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的中国:30年来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叙事

2019-07-22 03:44
关键词:二战教科书抗战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066)

教科书问题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问题。借助教科书的历史叙事,编者有选择性地告诉人们有关自身和他者的历史,以达成特定的政治目的。近年来,学界对国外历史教科书如何描写中日战争进行了研究,涉及到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教科书,但英国教科书不在其讨论之列。[注]详见:施诚《美国大学世界通史教材对中国抗战的叙述》,《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4期;诺维科夫、俞紫梅《当代俄罗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与中国抗战的叙述》,《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孙岳《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5期;赵亚夫、张汉林《评现行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的叙事》,《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6期;杨彪《日本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抗战》,《历史教学问题》2015年第6期;刘文明、彭鹏《中国抗战被缺席:澳大利亚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二战与中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年第2期等等。国内虽有少量论文对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内容进行研究,但是选择的教科书样本少且未专门对中日战争进行论述。[注]详见:段艳肖《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有关中国历史内容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陈强《英国高中历史教科书研究——以China from empire to People’s Republic为例》,聊城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陈伟壁等《引致“鸦片战争”的叙述及理念——英国初中历史教科书透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期等等。故本文选择1991年至今的英国历史教科书,对其中的中日战争叙事进行研究,以管窥他人如何审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洞悉历史教科书中的他者视角和自身视角,以填补学界研究空白,并为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而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历史教科书将中日两国之间发生的战争称之为(中日战争)(the Sino-Japanese war),这是站在英国第三方角度的提法。国内常用的“抗日战争”称谓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即中国人民抵抗日本的侵略之战。因本文论述的是英国历史教科书的叙事,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故采用“中日战争”这一英国称谓。当然,文中的中日战争,仅指1931-1945年间的中国抗日战争,1894-1895年间的甲午中日战争不在讨论之列。

一 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所选择的英国历史教科书,绝大部分来自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注]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教科书研究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历史教科书图书馆,同时也是欧洲委员会的教科书研究中心。有关该研究所的相关信息,请参阅拙文《促进国际理解的教科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1期)一文。笔者于2016年赴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访学期间,查阅了该研究所收藏的近千本英国历史教科书,加之笔者阅读通过网络等渠道购买的历史教科书,发现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英国历史教科书中,只有30本有中国内容、17本有中日战争内容,本文的研究即围绕着有中日战争内容的这17本英国历史教科书样本(参见下页表1所列)展开。

这17本历史教科书大多针对英国7-11年级学生编写,11-16岁左右的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参加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历史考试。另有2本针对IB(国际预科证书课程)而编写,16-18岁的学生学习完该课程后,可以拿到国际预科证书文凭,该文凭被全世界很多大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

与目前中国只有统编本的历史教科书情况不同,英国中小学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教材编写主要以国家课程大纲为依据,由各大出版社自行组织专家编写,故英国中小学教材种类繁多、规格不一,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共同商议决定选择使用哪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这17本英国历史教科书大多数由世界著名(教育)出版社出版,如朗文出版社、海涅曼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社、柯林斯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等。这些出版社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业界拥有较好的口碑,所出版的教科书皆为高质量读物的代表。

1991年是英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历史课程大纲颁布之年,随之出版的教科书皆根据统一的国家历史课程大纲编写而成。笔者找到的包含有中国内容的最新版本的英国历史教科书,是2015年出版的《中国的转型:1936-1997》。一般而言,由于教科书编写机制等原因,教科书使用年限为10年或者更久。因此,本文中所选择的1991年迄今出版的英国历史教科书17种,基本可以代表30年来英国学界的观点。

