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价值研究

2019-07-03 02:12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肌纤维盆底肌力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其发生和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所引起的盆腔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密切关系,妊娠期激素水平的变化改变了盆底结缔组织的胶原代谢,导致盆底支撑结构减弱,POP增加。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特征是一系列盆底损伤和诸如盆腔器官脱垂(POP)和压力性尿失禁等缺陷。产妇可出现压力性尿失禁、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脱垂等表现,对其身体健康、性生活质量以及日常生活等产生严重不良影响,需及早进行有效康复治疗[1-2]。

本研究纳入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分析了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产后6~8周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纳入标准:(1)均为初产妇、单胎;(2)均未行阴道助产;(3)均无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和阴道炎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配合本次研究、合并严重的会阴裂伤产妇。观察组为初产妇,年龄21~36岁,平均(28.25±2.12)岁。平均孕周(39.41±1.19)周;平均体质量(62.13±6.12)kg。对照组为初产妇,年龄21~37岁,平均(28.21±2.15)岁。平均孕周(39.45±1.21)周;平均体质量(62.16±6.11)kg。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单纯给予Kegel训练,即缩肛运动,每次收缩持续时间≥3 s,放松3~5 s后再次进行收缩,每次完整训练时间15~20 min,每天2~3组[3]。

观察组则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分娩后6~8周对产妇盆底肌力进行评价,给予盆底康复治疗,即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给予电刺激+生物反馈为产妇进行治疗,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20~30 min,连续治疗10次。治疗期间指导产妇在家使用阴道哑铃巩固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显效:盆腔器官脱垂达到正常水平,症状显著改善;有效:盆腔器官脱垂改善,但未达到正常范围,症状有所缓解;无效: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等情况均无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相比较

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盆底组织的组成有三个组织结构,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其中,内层组成有上下筋膜和肛提肌;中层则主要包括泌尿生殖隔、上下两层坚韧筋膜和薄肌肉;外层有阴浅筋膜和肌肉[5-6]。三个组织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而维持盆腔解剖结构和功能正常,承托并保持盆腔器官于正常位置。但在妊娠期和分娩期,容易出现胎儿过大、羊水过多以及产程延长等现象而引起盆底肌肉损伤,导致盆底肌肉松弛。

表1 两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相比较

表2 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相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相比较(±s)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对比,t值分别为4.17、5.23、6.01、5.71、4.92,*表示P<0.05

组别 例数 时期 产妇盆底肌力Ⅰ类 产妇盆底肌力Ⅱ类 肌纤维疲劳度Ⅰ类 肌纤维疲劳度Ⅱ类 盆底动态压力(cmH2O)观察组 45 治疗前 2.12±0.54 2.11±0.51 -8.12±0.54 -8.11±0.34 83.14±10.62治疗后 4.31±0.34* 4.34±0.34* -0.31±0.12* -0.32±0.11* 121.55±20.24*对照组 45 治疗前 2.13±0.56 2.12±0.34 -8.12±0.53 -8.14±0.32 85.45±10.61治疗后 3.21±0.32 3.23±0.31 -2.21±0.32 -2.24±0.31 100.57±20.65

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肉运动,生物反馈治疗和电刺激治疗,可使受伤的肌肉和神经真正正确,具有长期疗效。目前盆底肌肉评估,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已经普及,产后42天对女性进行了盆底肌肉训练,大大减少了骨盆器官脱垂和盆腔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如尿失禁。同时,盆底的神经和肌肉被唤醒,使阴道更好地恢复到收缩状态,从而改善性生活的质量,愉悦和高潮。通过结合个体化电刺激疗法,可以唤醒和激活盆底肌肉,加速产后阴道恢复和盆底肌肉张力和弹性,对预防和治疗产后阴道脱垂和松弛,尿失禁等有很好的疗效。早期进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促使盆底功能恢复正常,促进生殖器官功能恢复,促进筋膜组织的紧张度恢复[7-10]。研究显示,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可调节人体内环境,提升盆底功能,改善盆底血液循环。电刺激疗法可促使盆底实现被动康复训练,可有效唤醒休眠状态下本体感受器,实现对盆底肌肉的被动锻炼,强效抑制膀胱逼尿收缩肌收缩,从而改善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疼痛[11-12]。

本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缓解肌纤维疲劳,改善肌张力。

猜你喜欢
肌纤维盆底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