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乡文化”语文融合微课程研发初探

2019-07-09 00:00汤晓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绣品海门名人

汤晓霞

摘要:

“绣乡文化”是流淌在海门人身体里的基因图腾,教师应依托海门地方区域的优质资源,带领孩子见证“绣乡”独特地域文化,解码“绣乡”独到的文化基因,寻访“绣乡”独有的文化、经济名人,尝试开发“绣乡文化”语文融合微课程。

关键词:

绣乡文化   融合  微课程

海门,没有历史,却长文化!作为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的故乡,海门的轻纺业引领着行业的潮流。从百余年前张謇先生亲手创办的大生三厂,到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叠石桥家纺人的继往开来,都在言说着历史,传承着“绣乡文化”。都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即生活,因此,走进多彩“绣乡”,欣赏精美“绣品”,采访“绣乡”名人,感受“绣乡文化”,打造具有独特文化气息的“绣乡文化”语文融合微课程,成了我们进行地域性文化探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见证“绣乡”独特地域文化承载

“绣乡文化”是流淌在海门人身体里的基因图腾,叠石桥也为全球家纺行业的一个专用符号。为了使学生逐步萌发对海门地域性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我们需要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学习与“绣乡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语文学科的四大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既包含狭义的文本阅读,更应包含广义的生活阅读,而“绣乡文化”的精髓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

我们带着学生实地走进中国叠石桥家纺博物馆,开展“叠石桥 40年改革印记”主题活动,一起去阅读这本关于“绣乡文化”的大书。整个参观活动分为三个环节:聆听讲解、铭记历史—游览阅读、镌刻辉煌—挥洒文字、传承文化。首先我们跟随讲解员,共同走进占地8500平方米的中国家纺博物馆。馆内共分为中国家纺流行趋势馆、中国刺绣馆等8个主题展馆,馆内的每一件藏品、图片、文字甚至是光影与色调,都浓缩着近百年来叠石桥家纺的起源、发展与壮大,还原着家纺城一路走来的沧桑巨变。从最初的手工作坊,到如今的20万从业人员;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规模企业大发展……在徐徐推进的实地游览中,我们阅读着家紡城厚重的百年历史,感受着浓郁的“绣乡文化”。此时学生的心中,正满怀激情与豪情,期待着一条渲泻的跑道。我们瞄准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写下一篇“游记”,岂不是正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吗?

我们常常慨叹学生无话可写,其实主因仍然是我们没有教会学生生活,没有教会学生观察,更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所以,“绣乡文化”语文融合微课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共鸣真实发生,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

二、品析“绣品”独到地域文化基因

“绣乡文化”语文融合微课程,说到底还是关乎语文学习的课程,“绣乡文化”只是载体罢了。叠石桥作为闻名遐迩的“绣乡”,除了万众瞩目的中国家纺博物馆,还有许许多多精妙绝伦的家纺产品。家纺产品上万千风姿的图案,正映射着海门特有的地域文化与资源。

海门人结婚,总喜欢在床品上绣上喜气洋洋的“大红囍字”;海门人娃娃满月,总喜欢在床品上绣上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海门人过大年,总喜欢在床品上绣上祝福满满的“如意吉祥”……每一种图案寓意着一种追求,一种幸福。因此在参观了中国家纺博物馆之后,我们又设计并实施了“我为绣品来代言”的实施活动。我们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将学生的自主权完全交到学生的手中,请学生依据活动单的要求讨论并设计“我为绣品来代言”的活动设计单,然后再经由全班讨论,并最终形成定稿。整个活动设计单包括:代言绣品解说、绣品代言理由、绣品形成过程等等方面的内容。我们要求每一个同学选定一个代言的绣品,具体解说代言绣品的图案、寓意、设计直至投产历程中的地域文化背景、设计研发故事等。也许一种绣品图案,就蕴藏着一种地域文化的基因。我们以一个浓缩的小小绣品为原点,去追溯它的来处,解构它的文化、探访它的形成,并最终通过“我为绣品代言”的方式,在班级里开展“代言大会”,鼓励孩子们大胆口述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在言说的过程中培塑着能力,引导孩子不光会阅读生活,更要学会用语文的方式赞美生活、感受生活。

三、寻找“绣乡”独有文化名人

海门走出过近代实业之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走出过享誉全国的著名诗人——卞之琳,还走出过许许多多在一定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的名人。而“绣乡”——叠石桥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实干家,仅具有较大规模的家纺公司就达600余家。这些名人也是孩子们了解“绣乡”发展历史、见证改革变迁、传承家纺文化的重要资源。我们希望通过访问这些“绣乡”名人,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为自己的未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此,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开启了“寻访‘绣乡”名人的行动。

我们与学校“地域文化社团课程”融合,组织学生利用社团活动时间,自由进行小组搭配,拜访身边的“绣乡”名人,主要了解名人的事迹。在采访过程中,每位组员都各有分工:有的组织负责细心观察,并做好采访记录;有的组员负责拍摄图片或录像,留下珍贵的一手资料包;有的组员负责罗列采访提纲,现场主动发问……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活动经历和感受,选择“名人”最突出的事迹进行简要概括,形成文字介绍资料,并配上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绣乡名人资料库”。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中外名人事迹的,如钱学森、巴金、詹天佑、林肯等等,这些文章主题相类,而写作方法却各有千秋。我们完成“绣乡名人资料库”仅仅是地域文化实践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向课文学表达、学写作,将课内的方法延伸向课外,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方法在课内、答案在课外。

地域性文化课程镌刻着独特的家乡烙印,将它与语文课程融合,就是一次掰开、揉碎、重构的过程。它吸引着家乡的孩子们沉浸到这个微课程中去,去走进故乡的文化、去探访故乡的名人、去感受故乡的骄傲,去用语文的方式思索、表达,用语文的方式去讲述、表达。

猜你喜欢
绣品海门名人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海门赞
海门打开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