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心理服务中的角色定位及能力培养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2019-07-12 14:17扬州大学广陵学院225000
大众文艺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个体辅导员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225000)

2016年10月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同年12月国家22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教育系统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高校作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生心理服务的重要任务,无论对大学生个体健康水平的维护还是对整个社会健康素养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心理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在心理服务中的角色定位、能力培养是发挥心理服务职责的前提和基础。而思考高校心理服务中辅导员应有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问题,应该积极借鉴心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成果。相对于传统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域,它对心理健康给予更全方位、更整体性、更积极的关怀,为我们思考和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服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介于此,本文拟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转向出发,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校辅导员在心理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相应的能力培养。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转向

积极心理学运动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它带来了心理学领域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转变,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作了如下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传统心理学过度关注心理问题与疾病等消极因素,这种研究视域的偏颇直接影响了心理科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从消极因素转移到积极因素中来,肯定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潜能的作用。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发生了明显的理念转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消极走向积极

心理学自从1879年取得独立地位以后,就面临三项主要使命(Faller,2001):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然而,二战以后的传统心理学呈现出明显的消极问题中心导向,它把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作为研究重点,使心理学和诸如压力、焦虑、恐惧、抑郁、变态等各种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人际关系危机、犯罪等字眼频繁出现在相关研究中。这种对人消极方面的过度关注容易形成一种消极悲观的心理定势,可能造成对心理学的防御和抵抗。与此同时,消极心理学将问题的诊断解决作为主要目标,相应地忽略了对人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和激发。

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修补创伤,而是要激发人性中积极的潜能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心理学不应该仅仅着眼于消极力量的祛除,更应该关注更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积极人”的构建。积极心理学充分肯定了人的积极品质、积极潜能的作用,致力于激发起人性中更具有意义的积极因素的作用,进而帮助人们获得更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一方面,人的“积极”意味着无限的潜力、可能;另一方面,“积极”也需要学习和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从部分人到整体人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从研究对象来看,传统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心理出现问题的人,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而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重要转向在于,它不仅关注心理出现问题的人,而且把人作为一个全体纳入自己的视线。这种视线的转变更具有人性的博爱特征,也是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关系的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诠释。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发展,只有社会中的每个人得到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能止步于治疗和帮助心理疾患人群,更应该从全体人发展的层面予以关注。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何从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给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福祉应该作为其应然的追求。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服务角色定位

(一)心理状况关注者

高校辅导员首先是一个关注者,将学生及其心理状况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关注意味着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是一个需要个体付出主观努力的积极过程。关注的对象,既包括需要重点关注、重点预防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包括心理健康的学生。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去,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从学生言谈举止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系统状况。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状况积极关注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二)心理问题援助者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的作用及其培养,但也不否认心理学在预防心理危机和消除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预防心理危机、解决心理问题仍然是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承担起相应的援助者职责。辅导员要能够识别基本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掌握基本的介入方法。对于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的爆发及负面效应。对于已有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应该积极介入给予可能的心理援助,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可能的积极支持系统的作用,消解心理问题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心理素养提升者

积极心理学重视人的发展潜能,重视人的积极品质的作用,关注个体积极力量的培养,致力于帮助人们在身体、心理、社会、情绪健康等方面达到最佳状态,试图在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的同时帮助个人获得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能力,使个人和社会都获得长足的发展。包含积极态度、积极品质在内的个体积极心理力量,是潜在的、有待挖掘和不断培养的。高校辅导员在心理服务工作中应系统了解积极心理素养提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承担起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角色任务。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服务能力培养

(一)调整心理服务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心理服务理念的更新和改进尤为重要。受传统心理工作理念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承担的更多的是教育者、监控者的角色,服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意识相对欠缺。

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心理服务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要主动吸收积极心理学发展成果,理解积极心理学在理念、视角、内容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转变,重视积极心理力量培养在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关注少部分心理问题的消解,更要将视线转移到促进所有人“积极”力量的引导方面。

(二)培养基本的心理诊断、干预能力

明晰心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掌握心理干预的基本技巧,是做好心理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辅导员要学习基本的心理问题识别技巧、掌握基本的心理诊断、干预技能,增强心理干预能力。在心理问题诊断和疏导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积极力量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三)增强心理素养,提升能力

提升所有学生的心理素养,增进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美好生活的能力,是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具人性化的关怀。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积极参与(Engagement using strengths)、积极关系(Relationships)、积极意义(Meaning)和积极成就(Accomplishment),是将积极心理学推广到教育领域所包含的五个部分。辅导员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掌握相应的积极心理素养的培养和激发策略,学会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增加学生积极体验的场景和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意义感的获得。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个体辅导员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