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路径探索*——以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2019-07-17 03:16杜玉帆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教产教校企

杜玉帆



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路径探索*——以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为例

杜玉帆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在分析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内涵特征上,提出新时代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关键环节,即搭建精准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和共建创新创业发展摇篮。需要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强化集团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集团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改革和促进集团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对于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十大重点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有更多的担当。职教集团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全国共组建职教集团1400余个;覆盖90%以上的高职院校,近3万家企业参与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00余个,产教融合持续深度发展[1]。《制造业人才发展指南》表明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但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新时代职教集团必须深化产教融合,精准育人,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矛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1 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

产教融合始终是职教集团改革的核心与关注点,1996年《职业教育法》确立了产教结合的法律地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进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阐述深入产教融合的原则、目标、任务分工和标准要求,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校企合作形式、促进措施和监督检查等做出明确规定。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发展策略,引领高职院校发展成效显著。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动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成倍增长,同时校企合作数量递增明显,有866所院校的合作企业专业数高达50%以上,627所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8000元以上,产教融合引领高职院校面向市场、服务地方、行业企业,引导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2]。新时代产教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更是一种国家战略,关乎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战略,关于人才培养的强国建设。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仍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动力,以新时代产业需求为引领,促使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高度匹配,全方位推进产业与教育融合。

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内涵特征必须以“育人培养”为主线和动力,贯穿于人才开发全过程,需重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集团内企业和院校应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实施“内外联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技能与道德的“职业人”和全面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同时,在集团发展思路、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等方面统筹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同步规划集团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方式,纵向上延伸中高本的整个教育体系,横向上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协同发展,其不仅要改革体制机制设计和优化教育、产业的配置方式,更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 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实践探索

广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2012年成立,现有成员142个,企业101家,其中有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蓝盾信息、华中数控集团、苏宁、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和比亚迪等20多家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内规模以上企业数53个,集团内限额以上企业数26个,集团内企业职工数32万人。集团机构完善,运行有序,实行理事会制,设立“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机构,下设四个工作小组,校企合作共建“1园7院5中心1公司7工作室”,每年召开集团年会并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共同商议协调专业、师资、实训和就业等工作;实施资产与契约混合制以及多种合作机制形成合力,深化产教融合,精准育人。

2.1 搭建精准育人平台

集团搭建多元合作育人平台,推动多元合作育人发展,成员单位共建模9个专业建设委员会、7个工作室(站)、5个产业学院、2个协同育人中心、1个创新应用中心、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创新创业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形成中高本衔接、学徒制、订单式、卓越人才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及创新“工程化、学院化、体系化”。集团共建并优化37个专业,联合制定14个专业标准和开展行业内67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及模块,培养行业紧缺人才8059人。同时集团开展“VR/AR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工业机器人技术卓越创新班”、“大飞机、无人机LiDAR测量与数据处理卓越技能人才”、“百果园卓越店长班”等卓越人才培养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2018年培养学生250人次。

同时,集团搭建产学研创服务平台,成员单位共建13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依托中心建立科研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广泛组织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集团在VR/AR技术、LIDAR技术、无人机数据处理、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的科研方向,推进与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并获得省地质科学技术二等奖1个、20个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5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2个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公开出版教材13部,成果转化经费增幅20万元。同时,集团完善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投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选拔培养20名科研团队带头人,组建20个学院内或跨学院研究方向。

2.2 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2.2.1 校企协同,统筹融合教育和产业

集团通过校企合作,创新育人新模式。集团校企共建15个基于“共融体”的校内外“双工作室”,与广州市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低碳产业协会以及英国林肯大学David教授合作开设“中英低碳设计教学实践合作工作坊”,开展项目式实训教学,通过构建了“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专项培训——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的渐进式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形成了“岗位需求导向,职业能力递进”双轨育人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集团探索大学生农村电商助推精准扶贫创新模式,与广州市茂名商会、茂名金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丽岗镇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特色扶贫项目,创新育人培养模式。

