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融合转变,按照城镇用水标准建设管理镇村供水工程。四是由“一蹴而就”向“持续推进”观念转变。镇巴县地理条件差,管水难度大,要避免急功近利,认清县情,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3.多元管理

一是下放管理、运营权到镇村,实行镇村管理、县级行业部门监管指导,缩短管理半径,减少管理成本。二是实行三级管理。借鉴陇县“1+9”模式,提前布局,整合各类资金资源,用于镇村公共基础设施。县级成立国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公司,对现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资产进行评估登记,全部资产划归其持有;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镇级成立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站;村级依托村合作社成立村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公司。三是量化赋权,分级管理。即对供水设施产权进行评估量化,国家投资建设的权属国有,管理权归各镇(办),经营权为供水站。县级成立公益性供水总站(国企),各镇设立供水站,各村设立供水服务站。各镇供水站以集镇供水为依托,具体负责本镇各村的供水管理,各村依托扶贫公益专岗确定2名以上管水人员。经费筹措方面,县级供水总站及镇供水站运行经费由各集镇供水收取的水费负担;村供水服务站人员经费除公益专岗工资外,可在收取的水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列支;日常设施维修维护费用在一定限额以下的,从收取的水费积累中列支,较大的维修由政府投入 (建议每年政府财政预算维修经费集中使用,经初步测算:平均每村按1万元/a核定。1 000人以下每村按1万元/a核定,1 000人以上每村按1.5万元/a核定)。

4.核定水价

对现有集镇供水工程和条件较好的村,重新核算用水成本,由县物价部门核定批准后重新定价,实行计量收费。

5.试点先行

县级成立由农村基础设施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落实人员和经费,可先行在永乐镇集中供水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其他公共基础设施范围,形成经验后逐步向全县推广。

6.加大宣传

增强“吃水付费”“水是商品”“管好工程吃好水”等观念,加大宣传,扭转群众 “吃水免费”“没水吃找政府”的传统观念,为工程的长久运行做好思想保障。

猜你喜欢
水费管护饮水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简易饮水鸟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西营河灌区2020年地表水水费测算探讨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伊川县农业水利工程设施管护运行调查
饮水
没付水费
饮水与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