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壮丽山河”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9-07-11 05:46朱世楠
新课程·小学 2019年5期

朱世楠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文章,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给予学生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着重要作用。以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壮丽山河”单元中的《望庐山瀑布》为例,对其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长春版;“壮丽山河”

一、介绍诗人,了解古诗创作风格

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为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当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进而对诗文的深层含义有所感知。例如,在对《望庐山瀑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该诗的作者李白。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他的写作风格以奇特、豪放为主。通过对诗文作者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背诵曾经学过的由李白所作的诗词,如《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会对李白创作的诗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理解,由此可为接下来的诗词风格探寻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诗文,而且还能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诗人以写诗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感情通过形象化后便可构成一种意境,再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表达。由此可见,古诗对于形象的描绘非常重视,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是能够将语言与形象有机融为一体,把古诗中描绘的形象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则可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对《望庐山瀑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工具,为学生展示庐山秀丽的风景,逐一向学生介绍各个景点,当介绍到庐山瀑布时,可以给一个放大后的特写,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介绍庐山瀑布。在庐山所有的景观当中,庐山瀑布最为壮观,飞溅的水流在青山的映衬下,让多少文人墨客对此地心生向往,就连诗仙李白在看到庐山瀑布后,都为其赋诗一首。此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入诗文,让学生对《望庐山瀑布》进行品读,进而从中感受到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和秀美。

三、字斟句酌,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中国的古诗词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所有的古诗在用词上都十分简练,每一个字和词都可以说是在千锤百炼中孕育而成,基本上不能用其他的字词进行替代,否则将会破坏诗文的语言美。因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关键字词的分析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将诗文中抽象的字词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抓住精妙的词语,经过反复推敲,体会作者用词的微妙之处。例如,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的“生”字运用得非常绝妙,如果教师仅仅利用口头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而借助视频短片则可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向学生提问“生”为何意?作者为什么不用“升”字。随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画面中奇峰林立、草木葱茏,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其中,随着阳光的照射,紫色的烟雾从山谷中升起。从画面中,学生感悟到“生”字的微妙,即烟雾是产生的,并不是单纯地升起,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深层含义。

四、引导诵读,揣摩古诗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比较押韵适合朗读,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将诗文中的画面直观呈现出来,并配以旋律优美的音乐,从而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例如,在《望庐山瀑布》的朗读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再播放韵律悦耳的配乐录音,让学生认真地听、仔细地看。学生很快发现,“生”要重读,并放慢速度,凸显烟雾升腾的景象;诗文的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在读的时候,吐字要强劲、有力,声音要响亮,“三千尺”采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读时可适当拖长,增强气势;“疑”是作者的大胆想象,应重读,借此来突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叹之情。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诗文的朗读技巧之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跟着录音试读,然后再关掉录音,这样学生很快读出了诗的韵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素材,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壯丽山河和秀美风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将古诗教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深入揣摩古诗的思想情感,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林爱珠.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8(12):165-167.

[2]黄艳琼,杨希.浅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与运用[J].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2018(12):132-134.

[3]田丽芳.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以读引写”教学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18(1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