图1 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平台

集团通过校企共育,铸造工匠精神。集团采用“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努力探索学生职业化素养与技能的有效融合方式,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践行大国工匠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在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技能竞赛等方面将工匠精神培养落到实处、创新发展。集团努力锤炼“精技强能”的技能文化品牌,通过课程实验、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打造技能培训阵地、社会实践平台、校企共育园地塑造匠心文化,培育“工匠精神”。集团成员牵头单位院校、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南方测绘集团等与全省200多家测绘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2017-2018年逾1700名学生参与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广州地铁、城轨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亲身体验中国测绘精神、当代“工匠精神”。

2.2.2 校校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集团搭建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立交桥”,完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通道,把加强教学一体化建设作为校际合作目标,重点加强教学交流、教学研究和教材开发,初步在教学方面实现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使用和考核评价标准的“五个统一”,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推进中高本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相对完整的人才成长通道。2018年集团牵头单位对接肇庆学院、嘉应学院2所集团成员本科院校单位,试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个专业,在校生人数共70人;对口10所集团成员中职单位,试点12个专业,申请试点招生人数760人。

集团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集团师生互访互换和学分互认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集团选派73名教师和77名学生赴韩国东国大学、德国F+U教育集团、澳大利亚南澳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卢安夏技工学校、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进行交流访问和学习培训,同时招收两名来自韩国釜山女子大学的交换生来校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邀请David Bramston教授介来校指导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开展低碳产品设计和制作,带领学生进行空间设计创新。

2.3 共建创新创业发展摇篮

集团成员牵头单位与成员单位广州市茂名商会、广东万讯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建立起“学校—二级学院—班级”的创新创业教育架构,形成“扶持—指导—实施—孵化”的一体化创新创业通道,2018年集团获得32项省部级以上学生创新创业奖。

首先,打造创新创业“航空港”。集团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了48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场所,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划分了创业孵化区、创新孵化区、电商创业中心等12个区域,建设了5个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

其次,打造创新创业“停机坪”。集团采用现代企业和现代管理运营模式,通过建立创业教育体系、项目对接人才培养、提供孵化服务和构建创客城生态链等特色建设,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大学生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现入驻学生团队超过100个。

再次,打造创新创业“燃油库”。集团成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 引企入校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政校行企共同组成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形成校企融合共同扶持创新创业项目的格局。投资基金通过吸纳天使投资资金、社会公益捐赠、扶持项目获利返还助力资金、扶持项目获利回报资金等进行发展、扩充,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内涵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最后,打造创新创业“新跑道”。集团构建“通识性创新创业课程+专门性创新创业课程+嵌入式专业课程” 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执行空间,通过建设具有“服务型创业孵化室+技术型创新培训室+文化型创意活动室+就业型创客空间”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新时代职教集团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实现路径

3.1 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集团体制机制不完善是制约新时代职教集团发展的主要瓶颈,集团组织管理不健全,运作缺乏规范,必然呈现松散型组织机构,更多只是章程为纽带的契约型组建模式。新时代职教集团实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就必须要创新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运行机制。首先,要健全集团治理机制。集团要坚持紧密性特征,发挥章程作用,构建集团内部结构和运行的管理制度框架,明确集团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大主体机构的权利义务,保障各方利益诉求表达权力,增强集团决策科学性、准确性。其次,创新利益协调机制。集团利益协调机制必须全方位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通过利益诉求将集团利益相关者紧密织绕在一起,提高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增强对利益共同体发展前景和目标的价值认同。再次,构建活力动力机制。集团围绕技能人才培养的利益各方共性的核心诉求,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和共谋发展原则,健全凝心聚力和充分激发各自活力的动力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动力最大化。然后,建立共建共享机制。职教集团各合作方应坚持公平公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通过共建优质教学团队和共建多位一体实训基地打造共建共享机制,促使产学研各方深度融合,培养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最后,完善监督评价机制。集团要培养高质量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健全客观科学的监督评价机制,坚持多角度评价,建立集团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监督评价机制,实现人才培养 “有效供给”。