二 “中日战争”篇幅占比与术语事件人物出现频率

通过对教科书的频率分析和空间统计来计算某国家、某人物、某事件等所占据的教科书内容比例以及专业术语、个人或群体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大致可得知教科书的关注重点、选材标准及价值取向。除专门讲述中国历史内容的4本教科书即《中国的转型:1936-1997》《毛主席的影响:1946-1976年的中国》《1900-1976年的中国》《1900年以来的中国》不作篇幅统计外,笔者逐一对另外13本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史内容所占比例、17本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内容所占比例作了统计,并对有关章节名、目录名以及书中突出显示和描绘的中日战争有关专业术语、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出现频次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可以得知,除了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教科书《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权力主义者和一党制国家》中的中国史内容所占比例较高外(分别为25%、20.4%),其他教科书中的中国史内容比例徘徊在4.4%~9%之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掌握近现代世界史》丛书,这套跨越4个年代、影响力广、受众面大的英国历史教科书全书共698页,中国史内容只占有短短31页,仅占全书内容的4.4%。中国史内容在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中日战争在各教科书中的份量。这17本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内容所占的篇幅份量平均为2.2%。其中,描述中日战争份量最多的为《1900年以来的中国》,中日战争内容占8页,占全书16.7%;《1900-1976年的中国》全书共178页,涉及中日战争的内容有17页,占近10%;《中国的转型:1936-1997》全书中日战争有10页,占比4.5%;除此而外,其他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篇幅多为1-2页(其中3种2页、7种1页),有的甚至只有短短几行字(其中有2种0.5页、2种0.3页)。如《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作为一本专门讲述战争的教科书,该书并没有单独设目讲述中日战争,只是在讲到国共内战时顺便提及:“日本首先占据东北,继而卢沟桥事变爆发,引发大规模的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注]M.Wells, History for the IB Diploma: Causes, Practices and Effects of War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p.190.,全书涉及到的中日战争加起来只有短短几行字。《权力主义者和一党制国家》这本教科书将中日战争放在“毛泽东和中国”章节中讲述,在章节开篇的综述中,提到中日战争促进了国共联合以及中共的壮大,中日战争内容只有短短几行文字介绍。[注]A.Todd, S. Waller, History for the IB Diploma: Authoritarian and Single-party Stat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p.115.何况在涉及中国的30本英国历史教科书中,有13本并没有中日战争内容。由此可见,中日战争在大多数英国历史教科书中处于被弱化甚至忽略的地位。

表1.17种英国历史教科书版本、中日战争占比、中日战争相关术语人物事件出现频次一览表

对教科书进行频率统计,还可以看出教科书编者的选材重点和价值取向。通过对中日战争中出现的专业术语、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及其出现频次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出现的频次都是15次,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游击战、解放区、百团大战几者加起来的次数达到25次,超过中国国民党。从频率统计得知,英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解放区、敌后游击战的关注远远大于当时“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国统区、正面战场,从中可以一窥英国历史教科书对当时“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领导下的中国战区的抗战地位与作用的评价。

三 被忽略的中国:战争之殇与史迪威悲情

(一)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

对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大罪,英国历史教科书众多版本描述相对简单,仅仅以简单的几句话或一笔带过,如“日本侵略北京、上海、汉口,对平民进行屠杀”[注]N.Lowe, Mastering Modern World History (5th Ed.), Basingstoke [u. a.]: Macmillan Press Ltd., 2013, p.72.;“日本以‘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报复,成百上千的村庄及其人口、牲畜等被毁灭”,“日军到处轰炸、焚烧、抢劫、强奸,杀害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其中包括医生和护士”[注]Jon Nichol, Sean Lang, Work Out Modern World History GCSE, Basingstoke[u. a.]: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1, p.209.;或者仅仅在地图上的南京位置处标注出“平民大屠杀”字样[注]Jane Edmonds, Philip’s History Atlas: 2000 Years of World and British History, London [u. a.]: Philip, 1998, p.50.。17本教科书中,只有3本对日军的罪行及南京大屠杀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900年以来的中国》专辟章节讲述战争中的人们,指出战争给敌占区的普通人带来了无尽灾难,抢劫、强奸、拷打、屠杀、空袭等无所不在。该书还引用了一则来自英国记者1938年的报道来详述战争给上海郊县松江人民带来的灾难:“松江饿殍载道,犬兽食尸。原本大约有十万人的松江,记者只看到5个中国人。在八年中日战争中,四百万中国人被杀,六百万人无家可归。”[注]Josh Brooman,Longman 20th Century History Series: China since 1900, Harlow, Essex: Longman Inc, 1996, p.21.此外,《中国的转型:1936-1997》在“战争的影响”小节中,单设栏目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介绍。[注]R. Whitfiel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1936-1997,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27.《1900-1976年的中国》对南京大屠杀亦单列条目,详细描述了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强奸妇女、刺死婴儿、活埋市民等细节,指出南京大屠杀中大概有300,000名中国受害者,虽然日本从不承认自己在南京犯下的暴行,但是它必须作为一场人类兽性的大屠杀,犹如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一样载入历史。[注]G. Stewart, China 1900-1976, UK: Heinemann, 2006, p.68.

