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研究和介绍西方科学的先驱

2019-07-12 05:38邵红能
文史春秋 2019年6期
关键词:徐光启利玛窦数学

●邵红能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罗(Paul),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末数学家、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其主要作品有译《几何原本》、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考工记解》等。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同时,他是明末清初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为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而奋斗终生,是将欧洲的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徐光启的父亲弃商归农,其人“博识强记,于阴阳、医术、星相、占候、二氏之书,多所通综,每为人陈说讲解,亦娓娓终日”。而徐光启的母亲“性勤事,早暮纺绩,寒暑不辍”。如此典雅的家庭,对徐光启后来钻研科学技术、重农兵、尚实践、毕生唯勤唯俭、安贫若素等都有良好的影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35岁的徐先启再次奔赴乡试考场。为了筹备他赴安徽考试的盘费,母亲变卖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为此全家人有几天断炊。而他为了节省路费,竟挑着行李,冒着大雨,沿江边步行100多里。这次考试,起初,阅卷人仍把徐光启圈在榜外,直至发榜前两天,主考官、著名学者焦宏复查落选的试卷,一阅到徐光启的卷子就“击节叹赏”,看到后面时拍案叫绝,赞叹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于是,把徐光启从落选者提为此次考试的第一名举人。一时间,徐光启名噪南北,他应试的那篇文章直至清代仍被编入《读墨简练百篇》,作为全国秀才们的学习范文。

从小立志 深受“海派文化”的熏陶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今属上海市,为了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取名光启的意思是希望他光宗耀祖,重启家业。从小,徐光启就聪明好学,除了按照老师的教导学习儒家经典,对其他的学问也很关心。由于家里藏书较多,因此,徐光启很早就接触到许多关于数学、天学、农学、水利甚至军事方面的书籍。当时的法华汇,还只是乡村,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小时候,进学堂读书,他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代,徐光启聪敏好学,活泼矫健,当时人们说他“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他喜欢雪天登城,在龙华寺读书时,喜登塔顶,“与鹊争处,俯而喜”。明万历九年(1581年)中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为文钩深抉奇,意义自畅”,他曾说道:“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这是由神童到才子的形象。中秀才后,因家境关系,徐光启开始在家乡教书。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其实,徐光启20岁时中秀才,36岁中举人,考中进士时已是43岁,为科举功名共用去了23年时间。

徐光启在未中进士之前,曾长期辗转苦读,在“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深知流行于明中叶以后的程朱理学,主张禅静顿悟、反对经世致用,实为误国害民。有人记述徐光启当时的变化说:“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去,习天文、兵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还有人记述说:“公初筮仕入馆职,即身任天下,讲求治道,博极群书,要诸体用。诗赋书法,素所善也,既谓雕虫不足学,悉屏不为,专以神明治历律兵农,穷天人指趣。”徐光启思想上的如此转变,使他的后半生走上了积极主张经世致用、崇尚实学的道路。徐光启是明朝学术界、思想界兴起的实学思潮中的一位有力的鼓吹者、推动者。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概括地说有三个方面,分别为“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中国古代数学源远流长,至汉代形成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体系,至宋元时期达到发展的高峰,在高次方程和方程组的解法、一次同余式解法、高阶等差级数和高次内插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较西方同类结果要早出数百年之久。但进入明代以后,宋元数学的许多成果却几乎全都后继无人,逐渐衰废。对这种落后局面的形成原因,徐光启曾有十分精辟的分析“名理之儒土苴天下实事”,对宋元数学在明代的衰废原因,可谓“一语道破”。

可以说,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的翻译。许多学者认为《几何原本》所代表的逻辑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学实验,是世界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徐光启指出:“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直到20世纪初,中国废科举、兴学校,以《几何原本》内容为主要内容的初等几何学方才成为中等学校必修科目,实现了300年前徐光启“无一人不当学”的预言。

“海派”在中国是指一些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前卫思想的人,徐光启是中国较早的海派人物。徐光启的家乡就在今天的上海市,如今他的墓地就在上海徐家汇南丹路旁。生前,徐光启被欧洲人士称作“徐上海”,如今在海外华人中间这样的称呼仍然可闻。

西学中用“几何”名称的渊源

数学有一门分科叫作“几何学”。在我国古代,这门数学分科并不叫“几何”,而是叫作“形学”。那么,是谁首先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的,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呢?正是徐光启。“几何”实际上是“geometry”的音译。徐光启在经过反复诵读“geometry”后突然悟出与“几何”发音相近。精通汉学的利玛窦,当即拍手叫好,遂一致确定“几何”为“geometry”的译名。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

徐光启在一次关于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10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包括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可以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在300多年前,徐光启就能达到如此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徐光启还曾建议开展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公元前3世纪编成的。这部世界古代的数学名著,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形式,由公理、公设、定义出发,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几何原本》经过历代数学家,特别是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们的注释,经阿拉伯数学家之手再传入欧洲,对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的兴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几何原本》所代表的逻辑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学实验,是世界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换言之,《几何原本》的近代意义不单单是数学方面的,更主要的乃是思想方法方面的。

