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019-07-11 05:46何丽清
新课程·小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小学语文

何丽清

摘 要:在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进行德育,能够把一些优秀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所以,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普及德育知识占据很大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启蒙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德育培养的能力。主要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开始步入了学校这个“小社会”,在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独自进行善恶美丑的判断机会也开始变多。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扮演指路人的角色,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运用最专业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清晰地了解文字世界,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文字的魅力所在,从文中掌握更多的社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都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优秀蓝本,能够对小学生的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要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语文的语言文字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而语文教学本身就带有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

1.语文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学生从小接触语文教学,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创造了条件。例如,小学语文课程中能够真实反映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章等,其可以体现语文課程的德育意义。此外,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德育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一方面要通过语文教学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在日常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以及道德培养至关重要。

2.语文作为汉语教育的可接受性

德育相对于语文教育,单调的说教多于感人事例和深入心田的故事,所以,学生易于接受语文教学中所渗透的哲理和观点。尤其是从小就接受语文教育的学生,语文在他们心中起重要的作用。经典文章中的典型榜样和所涵盖的做人要具备的素质和潜能,给学生以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文章所传递的思想,会不知不觉地在其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他学科的不可替代性。

(二)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

教师按制定好的教学计划进行语文教学,帮助学生识字进而分析文章内容。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将那些具有正能量的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学到更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因此,在烦躁的文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普及德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也让学生的文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并通过一定的感情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1.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德育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课文时,不论是直击灵魂的故事和人物,还是直面社会的美好或复杂,学生在津津有味地阅读这些作品时,也就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章所给出的观点。例如,在学习《中华少年》一文中,本诗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角度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学生学了本课,可以激发他们的强烈爱国情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学生受启发教育后,爱国精神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培养爱心、坚持正义,加强道德修养、抵制不良诱惑等,都能从语文教材中找到事例和人物,在学生心中建立起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故事的同时,也把这些理念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田中,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写作教学中挖掘了德育资源

写作教学也是渗透德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的德育。对学生而言,写作学习其实是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的成长过程,也是老师发现学生思想观点错位的切入点,并可以及时予以说服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情感教育,可以说事半功倍。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施策略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与品德教育的最佳场所,也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主要措施。语文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讲析理解法,对德育和智育进行完美结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语文基础知识与德育的完美结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具体方法如下:

1.目标明确型渗透

语文教师要有严谨、周密的渗透计划,结合课堂氛围和所学内容,把德育毫无痕迹地穿插在教学当中。将做人、做事结合起来,真情流露与自然状态结合起来,用情感要素进行德育,学生自然而然把两者联系起来,不觉突兀和别扭。

2.潜移默化型渗透

这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任务,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是持续渗透,也叫积累性渗透,用时间来换取教育效果;二是熏陶渗透,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从知识结构、人品情操为学生做出榜样,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

3.教材教法型渗透

语文教材既有故事、散文、古诗词,也有名言警句等,所以语文教师要选择适合的文体和内容进行渗透。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如《游子吟》,学生在体味古诗文优美的词句时,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积极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感情。教师还可以适时地引进“孝”的主题内容来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让文品和人品交相辉映,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

4.营造和谐师生氛围型渗透

在校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群體。所以,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氛围,赢得学生的欢迎和信任,教师的渗透教育就会取得成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外活动时,语文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名人轶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型师生关系。这样,教师灵活揉进德育,学生也乐意听,乐意记,乐意按照教师的引导去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把握尺度型渗透

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时,要注意时间、氛围、学生状态、授课质量等因素。特别是在时间方面,不要让德育占用大量的语文教学时间,那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得不偿失。同时在课堂氛围比较好时渗透德育,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学生状态正佳时,让一些观点唤起学生的共鸣,效果会更好。当然,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实施策略。

(二)从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除了在课堂中,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渗透德育。通过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丰富小学生的课内、课外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从课外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比如,教师可运用成语接龙、演讲、朗读等多种方法,实现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培训,并达到德教的目标;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等活动,让他们从此类活动中获得榜样的力量。在语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将德育与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显著增强德育的效果,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

(三)从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德育融入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课外阅读内容,还能促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提升。首先,在课外阅读中,语文老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品德素质。其次,在课外阅读中,语文老师还可以把课外阅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以学雷锋,植树节、母亲节、禁毒教育、“六一”儿童节等为契机,开展征文、办手抄报、设计读书卡、评选读书小明星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进而使学生热爱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品德的提升。

(四)从教师角度出发渗透德育

为使德育更好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就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品德培养,这样才能使德育更具实质性。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的重点,熟悉掌握课程中德育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之间可以多进行教学交流,研究课程内容,处理好德育渗透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教学为主,德育渗透为辅”的原则。同时,语文老师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得体的言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提升道德情感。

综上所述,以语文教学为主,教师应适度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正确处理德育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逐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早日实现。所以,教师积极将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将两者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小学生接受最有效的教学,培养良好的德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小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