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三创”教育

2019-07-19 12:47冷丽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三创道德与法治创新

冷丽

摘 要:创新学科、创新课堂、创客教育即“三创”教育,通过教师围绕“三创”精心组织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焕发生命的活力。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三创”教育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创新 “三创”教育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校将课程改革提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科学研究,扎实推进。我校“十三五”市级课题是《基于三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三创即創科、创课、创客。为此,笔者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立足学科特点,努力挖掘教材与“三创”教育的衔接点,在这三方面研究和实践中取得了以下体会:

一、在“创科”中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创科就是创新学科,在严格落实国家、地方、课程基础上,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学校课程校本化开发,积极建设适合学校学情的课程,让课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助推器。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努力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最大化落地。

德县路小学拥有百年历史,区内有大量文化场馆、名人故居、老字号企业等文化场馆,是学生接触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福地。寻找合适的教育载体,汇聚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与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并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为此,笔者努力通过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深入引导学生进行老街文化研究,探究老街里万国建筑的特点,感受异国的建筑风采。积极整合亨得利、春和楼、海滨小金、青岛大包、狗不理等老字号资源,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引导学生在习得老字号知识的同时体会工匠精神与文化传承的意义。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在“找找我们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发展中的家乡”、“他们是家乡的骄傲”四个版块的教学中,均引入了对老街里文化的认识和探究,突出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感悟,并以亲子活动和小队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老字号企业,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尝一尝他们最有名的美食,与店员们聊聊这些店之所以能成为老字号的原因,感受老字号的优质服务,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激发学生思考老字号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切身体会到爱国、敬业、诚信、责任等民族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在“创课”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创课就是创新课堂,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挖掘课堂内涵,拓宽课堂空间,发挥课堂功能,实现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目标。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如何利用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做好这个主阵地的积极引导者,应该是研究和探索的核心。为此,笔者以四自四导模式的实施为载体,积极打造生本对话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核心素养。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四自”学习为主,教师“四导”为辅。在自我认知阶段,学生一方面能将新旧知识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内驱力得到激发,树立起学好本节课的信心;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建构,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自觉实践阶段,教师辅之有效训练,学生积极参与,将知识化为能力。在自我反思阶段,教师演示指导,师生共同回顾整理,知识同化后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平日的教学设计,笔者经常根据教材特点,遵循这种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形成了“激趣启智,导入新课——学习探究、掌握学法——故事分享、解决问题——采访在线,巩固方法——总结延伸、引发思考”几个基本教学环节,认真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自主探究合作素养的提升。这种教学流程,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活动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现场讨论热烈有序,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不断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结论,并和别人一同分享交流的快乐,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学习和大胆创新的魅力。

三、在“创客”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客指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的核心即创新与实践,这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而且也是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能力之一。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客教育培养的基础目标,它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创客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片沃土,教学中,笔者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富于想象,引导学生善于合作。在角色扮演法、发现法、模拟创造等新教学方法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了“项目研究”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些发现问题的情境,通过合作探究研究问题的时机,提供展示、发现和创造的空间,充分为学生创造创客学习的氛围,使其在各种有趣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创造和发现的乐趣,不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四年级上册《多问为什么》一课中,为让学生懂得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主动寻找答案,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刻理解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笔者按照“好问——悟理——会问——会解决”的教学思路,提供给学生爱迪生、贝尔、鲁班、张衡、史丰收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中,以此激发探究兴趣,领悟到爱问善问的意义,初步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懈探究的科学精神和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努力成为爱问为什么的发明小达人,将来为人类造福,其实就是对创新教育、创客教育的落实。

惟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三创”教育(创新学科、创新课堂、创客教育),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创造能力生成与发展的乐园,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应科学准确把握“三创”教育的特点,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张扬个性,为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三创道德与法治创新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三创”能力培养的《网站建设》实训课程改革与实践
关于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三创”中的重要性研究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