3.2 强化集团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新时代职教集团要实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就必须调动集团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首先,发挥集团骨干企业引领作用。集团要积极纳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理事会和秘书处应增设龙头骨干企业成员单位,规范完善职教集团治理结构,发挥集团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并带动集团中小企业,推进集团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岗位链和教学链深度融合。其次,以集团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集团要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中心和共享型教学团队,加强集团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立集团产业投资基金,增强企业在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的话语权,利用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集团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要调动企业参与集团共建教学、生产、培训等功能的共享性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将成果转化作为集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后,拓宽集团企业参与途径。依托集团企业成立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和实践基地,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集团骨干企业与集团院校单位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团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支持企业参与集体院校单位办学,以企业为主体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集体院校单位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3.3 推进集团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改革

新时代集团化办学始终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首先,推进集团“引企入教”改革。集团支持鼓励企业参与集团规划、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训实训等多方面的集团教学改革,对接新时代行业专业需求,对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明晰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实现校企育人“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促进行业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境。其次,推动集团“师资队伍”改革。新时代集团要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支持集团行业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集团院校任教,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集团成员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集团要发挥大中型企业作用,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同时完善集团院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集团院校教师定期到集团行业企业实践锻炼。最后,促进集团“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改革。职教集团要共建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以大平台数字化、智能化核心引擎为依托,校企共建智慧型学习项目产教融合基地平台,在集团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科研支撑和产业实践方面深度贯彻数字化和智能化战略,能够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人工职能类专业人才。

3.4 促进集团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新时代职教集团要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需求,促进集团产教供需双向对接。首先,打造集团服务平台。新时代职教集团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和开放供需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深度融合集团化办学与信息化技术,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形成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依托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集团内部成员的交流和互动,成员单位可通过平台及时实现信息共享,可以通过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项目研发、校企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拓宽成员单位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集团信息化管理水平。其次,强化行业协调指导。集团要充分发挥行业成员单位的指导作用,授权集团行业职能职务,支持行业制定集团化办学深化产教融合的工作计划,鼓励集团行业参与教育教育指导、职业技能鉴定、人才需求预测和校企合作对接等方面的工作。最后,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新时代职教集团要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集团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对接全国示范职教集团评价指标体系,健全集团统计评价体系,同时强化监测评价结果运用,作为集团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和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

4 结 论

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打造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全球性的议程。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创新,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开展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载体。为培育出新时代所需的综合型、创新型和迁移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教集团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和切入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树立产业主导思维,扩大开放,坚持质量效益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踏上中国特色职教集团新征程,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亮点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1] 我国已建设职教集团1400余个近3万家企业参与.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11/08/ content_5338311.htm?_zbs_baidu_bk.

[2] 马树超.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职教论坛,2017(1):32-35.

[3] 孙翠香.新时代的新使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09):11-17.

[4] 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42-44.

[5] 曹晔.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09):5-10.

[6] 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09):87-92.

[7] 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09):81-86.

[8] 杜玉帆,曹科岩.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实践——以广东某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0):61-63.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 Education and Refined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DU Yufan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key link of the refined education is proposed, that is, to build a platform for accurate education, deepe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build the cradl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tight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strengthen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in group enterprise,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dustry &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group, and promote the two-wa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group.

new era;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refined education

10.13899/j.cnki.szptxb.2019.04.014

2019-04-15

2018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委员会教改项目“新时代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索”(JGW2018026);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职教集团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编号:GDGZ18Z011),2017-2018年度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一般课题“职业教育集团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03Y07); 2018年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课题编号:GDGM2018-ZDC-07)

杜玉帆(1983-),女,江西丰城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G71

A

1672-0318(2019)04-0075-06

猜你喜欢
职教产教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