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情境

2019-07-19 12:47郭树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小丑气球例题

郭树玺

摘 要:情境教育中需要合理选取情境,情境不一定多么复杂,情境要符合目标、符合学情。教学中可以自主设计情境,但也不要盲目抛弃例题,扎实读教材,扎实研教材,扎实用教材。只要是合适的情境,合理的运用都是好情境。

情境教育,我们已经非常熟知。在教学中,有意义的情景片段,经过合理设计和运用,都可以被认为是情境。

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情境还原了某个抽象概念研究探索的原点和合理背景,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探索研究一个知识概念形成的过程,体会自主完善感念的过程。教学常说“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得“鱼”还是得“渔”,结论很明确,学生得“渔”之后得“鱼”,这是教学的本质。好的情境可以给学生习得“渔”一个很好的背景。所以教师们在教学中都喜欢运用“情境教育”。

情境不一定多么复杂,情境要符合目标、符合学情。一个娓娓的故事可以是情境,一幅图画可以是情境,一段短片可以是情境,一个动作也可以是情境……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呢?很多教师自己选择或者设计各种情境来进行教学,但是不能为了“情境教育”而“情境教育”,不要让情境成为“走过场”。其实,我们的例题,一幅图画、一个表格、一个文字题等等看似简单,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挖掘例题编写的意图,例题本身就是很好的“情境”。只要能够深刻地挖掘和思考例题的文字、图示、表格,究其深度和含义,就会发挥好这个例题所包含情境的意义。

教学实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节《加法》。

例题如图:

首先,纵观这节课的内容,教学重难点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抽象但又简单的概念——什么是“加”?如何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加法”的意义?而后,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准确列式。

例题的设计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了鲜艳的图片、可爱的小丑、彩色的气球,什么是“加”就体现在这幅图片上。这个例题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如何用好这个例题呢?

教师将图片拆分成两部分呈现:图1与图2,分别呈现。

片段实录:

教师:(出示图1)哪位同学来说说这幅图上画着什么,仔细观察,大胆说一说。

学生:画着小丑拿着气球。

教师:可爱的小丑手里拿着漂亮的气球,小丑是怎么拿着呢?

学生:一只手拿着3只红气球,另一只手拿着1只绿气球。

教师:对,分开拿。(教师板书:3 1)

教师:好,观察仔细!(出示图2)小丑做了一个什么动作?你能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一想小丑做的这个动作吗?(学生闭眼体会。)

学生:气球放在一起。

学生:气球合在一起。

学生:合起来了!

教师:好,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学生:小丑的一只手拿着3只红气球,另一只手拿着1只绿气球,两只手合起来有几只气球?

教師:合起来!好,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圆片来演示一下“合起来”。(学生操作)

教师补充板书“+”,完整呈现“3+2”。

教师:这个符号表示什么?

学生:表示合起来了。

……

这个例题其实就是一个“合起来”的动作,这样一个简单的例题,直接明了的体现了“加”的实质,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正因为简单,教师需要有层层递进的提问和引导来配合这个场景,让孩子说出这个概念的实质——从“分开拿”、“合起来”、“提个问题”、“抽象出加号”、“反过来再巩固加号意义”。这是一个从情境抽象概念,概念赋予相应的符号,运用符号再返回实际题目——返回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用好例题,用好情境。所以不要盲目抛弃例题,另辟蹊径不是不可,扎实读教材,扎实研教材,扎实用教材。只要是合适的情境,合理的运用都是好情境!

猜你喜欢
小丑气球例题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幽默的小丑
找气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丑
勇敢的小丑
气球
我像一个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