《几何原本》由公理、公设出发给出一整套定理体系的叙述方法,和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叙述方法相去甚远。徐光启作为首先接触到这一严密逻辑体系的人,对此提出较明确的认识。他说:“此书有四不必:不必疑、不必揣、不必试、不必改;有四不可得:欲脱之不可得,欲驳之不可得,欲减之不可得,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他还说:“(此书)有三至、三能:似至晦,实至明,故能以其明明他物之至晦;似至繁,实至简,故能以其简简他物之至繁;似至难,实至易,故能以其易易他物之至难。”他最后说:“易生于简,简生于明,综其妙,在明而已。”徐光启提出《几何原本》的突出特点在于其体系的自明性。这种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徐光启(右)与利玛窦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春天,徐光启和利玛窦译出了这部著作的前六卷。徐光启想一鼓作气,接着往下译,争取在年内译完后九卷,但利玛窦却主张先将前六卷刻印出版,听听反映再说。付印之前,徐光启又独自一人将译稿加工、润色了3遍,尽可能把译文改得准确。然后他又同利玛窦一起,共同敲定书名的翻译问题。这部著作的拉丁文原名叫《欧几里得原本》,如果直译成中文,不大象是一部数学著作。如果按照它的内容,译成《形学原本》,又显得太陈旧了。利玛窦说,中文里的“形学”,英文叫作“Geo”,它的原意是希腊的土地测量的意思,能不能在中文的词汇里找个同它发音相似、意思也相近的词。徐光启查考了十几个词组,都不理想。后来他想起了“几何”一词,觉得它与“Geo”音近意切,建议把书名译成《几何原本》,利玛窦感到很满意。

160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了明末从事数学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读书,对发展我国的近代数学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徐光启虽然没有能够再和利玛窦一起译出《几何原本》的后九卷,但他又陆续写了许多其他的科学著作。

在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创立了一套几何学的名词术语,如点、线、面、锐角、钝角等等,这些术语与原书的意思完全吻合,直到今天仍被我们沿用。徐光启还对我国传统的数学经典著作《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进行了整理,并根据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创立出一套与传统数学完全不同的证明方法,这也是我国数学史上的创举。事实上,1607年,徐光启在他和利玛窦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序言中,以“金针度与人”的比喻,既说明这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他以学识惠泽苍生的非凡气度。“几何”原是虚词,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徐光启借用来代指一切度数之学,所创造的译名可谓渊雅绝妙。他还敏锐地断言百年之后,人人都要学习数学。

成果丰硕 广泛传播近代科学

向传教士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徐光启对他们的传教活动也进行了协助,帮他们刊刻宗教书籍,对传教士的活动也有所庇护。徐光启的这许多行为,多被朝臣误解,加上与其他官员的一些意见不合,因此,他辞去工作,在天津购置土地,种植水稻、花卉、药材等。明神宗万历至明光宗泰昌年间(1613年至1618年),他在天津从事农事试验,其余时间则多是往来于京津之间。这期间,徐光启写成“粪壅规则”(施肥方法),并写成他后来的农学方面巨著《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徐光启考中进士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在北京住了下来。在馆所撰课艺,如《拟上安边御敌疏》《拟缓举三殿及朝门工程疏》《处置宗禄边饷议》《漕河议》等,表现了徐光启忧国忧民的思虑和渊博的治国安邦的谋略。徐光启在公余之暇,常常去拜访利玛窦,彼此慢慢熟悉了,开始建立起较深的友谊。明万历三十六年(1606年),徐光启再次请求利玛窦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利玛窦爽快地答应了。他用公元前3世纪左右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对徐光启讲授西方的数学理论。利玛窦每两天讲授一次,徐光启总是准时到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徐光启完全弄懂了欧几里得这部著作的内容,深深地为它的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这些正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不足之处。于是,徐光启建议利玛窦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译成中文。从1606年的冬天开始,开始了紧张的翻译工作。先由利玛窦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头翻译,再由徐光启草录下来。译完一段,徐光启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后由利玛窦对照原著进行核对。译文里的平行线、三角形、对角、直角、锐角、钝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词术语,都是经过他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而确定下来的。

徐光启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农艺、生物等领域都称得上是专家。虽然徐光启博学多才,但一直怀才不遇。直到42岁时,他才在翰林院做了个小官。怀着一腔报国之心,他曾数次向熹宗皇帝建议铸造经他设计的“西洋大炮”,但都没有被采用。短短的7年时间,徐光启的官运三起三落,最后,离职回家。从此,他更加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几年间,他与好友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科学著作,成为我国介绍西方科学成就的先驱者。

徐光启一生倾注心血最多的著作还是《农政全书》。他前后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材料、实地考察、分析研究,写出了这部对农民非常有用的科学著作。这部书共50多万字,分作60卷、12大类,从垦田、种植、农事、水利、农器制造、树艺、牧养,一直讲到除虫、荒政,真正是农业方面的百科全书。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探求。编制历法,在中国古代乃是关系到“授民以时”的大事,为历代王朝所重视。徐光启在天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他为中国天文界引进了星等的概念;根据第谷星表和中国传统星表,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成为清代星表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徐光启引进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的准确公式,并首先做了视差、蒙气差和时差的订正。

徐光启诞辰450周年时,利玛窦家族后裔路易吉·利奇撰文称,这位出生于450年前的上海人,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看世界的角度。

猜你喜欢
徐光启利玛窦数学
利玛窦伦理哲学作品中的西方古典引证
利玛窦、德里格与钱德明 紫禁城里的西洋音乐家
从利玛窦与“天主教三柱石”交往看中西文化交流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试论徐光启对明代科学逻辑的新构建
错在哪里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
徐光启的军事改革思想
徐光启军事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