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知之甚少,几乎所有与二战有关的历史文献都忽略了这一历史事件。正如美国海军上将尤金·邦杜兰特·斯利奇所说:“有关二战保持的最大秘密就是日本暴行的真相。”[注]Eugene B. Sledge, “The Old Breed and the Costs of war”, In the Cost of War,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8, p.297.南京大屠杀为何不被世界所知,原因何在?对中国而言,虽然蒋介石宣称中国要抗日到底,其部下唐生智也宣誓将与南京共存亡,但是实际上国军仅仅抵抗日军四天即撤退,剩下手无寸铁的民众。对于蒋介石,弃首都百姓于不顾是毕生难以洗刷的耻辱,他不愿也不敢多去想南京沦陷之后老百姓会有怎样的悲惨经历。进一步说,当国民党政府官员和军队撤离南京后,南京城内究竟发生了什么,蒋也无从知道。二战后,中国又陷入国共内战,中国大陆和台湾都需要日本作为贸易伙伴,因此,日本的战争罪行很长一段时间未在中国及国际社会得到清算。

对于日本而言,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日本媒体都不会大肆报道自己的士兵在南京犯下的种种罪行,日本国内也缺少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自由公开讨论的学术氛围。除此之外,大部分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的老兵也不想冒着被排斥甚至生命危险而将他们的经历公之于众。就英、美等大国而言,由于冷战的原因,面对共同的对手——苏联和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他们在寻求与日本的合作,也不愿提及此事。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多方的集体沉默导致南京大屠杀被遗忘。但是,被遗忘并不等于南京大屠杀不存在。当中国军队撤离南京后,一批国际友人仍滞留南京,他们目睹了发生在南京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通过照片、日记、电影等方式将消息传播给全世界。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日记记录下了在南京发生的一切,众多派驻在南京的外国记者也报道了南京大屠杀。来自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专家估计,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南京有超过26万名非战斗人员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还有专家估计这一数字超过35万人。[注]“Table: Estimated Number of Victims of Japanese Massacre in Nanking”,Document No.1702, Records of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ibunal for the Far East, Court Exhibits, 1948, World War II War Crimes Records Collection, Box 134, Entry 14, Record Group 238, National Archives.

(二)史迪威悲情影响下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地位与作用的评价

英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抗战地位与作用的评价如何,我们可以从教科书对国民党的描写叙事中窥知一二。

《1900-1976年的中国》借约瑟夫·史迪威将军之口,传递了编者对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在中日战争中的负面评价: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对蒋介石部下的无能感到无比愤怒,私下给蒋取了个绰号“花生”。[注]美国俚语中“花生”一词指渺小的人、无聊政治家、小政客。G. Stewart, China 1900-1976, UK: Heinemann, 2006, p.74.《改革与革命》也引用了约瑟夫·史迪威对国民政府的评价:贪婪、腐败、徇私、多税、货币体系混乱、漠视人权等。[注]D.Heater, Presenting the Past Book 3: Reform and Revolution, Oxford [u. a.]: Oxford Univ. Press, 1991, p.138.多数英国历史教科书在描绘战争中的国民党时观点大体一致。具体如下:蒋介石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认为自己无力对付日本;当时国民党最大的敌人是中共而不是日本,在冒险与日本开战之前,必须先集中力量消灭共产党,“日寇为癣疹之疾,共党乃心腹之患”。[注]T. Lancaster, D. Peaple, The Modern World, Lancashire: Causeway Press Ltd, 1996, p.224; J. Brooman, China since 1900, Harlow, Essex: Longman Inc, 1996, p.20; R. Whitfield, The Impact of Chairman Mao: China, 1946-1976, UK: Nelson Thornes Ltd, 2008, p.6.《1900-1976年的中国》一书对战争中的国民党的描述耐人寻味。教科书首先介绍了上海保卫战,蒋介石的精锐军队死伤超过250,000名,但是在南京保卫战中,蒋介石政府撤离南京,只留下90,000名吸食鸦片的前军阀部队官兵留守,最后经过日军三天的炮弹袭击和空袭,指挥作战的军官以及大部分国军撤离南京,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了;接着,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军队又开始了熟练的撤退;为了挽救局势,蒋命人炸毁黄河花园口,致使4000余村庄被淹没,上千人被淹死,这种疯狂的行径使国民党大失人心,埋下了以后与中共战败的伏笔。[注]G. Stewart, China 1900-1976, p.67-69.该教科书虽有介绍国民党所做出的牺牲,但在话语叙述上通过一系列转折词、形容词等措辞的运用,如“但是”、“熟练的撤退”、“疯狂的行径”等,以及蒋介石政府撤离南京、留下战斗力弱小的军队抵抗日军、大部分国军仅抵抗三天就撤离而导致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等等行文叙述,其重心大多在谴责、否定国民党。总之,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抗战中的国民党叙事以负面评价为主,这埋下了以后国际社会对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的隐患。

英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识如何,我们还可从教科书将中日战争摆放于何位置看出其价值取向。《现代世界史》将中日战争放在“中共的壮大”章节中讲述,有关中日战争的叙述更多的是围绕着中共和国民党展开,其基本论调为:面对日本的进攻,国民党仍然将共产党作为他最大的敌人,将主要力量用来对付中共;蒋介石主要接受西方和苏联的外援抗日,国民党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甚小。[注]A.Todd, Oxford History for GCSE: The Modern World, Oxford (u. a.): Oxford Univ. Press, 2001, p.274-275.前文所述的《1900年以来的中国》,在中日战争章节中没有讲中国人的系列抗战,而是单设“美国的介入”小节,大书特书美国的介入对打败日本的影响。[注]Josh Brooman, Longman 20th Century History Series: China since 1900, p.20.《1900-1976年的中国》单独设目讲述美国的军事援助,特别提到约瑟夫·史迪威将军帮助国民党整训中国军队,陈纳德将军帮助中国组建空军,以及开辟驼峰航线向中国战场运送战略物资。[注]G. Stewart, China 1900-1976, p.74.教科书在关键事件“日本投降”条目中详述的是美军和苏联的参战,特别是美军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注]G. Stewart, China 1900-1976, p.76.《毛主席的影响:1946-1976年的中国》一书在书前的大事年表中列出了有关中日战争的四个时间节点和五个事件,其中两个时间点与日本入侵相关,即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1937年日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两个时间点与美国参战促使日本投降有关,即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二战、1945年美国在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后日本投降,书中的大事年表传递给学生的核心内容为日本入侵中国、美国参战、投掷原子弹促使日本投降,有关中国军民抗日的时间点和事件只有一个,即1937年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国共抗战占据教科书大事年表中的关键事件1/5,美国参战促使日本投降占据大事年表2/5。[注]R. Whitfield, The Impact of Chairman Mao: China, 1946-1976, UK: Nelson Thornes Ltd, 2008, p.9.两相比较,可看出英国教科书作者的价值偏向,即认为美国参战在中日战争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国共抗日。另一本英国历史教科书《创造历史:1914至今的世界史》课中设有学生活动如下。

请从如下所列条目中选出两项描述日本投降的原因:

1)麦克阿瑟将军

2)美国的实力

3)原子弹

4)缅甸战役

5)珊瑚岛海战

6)越岛作战

你认为导致日本投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请解释理由,并与其他选项作比较。[注]C. Culpin, Making History: World History from 1914 to the Present, London: Collins, 2001, p.159.

从英国历史教科书的这道习题设计可以看出,日本投降的原因与美国密切相关,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竟然不在选项之列!

总之,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叙事是放在国共内战中顺便提及的。教科书的基本论调为:面对日本的大规模入侵,国共内战仍在进行,蒋介石集中主要力量对付共产党;美国和苏联的参战,特别是美军在广岛、长崎投原子弹促使了日本的投降;国民党依靠外援抵抗日军,其在二战中贡献很小。

关于中国抗战,西方学界的主流叙事是“史迪威悲情”:在抗战中,以美国为首的盟国竭尽所能帮助中国,但是作为“顽固、物质、褊狭、狂妄的暴君”的蒋介石,其治下的国民党腐败无能,让盟军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加之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给国际社会留下的印象是国力衰弱、军备极差,是被英美大国救赎的对象。西方认为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根本无力抵抗高度现代工业化、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进攻,抗战之成败更多取决于盟国的支持,以及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演变,而不是中国政府本身的作为。这暗含了西方主动抗战与中国被动抗战、西方先进与中国落后等价值判断,体现了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论断。

英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在中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评价甚低,这与西方学界受史迪威及其支持者的影响有关,但另外与过去国共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消极抗战也有莫大的关系。国共双方数十年来相互指责,贬损对方所形成的国际影响是,“既然中国的两大武装力量都被指责作战不力,那么,对于世界抗战的胜利而言,整个中国就有‘摘桃派’的嫌疑了”。[注]王建朗《抗战研究的方法与视野》,《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1期,第17页。

四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30年来英国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日战争叙事的梳理,并与二战其他战场叙事相比较,我们发现,英国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的叙事大多是从欧美的视角书写二战,叙事侧重于欧洲和太平洋的战事,有关中国战场的历史叙事所占比例甚小。西方将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作为二战的开端,中国的抗战被认为是中日两国之间独立进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的战争。正如拉纳·米特所言:“几十年来,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一个在一场美国、苏联和英国扮演主角的大戏中跑龙套的小演员。”[注]拉纳·米特《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西方学者大多受西方中心论影响,强调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和以西方文明为标准来评判非西方世界。他们认为人类的历史围绕西方文明展开,西方文明代表非西方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西方发展进步,东方停滞落后”的历史叙事,为其称霸世界的合理性提供了解释工具。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英国历史教科书将欧美塑造成二战历史的主角就不足为奇了。中国在二战中被忽略,个中原因可以追溯到冷战初期。二战后,西方各国竭力打造战后和平世界。美国开始将自己视为世界警察,英国渴望重塑后帝国时代的大国形象,日本大肆宣扬自己是原子弹的受害者,对其侵略亚洲各国的历史避而不谈。美、英、日由于各方的利益所在,都在回避日本侵华这段历史。对新中国而言,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现代灾难史的谷底,我泱泱中华之大国竟然被昔日的小弟弟日本入侵长达十几年之久,中国几近亡国的深渊,情何以堪!很少有人愿意回顾这段令人伤心的屈辱历史。另外,由于沟通不畅、语言因素等诸多原因,中国学者有关二战的研究成果很少被英国历史教科书所引用。南京大屠杀在1997年张纯如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出版后,才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中国学者有关抗日战争的研究也未能纳入教科书资料来源范畴。教科书选择材料之偏,使英国教科书的书写带有严重的西方价值观偏向。主观上西方大国对中国战场的轻视,加之客观上西方学界缺乏对中国抗战进行深入研究,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与作用被忽略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前文所述,英国教科书多采用史迪威的观点,认为中国依靠外援抵抗日本,对抗战胜利贡献甚小,这实际上模糊了中国动员全社会反对日本侵略这一基本事实。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极大牺牲,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抗日战场与苏德战场、西欧战场、太平洋战场共同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主战场。中国战场有效支援了苏美英盟国的反侵略斗争,极大牵制了日本“北进”和“南进”战略的实施,“使苏联免遭日本从背后的袭击,得以全力对付德国”,“美英盟军才能从容进行北非地中海作战,使日德各自孤立作战”。[注]胡德坤、韩永利《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历史》2005年第3期,第8页。在战争后期,中国又参与了战后世界秩序的筹划重建。[注]胡德坤等《中国抗战与世界历史进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239-322页。2015年5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中在二战战胜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作用”中俄国际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亚洲的中国战场承担了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任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对日军形成了极大的牵制作用。”[注]徐博《论苏中在二战战胜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作用》,《东北亚论坛》2015年第4期,第33-38页。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敌军。”[注]富兰克林·德·罗斯福《罗斯福选集》,关在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80页。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方德万教授数十年来潜心于中国近代军事和历史的研究,方教授认为中国战场持续抵抗日军,更多是出于中国社会自身的支持,而非单纯依赖国际援助,中国战场对于二战东亚战场做出了积极贡献。[注]详见:方德万《中国的战争和民族主义(1925-1945)》以及《史迪威在刑架上》等论著。Hans van de Ven,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Taylor & Francis, 2003;Hans van de Ven,“Stilwell in the Stocks: the Chinese Nationalists and the Allied Power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Asian Affairs 34,issue 3,2003,p.243-259.二战中,中国人民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之后的东北抗日游击队、上海守军抗日、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中国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注]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历史教学》2017年第3期,第3-5页。二战中,世界支援了中国,中国也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其他战场的作战,中国在二战中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不应被忽略。

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中外综合国力长期博弈的历史产物,中国自身的实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既有认知与态度以及中国的对外传播能力都影响着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二战中的中国处于话语劣势,西方话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对中国极为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英国历史教科书通过对中日战争中的事件、人物和事实的选择、裁剪和拼贴,形成西方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中日战争历史叙事。这种对中国的历史重构和话语重构行为,表现在时间点上,呈现的是日本入侵和美国投原子弹导致日本投降;表现在事件的选择上,片面引用史迪威的观点。英国教科书无论是在时间维度上还是在文本选择中都施展着其可能的叙事偏见,教科书在有选择地呈现中国历史,其本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企图的规制和泛化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注]习近平《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人民日报》2015年8月1日,第1版。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任重而道远。各类官方机构和学界之间应实现更加完善的学术分工和良性互动。相关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各类档案资料开放,如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美国、英国、日本等在档案文献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以实现历史资料的共享共有。中国学界需推进中国二战史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不仅要创设条件让国际友人走进中国,同时中国学者自己也要走出去主动宣传,通过各种渠道让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快被国际学术界知晓并接受,进而增进并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的认知清晰度。

猜你喜欢
二战教科书抗战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二战那些事(连载)
藏起来的教科书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二战那些事(连载)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